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祥:以房養老既需要也有望實現兩廂情愿

蔣光祥:以房養老既需要也有望實現兩廂情愿
2018年08月16日 07:49 每日經濟新聞

  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暨第六屆銀行綜合評選頒獎典禮”,定于8月23日(周四)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舉辦。論壇將邀請監管層領導、銀行業高管等重量級嘉賓做主旨演講,并就金融業相關熱點話題展開多場次的議題討論。敬請期待!【參會報名

  8月8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擴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開展范圍的通知》,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從此前的試點擴大到全國范圍。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俗稱“以房養老”或“倒按揭”,實際上在本世紀初就已被引入中國。2014年,原保監會陸續在多個城市開展試點,但效果并不理想。4年來,僅有極個別保險公司開發了此項險種,完成承保手續的老年人數量微乎其微。

  然而就在“以房養老”都快淡出人們視野之際,銀保監會何以在此時發布通知,將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擴大到全國范圍。政策出臺背后的深意,確有幾分值得說道之處。

  多年來,各地房價一再攀高,使得“有房富人,現金窮人”的現狀較為普遍,實際上已經為“以房養老”奠定了基礎。但“以房養老”在國內之所以長期以來不溫不火,必定有其自身深刻的內在原因。

  很多人自然而然會首先想到中國人“養兒防老”“房贈后代”的傳統觀念,這不無道理。但即便是住房反向抵押很成熟的市場比如美國,在一開始推進的過程中,同樣出現了抵押貸款資金利用效率低、產品優化進展緩慢、市場單一、競爭薄弱、交易費用過高、體弱老人常因遷移和外出醫療違反規定等問題,再加上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常與“窮苦潦倒”等同起來的社會觀念,這些都與中國“以房養老”政策推行中遇到的問題高度重合。

  所以從一定角度來看,這本質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社會學演變進程,一蹴而就不現實,簡單歸因于某一先天因素而放棄努力,也不是理智之選。

  眾所周知,中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有預測到2025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中國將成為超老年型國家。從政策設計角度來看,“以房養老”考慮到了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多元養老方式進展緩慢的現狀,力圖減輕“居家養老”者負擔,用心可謂良苦。

  但換個角度看,公眾觀念轉變的過程太短,直接將保險機構置于公眾自主養老的首選之位,難免會被誤解為是對養老保障責任的推卸轉移。

  房產被置于交易中心的同時,家人、社區等風險緩沖介質作用大幅弱化。同樣,“以房養老”意圖將金融機構的市場邏輯直接作為老人與子女的中間環節,遭遇傳統倫理觀念的強烈抵制也就并不意外。

  以房養老這種“倒按揭”與傳統買房付月供的“正按揭”相比較,沒有首付,也無需30年,老人每月所獲甚至都比不上月供,此時此刻,老人的養老服務很大程度上被轉化為保險機構的利潤得失。令人意外的是,保險機構也并不認為這是一項劃算的買賣,這從參與機構家數之少就可以看出來。

  對保險公司來說,此項業務涉及房地產、金融、財稅、司法等多個領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政策基礎較為薄弱,業務流程管理和風險管控難度較大,缺乏盈利的確定性。想必這也是4年來試點遇冷的主要原因。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反而是部分不法分子在推行仿冒“以房養老”的理財產品上不遺余力,這也給中老年投資者的財產安全帶來了一定威脅。

  因此,“以房養老”若要深入人心,還需要老人與保險公司的兩廂情愿,而政府的支持則是業務成功運營的關鍵因素。

  特別是在試點、推廣階段,需要推廣一定的鼓勵政策,對參加“以房養老”的老人、銀行、保險公司均要給予相關稅收優惠。特別是要汲取這4年來的試點經驗與教訓,從源頭上對“以房養老”設計、執行環節出現的疏漏進行調整和修補,對各階段運營優劣作出有效總結,方能達到讓相關政策深入人心的目的。

  歸根結底,“以房養老”只是一種有效的補充養老形式,其目的是探索符合國情、滿足老人不同需要、供老人自主選擇的養老保險產品。因此它雖然擴大了養老服務供給方式,但無法替代基本社會保障。

  盡管“以房養老”首批試點效果并不理想,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此舉的創新價值和實踐意義。隨著經濟社會轉型以及養老產品市場的不斷培育,輔以參與各方對產品公允價值的磨合,政府政策的鼓勵與引導,潛在需求必將會集中顯現。因此如果帶有前瞻性地去看,“以房養老”保險全面擴圍不僅可行,也有其必要性。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基金行業從業人員)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