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證券
原標題:基金經理“掛名”整改低于預期 業內擔心難以約束“一拖多”產品
“基金經理掛名問題存在多年,太普遍了,好在整改要求比預期中低。”滬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說。
根據近期監管要求,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如果新基金申報時“超標”,則會讓基金公司進行調整。對于大部分基金公司來說,根據這一上限進行調整基本沒有什么難度,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門檻設置太低,起不到整改的約束作用。
嚴查“掛名”告一段落
7月23日晚間,多家基金公司產品部收到監管通知,要求新基金申報過程中,增加擬任基金經理與督察長承諾產品不存在“掛名”行為,已進入申報流程的產品需補充這一材料。除了新基金外,存在2名及以上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存量產品情況也需填報承諾函。一時間業內風聲鶴唳。
當時,業內流傳著各種“限制”版本,有的說一個基金經理可能最高帶3個產品,有的說是5個,還有的說是7個……不少業內人士擔憂如果限制過嚴,可能會導致基金公司調整困難。
最新消息顯示,根據近期監管要求,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如果新基金申報時“超標”,則會讓基金公司進行調整。
“嚴查掛名總算告一段落”,上述公募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基金公司根據這一上限進行調整的難度并不大。
數據顯示,主動管理基金數量達到10只及10只以上的大多是固定收益基金經理。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大中型基金公司和發行較多債券型基金的銀行系公司。
監管要求比預期低不少
但也有公募人士認為,最新的監管要求比之前預期有差距,很難起到約束作用。
深圳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基金是否好賣和基金經理有很大關系,大部分新發產品都會采取雙基金經理組合。在營銷期利用老基金經理宣傳,在建倉期老基金經理指導,過渡一段時間后,再由新基金經理來實際管理。但他也坦言,“老帶新”在具體操作中確實存在變形,比如有些老基金經理從不參與實際運作,真的只是“掛名”,更有甚者,實際操作人并不具備基金經理資格。
不少接受采訪的公募人士分析,隨著公募業務迅速擴張,產品數量越來越多,而基金經理數量并沒有同步增長,“一拖多”產品比比皆是,掛名管理后遺癥凸顯。
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究竟有多嚴重?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止7月23日,正式運作的公募基金數量5587只,在任基金經理數量2022人,人均管理基金數量2.76只。《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在2022位基金經理中,只管理1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有310人,占比15.33%;管理2只的有287人,占比14.19%;管理3只的有232人,占比11.47%;管理4只的有218人,占比10.78%;管理5只及其以上的基金經理各自占比均不足10%;管理基金數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經理有335人,合計占比16.57%。有13名基金經理名下管理的基金數量在20只以上,管理數量最多是某基金公司債券基金經理,其管理的債券與混合基金數量高達26只。
“一拖多現象嚴重,有指數基金、量化基金等非主動操作管理基金批量管理的情況,有混合基金股、債等不同資產分別配置基金經理管理的情況,也有掛名管理情況。”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曾分析。
采訪中,不少公募人士認為,困擾多年的行業頑疾要想根除,監管一定要出重拳。“我覺得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的門檻太低了,個人認為5只比較合適,只有這樣,基金公司才不敢打擦邊球,基金經理才敢拒絕掛名,代銷機構才會拒絕合作。 ”深圳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說。
責任編輯:陶然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