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鈺霖
近期銀行取款服務問題受到社會關注,先是吉林銀行一網點取款超2萬元需征得轄區派出所同意,之后是深圳部分銀行規定取款超5萬元需預約。
這些情況不僅凸顯商業銀行風控責任和經營任務之間的矛盾,也給銀行業敲響警鐘,在面對未來風控預期時仍需傾聽社會的需求,做好風險管理與服務之間的平衡。
因此,想要避免“費力不討好”,既需要外部的理解,也需要銀行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相關舉措。
事實上,管理“規定”容易被外界過度解讀。其實,線下大額取款需要提前預約,對于許多商業銀行而言,早就是慣例。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大額取款需提前預約系網點現金存放量有限,預約才能保證顧客的現金兌換需求。
當然,此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也有銀行的“新規”——或者說是尚未明文規定的操作慣例。防范風險無可厚非,但前述事件中所提及的2萬元取款額度,其實在多數銀行ATM(自動取款機)上無需報備即可取出,如果讓這樣的小額取款都不再自由,確實有待商榷。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風控的舉措上,銀行有時扮演決策方,有時則是執行者。吉林銀行客服回應此次事件時就表示,總行內部尚未出具上述相關取款規定,不過確實有網點應轄區派出所要求執行有關規定。
可以看出,扮演多重角色讓銀行難以左右逢源,有時反倒是左右為難。一方面,銀行是百業之母,為居民提供金融服務外,還要為實體經濟輸送血液;另一方面,銀行也是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經濟環境穩定,防控金融風險上義不容辭。
在經營與責任發生碰撞時,難免會引發爭議。因此,適應多功能角色,銀行還需要不斷優化和探索。在此過程中,外界的理解和配合,以及相關部門的舉措落實和責任劃分,都缺一不可。
隨著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深入開展清理“沉睡賬戶”、叫停智能通知存款業務,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存取款還是信用卡等業務,風控的升級正在路上。
總而言之,銀行需要注意傾聽客戶的心聲,回應客戶的關切,慎用“一刀切”;有關部門則要“張開嘴巴、動起雙手”,除宣傳防范電詐及洗錢的知識外,應明確對金融機構的要求,并加強警銀聯動、監控攔截等相關措施;消費者則需要擦亮眼睛,除了防范常見的風險外,還要對未知的金融風險時刻保持警覺。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