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朱兆文「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4年第23期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金融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頭等大事。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以下簡稱吉林省分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決策部署,緊密圍繞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立足吉林省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定位,推動構建糧食產業全鏈條金融政策和產品服務體系,持續提升金融服務保障能力。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金融工作突出位置
扛牢保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方位加強統籌部署與整體推進
一是強化責任擔當。吉林省分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糧食安全金融保障工作作為金融支持農業強省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統籌制定糧食安全金融保障工作年度要點,精細謀劃支持舉措,每年召開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專題會議,及時研究解決金融服務領域問題,實行省內各級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涉農金融機構“一把手”負責制,常態化跟蹤督導落實,堅決扛牢保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二是強化政策引領。緊緊圍繞吉林省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聯合相關部門出臺《吉林省金融支持糧食安全暨“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若干舉措》,確定金融支持糧食安全五大任務,統籌指導金融機構做實做細金融保障工作,著力增加糧食安全領域信貸供給。截至2024年9月末,吉林省糧食安全領域貸款余額達2393億元,同比增長16.2%。三是強化多方聯動。聯合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行業主管部門,構建政策協同、信息共享、研究會商、政策宣傳工作機制,合作開展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信貸產品進萬企等專項行動,建立糧食安全領域“企業名單+信貸產品”雙向推送機制。
聚焦糧食安全的命根子“耕地保護”,強化金融創新賦能
一是創新金融支持黑土地保護新產品。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等部門印發《吉林省金融支持黑土地保護實施意見》。指導銀行機構創新提供“銀政保擔聯動+耕地地力指數保險嵌入”的“黑金貸”等黑土地保護專屬信貸產品,提高保護性耕作主體授信額度和綜合融資成本優惠幅度。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累計發放黑土地保護類貸款105.6億元。二是構建金融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指導銀行機構深入對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融資項目儲備庫,運用“高標準農田建設+產業收入反哺”“高標準農田建設合同+回款賬戶閉合管理”等模式,加大對高標準農田承建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優化金融支持土地綜合整治新服務。針對鹽堿地改造前兩年純投入治理、后五年獲取收益的實際,指導銀行機構為鹽堿地改造匹配先息后本的還款模式。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農田建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0.2%。
聚焦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種業振興”,夯實金融等政策保障
一是精準有效開展專項行動。開展吉林省金融支持種業振興專項行動,完善吉林省種業基地、種業陣型企業融資需求共享機制,指導銀行機構深入對接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以及“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并將銀行機構支持種業振興情況作為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考核評估重要參考。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種業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9.6%。二是分類實施差異化信貸支持。引導銀行機構對種業優勢陣型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種業企業給予優惠貸款利率支持。結合種業企業融資特點,推動銀行機構提供植物新品種權質押貸款、種業訂單貸以及固定資產抵押貸款等信貸產品,重點支持制種育種企業和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建設等。三是健全風險補償和貼息機制。對于申請“強種貸”的培育突破性新品種的種業企業,省農業農村廳最高補貼40%的貸款利息,并對銀行的不良貸款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風險補償。
聚焦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科技創新”,發揮金融等政策合力
一是完善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建立“人民銀行低成本資金+財政貼息獎補+低費率融資擔保”的農業科技企業貸款政策扶持體系,重點支持農機裝備制造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指導遼源地區專項安排100萬元貼息資金池,對獲得再貸款支持的農業科技企業給予貸款本金1‰的貼息。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農業科技類貸款余額是2023年同期的4倍。二是積極支持智慧農業和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指導銀行機構通過與農業科技企業簽署認股選擇權貸款協議,給予企業授信額度,支持農業科技企業開展智慧農業項目。鼓勵銀行機構深入對接農機管理平臺,依托國內農機具交易流轉生態體系,推廣“農機e貸”等農機具線上抵押貸款業務。三是拓寬農業科技企業融資渠道。發揮債務融資工具支持作用,建立吉林省債務融資多方聯動、企業優選入庫、業務協同、宣傳培訓四項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優選農業科技企業,將其納入吉林省債券融資項目儲備庫。近兩年來,吉林省累計支持農業科技企業等發行債務融資工具18億元。
聚焦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強鏈補鏈”,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和配套措施
一是積極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吉林省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實施意見》,多舉措引導銀行機構提升規模化經營主體金融服務質效。推動打造省、市、縣、鄉、村互聯互通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促進平臺與銀行、農業擔保等機構聯動。推動農業農村部門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種植面積在750畝以上的流轉耕地貸款按期限給予不同比例貼息。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7%。二是支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吉林省“千萬頭肉牛”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推動建立“強牧貸”“吉農牧貸”等的畜牧業風險補償基金,積極發展“創業擔保基金+財政貼息”等財政金融聯動支持模式。鼓勵銀行機構探索開辦畜禽活體等抵(質)押貸款,提升相關種植養殖主體貸款可得性。三是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出臺金融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相關政策措施,對農產品加工項目新增生產性固定資產貸款按照分檔遞進原則給予企業1%~1.5%的貼息補助。組織銀行機構聚焦玉米、肉牛等特色產業,按照“一業一策”原則,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特色化融資模式,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生態食品供應鏈體系。
始終胸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切實提升金融服務保障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2024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明確了金融支持糧食安全工作的具體路徑。吉林省分行將進一步強化政治擔當,著力推動政策舉措落地落實,構建更為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更好地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大局。
堅持政策聚力、體系支撐,著力構筑保障糧食安全的良好金融環境
一是推動金融政策聚合發力。推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領域支持政策向與糧食安全交疊領域主體傾斜,充分發揮好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為糧食安全領域適用主體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探索應用跨領域、跨主體的金融服務方式,提高金融政策和信貸業務滲透率。二是強化融資配套措施支撐作用。發揮財政和金融合力,推動在糧食高產能地區統籌建立省級財政出資、市(縣)財政配套的糧食產業貸款風險擔保基金,為有規模、有技術、有潛力的糧食產業主體提供增信,按一定比例補償銀行貸款損失。推動完善全省互聯互通的農村產權流轉平臺,健全農村產權抵押登記、流轉、價值評估體系,為農村資產和相關權利抵(質)押類金融產品創新夯實基礎。三是構建多元完備的金融機構服務體系。發揮好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在糧食收購、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的資金主渠道作用,穩定提供低成本、長期限的資金支持。引導商業銀行下沉服務重心,主動拓展糧食安全領域信貸市場,特別是推動涉農銀行機構探索在糧食主產區縣域設立糧食金融業務專營機構,深耕糧食產業和經營主體信貸業務。鼓勵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與糧食經營主體適配性高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形成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協同互補的金融服務體系。
堅持聚焦重點、分類施策,著力滿足糧食產業各環節和不同主體融資需求
一是聚焦藏糧于地,支持農田建設改造。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鹽堿地改造、農田水利等項目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推動地方政府成立集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土地運營托管、發包轉租等于一體的專業化公司,探索構建“高標準農田+公司+銀行”的市場化信貸導入機制,并以項目遠期收益為還款來源,提升信貸支持農田農地建設改造的商業可持續性。二是聚焦藏糧于技,賦能農業科技發展。聚焦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重點任務,加大對糧食烘干設施、倉儲設施、冷鏈物流設施、農產品產地冷藏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開辦農業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農機裝備抵(質)押貸款,滿足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使用的小型機械等“一大一小”農機具研發融資需求。三是聚焦種糧農戶融資需求,提升其貸款可得性。持續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和創建工作,大力發展整村授信,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為符合條件的種糧農戶提供脫貧小額信貸、創業擔保貸款、農戶信用貸款等支持,提升種糧農戶貸款可得性。四是聚焦“農頭工尾、糧頭食尾”,促進延伸糧食產業鏈。支持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突出抓好龍頭企業金融服務,支持農產品品牌建設,“一企一策”打造綜合性、差異化的融資方案。圍繞糧食產加銷全產業鏈,大力發展供業鏈金融,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通過確認鏈條白名單、開展應收賬款確權、設立購銷基金等多種方式為上下游企業擔保增信,提升鏈上企業融資可得性。
堅持數字增信、科技賦能,著力推動金融服務提級增效
一是加強信息共享與數字應用。強化銀行機構與農業農村部門、財政部門、鄉鎮政府、村支“兩委”等合作,搭建政銀農線上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逐步集成產權交易、農業保險、農業補貼、農戶農資采購、個人信用信息等數據,實現內外部數據融通。基于數據信息,綜合信息流進行交叉驗證,提升銀行授信、定價等信貸決策能力。二是加快完善涉農信貸數字化服務手段。結合糧農、糧企主體分布廣、數量大的特點,加強數字技術運用,推廣線上“一站式”便捷融資服務模式,拓展金融服務“田間地頭”觸達范圍。在銀行貸前資料收集、申貸資料錄入、盡職調查報告生成等方面推進智能化、自動化升級,提升貸前調查效率。三是強化貸后風險管控和抵(質)押品監測。加強衛星遙感、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涉農信貸場景中的應用,健全農作物長勢、旱情監測分析,以及農機裝備、糧食存貨等抵押品實時監控服務功能,豐富貸后管理手段,提升銀行機構信貸風險防控能力。
堅持資源整合、業務融合,著力促進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發展
一是推進“產學研銀”深度融合。推動銀行機構與農業部門、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合作機制,在金融支持黑土地保護、農業科技發展等方面構建“主體推薦+技術支持+信貸撬動”的合作模式,促進提升銀行授信和風險識別能力。二是深化“銀政保擔”合作。完善重要農產品保險政策,探索推進“信貸+保險”“信貸+保險+期貨”等模式創新。加強與政策性擔保聯動,通過“政策性擔保+財政風險分擔+財政貼息”等模式,構建多元化風險分擔機制,提升銀行機構信貸投放積極性。■
(責任編輯 張黎黎)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