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關系你我餐桌,也關系國家安全。日前,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實施養殖業節糧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式的單位動物產品平均飼料消耗量比2023年下降7%以上。這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被動選擇,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動作為,對于畜禽養殖者節本、飼料生產者節料、全行業增效、全社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個感受,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米面饅頭吃得少了,肉蛋奶魚吃得多了。肉蛋奶要靠糧食來轉化,反映到糧食的消費結構上,就是口糧消費呈下降趨勢,飼用消費持續增加。事實上,糧食飼用消費已明顯高于口糧消費和工業消費,我國糧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飼料糧。這從進口可見一斑,水稻和小麥兩大口糧進口較少,而飼料糧進口較多,其中,大豆占全部糧食進口量的六成以上。
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七成,推動節糧降耗是行業所盼。改革開放前,養殖業以散養為主,牛羊以天然草為食,生豬也多耐粗飼。工業飼料的普及提高了養殖效率,由于普遍采用玉米豆粕型配方飼料,豆粕占比較高,增加了飼料用糧負擔。2017年,飼料中豆粕占比達17.9%,全年豆粕飼用量達6800萬噸,主要源自進口大豆。2018年起,有關部門引導推廣低蛋白日糧,獲全行業響應。2023年,飼料中豆粕用量占比較2017年下降4.9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豆粕飼用2370萬噸。進一步降低飼料用糧,有利于減少養殖成本。
養殖廢棄物處理是難題,改變飼養模式是發展所向。我國畜禽飼養量大,環境壓力自然也大。解決環境問題,既要堅持糞肥還田資源化利用,又要注意從源頭上降耗減排。以生豬為例,我國生豬飼養量約占全球的一半,在高攝入高排放的飼養模式下,每頭育肥豬全程要攝入8公斤氮元素,但吸收利用率不足四成,糞污末端治理壓力大。如果采用經濟、高效、精準的飼料配方,降低飼料中蛋白含量,既可以減少氮元素的過度浪費,又可以減輕環境承載壓力。
在開放發展中掌握戰略主動,減少進口依賴是安全所系。當前,全球百年變局加快演進,地緣政治風險、極端氣候災害、供應鏈不暢等因素對農產品生產和貿易影響深遠。我國是畜牧業大國,飼料原料進口依賴度高,定價權也不完全掌握,動物產品穩產保供面臨原料關。實施養殖業節糧行動,重點在于構建適合中國國情和資源特點的養殖模式與飼料結構,從源頭上把牢養殖業穩產保供主動權。
審視我國養殖業從不用豆粕到依賴豆粕的歷史變遷,其背后既有養殖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因素,也有復雜的國際影響因素。今后的任務就是,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推動養殖業開源增料、提質增效。一是養殖方式提效,提高飼料轉化率,推行飼料和養殖精準化發展方式,努力使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適配;二是飼料資源開源,挖掘存量非糧飼料資源,加快農副資源提效加工利用,豐富飼料糧的替代資源供給;三是種養結構優化,優化飼草料結構和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質飼草生產和節糧型畜禽水產品種。唯有如此,才能推動養殖業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