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清:發揮業務優勢全力支持國家外匯體制改革

陳四清:發揮業務優勢全力支持國家外匯體制改革
2019年01月17日 16:52 中國金融雜志

下載新浪財經APP,了解全球實時匯率

  作者:陳四清‘中國銀行董事長

  編者按

  1979年3月1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成立。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外匯管理部門不斷增強市場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轉變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大幅提升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建立起產品豐富、主體多元、功能齊全的外匯市場體系,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區域開放創新與特殊區域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經受住了一系列高強度、區域性、全球性外部沖擊的嚴峻考驗,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本刊特推出一組專題文章,慶賀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40周年。

  來源|《中國金融》2019年第2期

  改革開放40年激發了巨大活力,中國經濟地位得到提升,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40年來,中國外匯體制經歷了深刻變革,外匯業務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已成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銀行發揮外匯業務優勢,全力支持國家外匯體制改革,同時實現了自身的平穩發展。

  開拓創新,外匯業務揚帆起航

  • 創新外匯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國家外匯管理機構。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同時成立國家外匯管理總局(一個機構,兩個牌子),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負責集中管理和統一經營全國的外匯業務。1982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更名國家外匯管理局,并與中國銀行分離,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外匯專業銀行。

  外匯市場初步建立。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外匯收入全部結匯,外匯業務由中國人民銀行獨家經營,不存在外匯市場。改革開放后,外匯業務先是由中國銀行經營,后來由外匯指定銀行經營。1979年8月,中國實行了外匯留成制度,創匯單位可自行使用留成外匯,從而產生了調劑外匯余缺的需求。1980年10月,中國銀行率先開辦了外匯調劑業務。此時官方匯率占絕對主導地位,市場匯率影響很小,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外貿的發展,截至1993年,全國18個城市陸續出現了多家公開外匯調劑市場,人民幣匯率實行官方定價和市場定價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市場力量占了主導地位。

  恢復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席位。中國改革開放迫切需要國際資金和技術,加入國際金融組織對中國經濟建設會有極大幫助。為此,外管局(中國銀行)承擔了恢復中國在IMF和世界銀行席位的談判工作,并取得圓滿成功。1980年IMF和世界銀行先后宣布恢復中國合法席位。

  • 中國銀行成為外匯業務主力軍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資金嚴重短缺,國家積極支持引入外資,支持經濟建設。期間,中國銀行發揮了對外籌資主渠道的作用。1979~1992年,中國銀行通過外匯貸款和發行國際債券共籌措資金168.4億美元,這些外匯資金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建設。1979年5月,中國銀行與日本輸出入銀行簽訂了4200億日元的能源和交通貸款協議,這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銀行業的第一筆外匯貸款。1984年,中國銀行在日本發行金額為200億日元、期限為10年的債券,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銀行業第一次在海外發債。

  1980年3月19日,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作為唯一的機構發行“外匯兌換券”,規定短期入境的外國人在指定范圍內購買物品必須使用外匯券。外匯券方便了外國旅客,增加了中國外匯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匯券于1995年停止使用。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中國銀行成為唯一一家可接受客戶委托、代理買賣即期和遠期外匯的銀行,開啟了中國銀行對客外匯買賣業務的序幕,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專業的標準化交易室。

  外匯管理制度的創新為1994年的匯改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中國金融業開始走向世界舞臺。

  啟動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外匯市場初具規模

  • 啟動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4年1月,中國取消外雙重匯率制度,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94年以前外匯調劑市場占主導力量,使得1994年匯改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并軌于調劑價格8.72∶1。

  建立統一規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1994年4月4日,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正式聯網運營,在全球范圍內較早建立了大規模的電子化交易平臺,為市場參與者享受高效率、低成本的交易環境提供了技術紅利。14家外匯指定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成為外匯買賣主體,形成市場匯率,中國人民銀行以此為基礎公布匯率;銀行在規定的上下幅度內決定掛牌匯率;對企業和個人買賣外匯。

  實行結售匯制度。改革開放初期,外匯短缺嚴重制約著國家發展,因此對企業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要求境內中資機構除國家規定可保留的額度外,所有外匯收入要賣給銀行,銀行把外匯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由外管局統一管理。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2008年取消了強制結售匯制度,改為意愿結售匯制度,企業賬戶和個人購匯額度擴大,銀行體系結售匯頭寸總限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穩步推進人民幣可兌換。1996年,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2001年,中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步伐加快,推出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于中國資本市場。隨后,相繼允許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以自有資本或代客從事境外證券投資業務。到目前為止,中國資本項目已經實現了大部分可兌換,人民幣可兌換的步伐正在加快。這些都有助于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放寬交易限制、豐富交易產品等。

  • 中國銀行引領外匯業務發展

  在1994年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中,中國銀行是唯一一家參與國家外匯市場設計的銀行,提出了許多當時先進的建設性方案,比如建議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電子交易模式。中國銀行也是外匯市場交易中的主要做市商。在日常業務中,中國銀行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結售匯制度和人民幣可兌換等政策,保證了匯改順利進行。

  這一階段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外匯領域的穩定發展,同時經受住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穩定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局勢,體現了大國的擔當和智慧。

  深化外匯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推動外匯業務蓬勃發展

  • 外匯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進入深化階段

  實行更富彈性的浮動匯率機制。2005年7月,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從而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2015年“8?11”匯改,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2017年1月,人民幣的貨幣籃子從13種增加到24種。同年5月,引入了“逆周期因子”,以對沖外匯市場的順周期性和更好地反映國內經濟基本面的變化。

  外匯市場改革穩步推進。多年來,我國一直堅持改進匯率調控方式,完善外匯市場交易機制,增加交易主體,放寬交易限制,豐富交易產品。作為市場核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逐步改變了初始階段單一銀行的參與者結構,引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入市交易,各類境外機構進入境內市場,形成多元化的分層結構。目前,中國外匯市場已具備即期、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等基礎產品體系,可交易貨幣超過30種,基本滿足了各類市場主體的匯率風險管理需求。2018年1~11月,國內外匯市場人民幣對外匯交易量26.02萬億美元。

  成立外匯市場自律體系。為促進外匯市場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指導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2016年6月牽頭成立了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并在2017年4月成立了中國外匯市場指導委員會(CFXC)。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是由外匯及相關市場參與者組成的市場自律和協調機制。外匯市場指導委員會則借鑒國際經驗,由人民銀行、外管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的代表和外匯市場專家等以個人名義共同組成,負責從外匯市場改革、發展和規范等宏觀視角對自律機制業務統籌指導。這種雙層架構既賦予了市場參與者自律的權利,又為管理部門和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溝通協調的平臺,這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充足的外匯儲備為外匯市場平穩發展保駕護航。1979年中國外匯儲備只有8.4億美元,1994年匯改后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加速增長。2006年2月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0727億美元。充足的外匯儲備是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形成的,對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深遠意義。它極大地增強了中國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幫助中國成功應對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并在2015年美元加息和人民幣貶值期間經受住了高強度跨境資本流動的沖擊,起到了平抑外匯市場波動的重要作用,為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人民幣國際化助力外匯業務新發展。2015年11月,人民幣被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權重為10.92%,居于五大貨幣第三位。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對健全中國外匯市場、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2016年4月的數據(三年一次),人民幣在全球交易最活躍貨幣中排名第八,在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中排名第一,交易量占全球外匯市場的份額從2%上升至4%。自2009年7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啟動以來,中國銀行業將人民幣國際化作為發展重點,積極促進人民幣跨境及境外業務從清算和結算貨幣向交易、投資、儲備貨幣轉換,清算網絡覆蓋五大洲。離岸人民幣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戰場”。目前離岸人民幣市場已形成以中國香港為主,倫敦、新加坡、歐洲及東南亞地區多點并行的格局。越來越多的境外央行、主權基金、多邊金融機構、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加入進來,人民幣產品更趨多元化。

  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和推進自貿區戰略探索外匯管理創新。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自貿區戰略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為此,外管局推出《“一帶一路”國家外匯管理政策概覽》和《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建設外匯管理實施細則》等一系列管理細則,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擴大外匯市場開放,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切實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幾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一帶一路”沿線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占全球的43%左右,有很大的經濟體量和發展前景,為中國銀行業提供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中資銀行區域布局的重點。截至2018年11月,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有71家一級機構,參與項目2600多個,累積發放貸款2000多億美元。13個自貿區是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兩者具有深度的協同性,可通過金融開放創新深度對接。例如,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的深度合作、互聯互通;加強與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戰略合作,推進境外機構和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和資產證券化產品,支持優質境外企業利用自貿區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吸引沿線國家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和投資者投資境內人民幣資產,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提供融資服務等。

  • 中國銀行依托外匯業務優勢,在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銀行在全球25家授權人民幣清算行中占有12席,保持同業第一;跨境人民幣清算量、結算量全球第一;中國大陸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中約四分之一通過中國銀行渠道辦理,市場份額居首位。自2017年7月債券通開通以來,中國銀行作為34家債券通指定做市商之一,成交量居市場第一,熊貓債承銷排名居市場首位,離岸人民幣債券承銷排名居中資銀行首位。在人民幣匯率場內合約最大交易量的新加坡交易所,中國銀行的美元兌離岸人民幣(USD/CNH)合約做市交易量位居銀行同業第一。

  中國銀行推動了業務創新。2015年6月,中國銀行以“一帶一路”沿線的中國香港、中國臺北、新加坡、阿布扎比、匈牙利5家海外分行為發行主體,在境外成功發行40億美元“一帶一路”債券。這是國際金融市場首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債券,也是截至當時中國銀行業最大規模的境外債券發行。這一債券新品種吸引了全球近千家主要投資者積極參與,點燃了國際資本對“一帶一路”的熱情。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我國外匯體制發生了巨大變革,推動了外匯業務蓬勃發展,外匯市場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擴展,為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和支持市場主體適應匯率雙向波動提供了有力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全球化出現逆流、國內外局勢日趨復雜多變和全球監管調整的嚴峻挑戰,中國正在通過一系列重大舉措展示“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決心和力度。未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完善、資本賬戶的穩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和自貿區戰略持續推進,中國外匯市場發展將迎來更多的機遇。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銀行將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各項對外開放新舉措,為實現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的宏偉目標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唐婧

中國銀行 外匯 一帶一路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10 泉峰汽車 603982 9.79
  • 04-24 日豐股份 002953 --
  • 04-23 有友食品 603697 --
  • 04-17 運達股份 300772 6.52
  • 04-17 中創物流 603967 15.32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