保契銳評:無錫高架面前,請保險業多一份自省,少一些噱頭!
保契
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
10月10日傍晚6時許,312國道上海方向K135處、錫港路上跨橋,數十米長的橋面發生側翻,壓了3輛小車。
經查,1輛系停放車輛(無人);1輛車上有2人,已死亡;1輛車上有1人,已死亡。從性別上來說,3名死者中,有1名男性、2名女性。除此之外,事故還造成2人受傷。
事故之后,舉國震驚。
至于震驚的原因,長安街知事的《六問無錫高架橋側翻事故:因何側翻?誰來負責?》一文或是最好的答案。保契(baoxian-qiyue)認為,除傷亡人數之外,圍繞事件的一切疑團都有待官方給出答案。
因為真相和真理一樣,都需要時間才能看到。
但,在當前競爭已成主基調的社會語境下,公司法人主體罹患社會焦慮癥的廣度和烈度已遠超自然人。
面對災難,第一時間發聲已成品牌公關的慣性邏輯,比如,保險業。
事故發生時,正值下班高峰,但險企的激情并未因車流的擁堵而有絲毫的消減。
陽光保險集團、大地保險、華泰人壽、中德安聯、信泰保險、交銀康聯人壽、國聯人壽、國華人壽等行業主體紛紛在當天通過自有新媒體發聲,以表對事故的重視之心。
而作為江蘇的本土險企更是為之緊急P圖一張,“祈禱無錫 逝者永存,傷者安康。”
對此,無關對錯,品牌慣例,任誰都不甘落于人后。
但越是凌亂時刻,回顧保險的初衷,就越有必要。
從經濟學層面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法律層面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是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一種合同安排;從社會層面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的視角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
保契(baoxian-qiyue)認為,回到事件本身,回到保險的功能定位本身時,以事件為載體對外傳遞企業關鍵時刻的責任擔當,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營銷,是否合適?
風險無處不在,是社會共識。但在舉國追問事故本源,以期減少類似事件發生時,似乎很少有人會關注保險公司在做些什么。
畢竟,當諸如地震、臺風之類的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大家關注的是救災和重建,在此之后,險企的賠付才能真正引發社會公眾對保險的思考,但保險公司真正的理賠數據卻很少會有公司拿出來與社會公眾分享。
與地震等巨災相比,面對每天都要過的橋隨時可能垮塌的焦慮,險企要做的顯然不是簡單易行的表態。
此次事件,最終定性如何,有待官方確認。
保契(baoxian-qiyue)有幾個問題:
但涉事橋梁是否承保了質量保證保險?
如有投保,那承保險企是否真正發揮了自身的專業優勢,倒逼橋梁質量的提升?
如是因超載車輛所致,那車輛承保之初,承保端是否有把關?
如此次涉事標的物均與你無關,你是否對公司目前在保的橋梁、建筑以及重型貨車等承保標的啟動了全面排查?
有或沒有,都無關緊要。
因為,為了保費,承保質量可以被置于最底層,為了保費,質量問題應與你無關。
保契(baoxian-qiyue)認為,于保險而言,災難本身不會是品牌傳播的最大舞臺,保險品牌的價值應彰顯于對風險的專注控制本身。
當有一天,某橋梁因質量不過關而不能獲得承保、當有一天,所有涉嫌超載的重型貨車都被險企拒之門外時,保險的品牌價值才會真正的挺立于社會舞臺的中央。
當面對公序良俗和社會性事件,在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尚無定論之前,保險品牌的借勢營銷或只是品牌部門的應景之舉,但這卻足以佐證品牌部門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現實中,品牌部門在公司內部大多是弱勢群體,公關的辛苦領導看不到,但不刷存在感又得不到領導重視,所以,做張圖、發發圈已成為品牌公關部必不可少的表面功夫。
但為了彰顯品牌部門在公司的地位,只能借所有能借之勢,而忽視保險的本源和初衷,只能讓品牌公關的價值再度下行。
于經營風險的行業而言,保險品牌理應潤物無聲。
但這不僅需要品牌部門在真正理解保險價值的基礎上,構建起對外可提升品牌形象、對內可提升管理能力的品牌推廣體系,亦需要公司高層給予更高的關注——踏下心來研發民眾急需的產品、構建嚴謹的風控體系、提供完善而真誠的客戶服務,將公司品牌戰略內置于從消費者處著眼的公司整體戰略安排之中,才能最終匯聚起一家保險公司真正的品牌形象。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