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國金融》創刊,由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編輯室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金融方針政策,交流金融實際工作經驗。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志著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為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為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為了紀念《中國金融》創刊70周年,“中國金融雜志”微信公眾號將從10月1日起推出“《中國金融》70年 ?70人”專欄,由70位多年來關注、支持《中國金融》,與《中國金融》同命運共成長的經濟金融界領導、專家、學者,暢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故事以及與《中國金融》雜志的深厚情緣。
專欄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筆劃排序;部分文字選自其在《中國金融》刊發的文章內容,推出前未經本人再次審閱。
| 本期人物 |
王洪章
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王洪章談現代商業銀行價值創造力
深化改革始終是銀行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從國民經濟蓬勃發展中的銀行信貸支持到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相適應的銀行體系,從市場化改革到國際化改革,中國銀行業既主動展開金融創新、切實擴展業務范圍,又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扎實提高資產質量。深化改革開放、因勢謀變、應勢謀遠、大膽實踐,是銀行業改革發展深層次的邏輯與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筆者親身經歷了建設銀行的轉型發展,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在完成股份制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騰飛,建設銀行迎來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然而,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和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銀行經營環境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困難問題明顯增加,銀行服務功能越發不適應需求,傳統銀行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建設銀行可持續發展遭遇諸多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設銀行黨委、董事會于2012年啟動了全面戰略轉型。與過往國有大型銀行每次由國家主導轉型不同,建設銀行這次戰略轉型,是在中央深化改革的精神指引和總體要求下高度自覺的主動行為。
建設銀行成立60周年之際,也就是2014年的10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建設銀行提升“三個能力”建設,即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如今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當時提出的“三個能力”不僅為建設銀行,更為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銀行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能力”建設,建設銀行進一步明晰了轉型發展方向,確立了轉型發展重點,并就轉型發展的要求和保障,做了充分的謀劃。轉型的總體規劃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改革創新,以“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創新型、智慧型”的轉型戰略為統領,夯實基礎、提升效能、擴大優勢、穩健發展,全面建設最具價值創造力的現代商業銀行集團。建設銀行的這次轉型不是局部的修補調整,而是全面的系統性工程,是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實踐新發展理念的背景下,建設銀行基于現代公司治理機制作出的商業化決策。通過近六年持續不斷地推進轉型發展,建設銀行基本完成了綜合性戰略布局、多功能服務平臺、集約化機制、海外機構布局、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機制建立,同時基本形成了全員的創新型銀行建設意識和全員的智慧型銀行服務理念,進而自上而下推動各項業務發生顯著變化。
得益于轉型的成功實踐,建設銀行當時沉穩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率先實現了經營企穩。2016年,在撥備覆蓋率保持穩定、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雙降”的基礎上,建設銀行實現凈利潤近2324億元,增長1.53%;集團實現總資產近21萬億元,增長14.25%。各項業務穩中向好,穩中見強,核心指標和市值排名處于同業前列。回過頭來看,當時建設銀行轉型先手棋的成功落子,為下一步改革發展贏得了主動。
建設銀行當時之所以能成功轉型,關鍵在于形成了完整體系的先進戰略共識,可總結為16個字,即“上下同欲”“上兵伐謀”“守正出新”“和合共生”,這些思想也貫穿到了轉型發展全過程。
“上下同欲”即轉型先轉觀念。凝聚共識對于一家大型銀行轉型能否成功至關重要。建設銀行轉型始終在黨委的統一領導和董事會的主導下進行,充分聽取基層分支行的意見和建議,規劃的起草經過反復研討醞釀,先后修改了近100多稿,廣泛匯聚了全行的智慧。各業務條線在制訂具體轉型實施方案中,將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緊密結合,很多思路、做法以及具體舉措都來源于基層實踐。正是因為建設銀行全行上下在轉型中做到了認識一致、方向一致,才使得千頭萬緒的轉型工作得以協同有序順利推進。
“上兵伐謀”意為講戰略,著眼于長遠和大局,不爭一城一地的得失。比如,建設銀行首先提出各分行季末年末不得沖存款時點,轉向實施“大資產大負債”策略,跳出存款抓客戶、抓賬戶、抓全量資金經營,跳出貸款抓優質資產、抓綜合性投融資服務。雖然短期內可能丟掉一些市場份額,但從長遠發展和全局看,有利于贏得轉型主動、有利于搶到戰略先機。多下功夫把轉型的基礎打好了,業務經營指標的大力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正如《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守正出新”正是建設銀行文化一直倡導的“善建者行,成其久遠”的理念。創新精神深深滲入到建設銀行的文化基因里,在70多年發展歷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次轉型中也得到了進一步彰顯。應該指出,商業銀行無論如何轉型創新,都不能背離金融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屬性。只有堅持植根于實體經濟,堅持按銀行的規律辦銀行,才能確保轉型發展不偏離正確方向,才能行穩致遠。但與此同時,身處大變革時代,銀行也須勇于和敏于求變、敢于和善于創新,將創新作為破解難題的關鍵一招。
“和合共生”即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銀行與客戶、合作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不是“零和博弈”,而應該回歸共生共榮、協同發展的狀態。這種“伙伴式關系”是構建和諧金融生態、實現經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點。一旦偏離這個基點,金融轉型和創新最終必然誤入歧途。從這個角度而言,西方有識之士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探索金融轉型該何去何從時,我想也可以從中國“和合共生”的傳統智慧中得到有益啟示。
轉型并非新話題。國家在不同時期賦予銀行不同的歷史使命。縱觀建設銀行60多年風雨兼程,本身就是個跌宕起伏的轉型發展史。從最初承擔國家財政撥款職能轉變為專業銀行,從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向股份制銀行轉制,可以說,在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在金融改革關鍵歷史節點上,建設銀行都在不斷地轉型。
一條重要體會就在于,要以改革激發活力和動力,以改革獲取新的發展紅利。唯有不斷轉變自身發展方式,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持續進行理念創新、業務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才能在復雜的經營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提升綜合競爭力,進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銀行整體戰略轉型所積累的經驗,被作為哈佛商學院經典教學案例引起廣泛關注。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應進一步增強自信、思考創新,并持續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作為全球銀行業的重要力量,中國銀行業正在發展創新中穩健發展,有能力貢獻更多的中國銀行業智慧。
——選自《中國金融》2019年第19期《轉型提升現代商業銀行價值創造力》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張譯文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