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開始,普惠金融發展已走過十年歷程。十年來,普惠金融金融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作為發展普惠金融的主體,各大銀行機構成果如何?《金融新使命》與《銀行家》雜志共同推出第三篇章:普惠前行。
文/陳志偉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鄉村振興部)總經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高效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是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
普惠金融具有客群分散、點多面廣、單筆業務金額小、線下作業成本高、銀企信息不對稱、風險控制難度大等特點,如何實現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是一個普遍性難題。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及其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緩解了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了風險識別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在此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模式應運而生。
數字普惠金融是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有機結合,數字技術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和新路徑。近年來,在政策支持、監管引導、市場拉動和技術進步的驅動下,商業銀行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大勢,積極運用數字化手段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降低信息不對稱,優化業務流程,完善產品服務,拓展服務覆蓋面,提升數字風控能力,數字普惠金融逐漸成為普惠金融的新業態、新模式。
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優先行動,為全面推進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建設與發展明確了重點方向。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普惠、綠色、人性化的數字金融服務。銀保監會近年來陸續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經營方式、業務模式和技術標準,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利用大數據增強普惠金融、綠色金融、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服務覆蓋面明顯拓展。數字技術推動金融服務從線下向線上轉移,突破了物理網點和時空限制,讓金融機構能夠以較低成本下沉服務,直達大量分散及地處偏遠的小微、“三農”客群,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新冠疫情期間,無接觸式金融服務方式在助力疫情防控、支持市場主體復工復產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金融服務成本大幅降低。金融科技讓全線上無接觸辦理業務成為現實,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提高了金融機構的信息采集、識別、過濾、處理、分析和挖掘等能力,有效降低了風險管理成本。移動互聯使客戶觸達、場景融入更加便捷和精準,降低了獲客和運營成本。
數字風控能力有效增強。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更加精準地洞察和識別普惠客群生產經營情況,把握市場主體的真實金融需求,減少銀企信息不對稱,通過將大數據應用于普惠金融前端獲客、授信審批、貸后管理等流程,加之模型、算法等技術運用,有效推動普惠業務風險防控模式的線上化、標準化、智能化。
興業銀行數字普惠金融的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興業銀行把數字化轉型視為生死存亡之戰,積極“構建連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態賦能銀行”,全力實施數字化轉型。在普惠金融領域,興業銀行運用數字技術,推進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模式,連接多元場景,完善產品服務,打造開放式數字普惠金融平臺,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群體等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2022年末,興業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達4041.61億元,較上年新增超千億元至1053.89億元,增長35.27%,其中對公普惠小微貸款規模和增量均居同類型股份制銀行第一。涉農貸款余額達5809.82億元,較上年增加1148.13億元,規模和增量居同類型股份制銀行第一。
自主研發中小企業線上融資業務系統。線上融資是普惠客群對銀行線上金融場景的核心訴求,也是普惠金融的護城河業務。興業銀行于2019年底自主研發中小企業線上融資業務系統,以中小企業作為借款主體,以中小企業涉稅數據為基礎,結合工商、司法、征信(含企業主)以及行內相關信息、各類應用場景數據等多維數據,建立大數據風控模型,為中小企業提供包括融資申請、受理、審批、簽約、支用、還款等各流程線上化的融資服務。經過三年多的發展,興業銀行線上融資業務的應用場景更加多元,審批數據維度進一步豐富,形成了信用類、抵押類、供應鏈類、保證類等四大類“興速貸”線上產品體系。截至2022年末,興業銀行小微線上融資余額為293.81億元,貸款客戶為12834戶,新增貸款、客戶數在對公普惠貸款中占比分別達到46%和74%,成為其對公端普惠貸款增長的重要抓手。
打造“一站式”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興業普惠”是興業銀行于2022年煥新推出的“數字興業”五大線上品牌之一,該平臺以線上融資為核心,打通線上線下,連接城市鄉村,融合對公零售,對接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產業鏈等生態場景,面向小微和“三農”等普惠客群,提供融資、注冊、開戶、代賬、支付、財富等“金融+非金融”線上綜合服務。“興業普惠”平臺是以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為主要服務入口,結合H5技術嵌入各類移動平臺或App的“輕應用”,客戶可以簡單關注、隨想隨用、快速訪問。截至2023年3月末,“興業普惠”平臺已與全國740余個外部場景平臺實現系統及業務對接,已累計接受近20萬戶用戶發起的業務申請,金額超6900億元,解決融資金額超1400億元。
探索長尾客群輕型數字化運營模式。用戶體系是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圈的基礎功能,興業銀行將“興業普惠”平臺作為普惠客群最主要的引流入口,積極探索開放式獲客,通過構建從游客、注冊用戶到認證用戶的層層遞進用戶體系,精準推送“金融+非金融”產品服務,引導用戶向客戶有效轉化。同時,通過建立用戶標簽、客戶權益體系,強化客群專員隊伍建設,運用企業微信、人工外呼、AI智能外呼、應答小程序等數字化手段,積極推進長尾客群線上化觸達和運營。2023年1—4月,興業銀行推出“暖春—興業普惠小微線上融資利率優惠活動”,向客戶發放利息優惠券,配套廣告精準投放進行引導,積極嘗試普惠客群數字化運營模式。自暖春活動開展以來,已有1130家小微企業獲得22.13億元融資支持,有效帶動了普惠客群及綜合收益增長。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長期以來,盡調耗時長、成本高、風險難評估、資產難測繪等難點制約著農村金融服務,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衛星遙感等技術的運用,為長期以城市為中心的商業銀行開拓鄉村振興新“藍海”提供了可行路徑。興業銀行近期聯合子公司興業數金研發上線衛星遙感應用系統,探索通過引入衛星遙感數據,結合政府以及行業等多方數據,對農作物品類、種植面積、長勢情況等進行有效識別,建立農作物種植畫像,完善農作物資產評估與風險預警機制,為種植產業精準授信提供科技支撐。又如,創新應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建設“生物資產數字化監管平臺”,利用AI、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活體抵押物進行遠程資產監管、在線盤點、異常預警,并以此創設生物資產抵押融資產品,盤活養殖戶活體生物資產。目前興業銀行已在多地落地生物資產抵押業務,覆蓋荷斯坦奶牛、安格斯肉牛、西門塔爾肉牛、能繁母豬、育肥生豬等多類生物資產品種,帶動辦理活體抵押貸款超6億元。
進一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建議
數字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使普惠金融成為商業銀行差異化經營的重要途徑,以及金融業諸多不確定中最具確定性的一個發展領域。但實踐中還面臨不少難點和挑戰,推進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堅持普惠金融以人為本。數字普惠金融的本質是普惠金融,數字技術只是工具和手段,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職責定位,充分運用新興數字技術,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破解傳統普惠金融服務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努力構建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控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機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
二要堅定不移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是解決普惠金融信息不對稱、人力成本、網點布局、風險收益平衡等難題的關鍵,數字化轉型是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強重視,加大投入,超前投入,充分應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業務辦理效率,完善產品服務體系,基于供應鏈、產業鏈,加強場景對接,積累場景數據、行為數據,提升數據分析挖掘和建模能力,強化數字化風控能力,獲取效率溢價、久期溢價和規模溢價。
三要樹立并深化數據思維。數據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核心生產要素。萬物互聯帶來海量數據,大數據將逐步替代大數定律,使金融服務變得更加高效和普惠。數字普惠金融的底層邏輯就是用數據解決問題,要形成“用數據,用好數據”的思維和文化,整合運用好內外部數據,把數據資源轉化為數據資產、數據價值。對內推進業務數據化,實現客戶數據全渠道全量化采集和積累,對外連接政府平臺、征信機構、專業公司等渠道獲取多維數據,通過多維數據交叉驗證實現客戶精準畫像,優化產品風控模型,推動普惠金融有效獲客。
四要堅守風險和安全底線。金融的核心是風控,有效的風險管理是數字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數字技術在緩解信息不對稱、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風險傳導和風險損失的速度,網絡欺詐、黑客攻擊、隱私泄露等問題也更加凸顯。數字普惠金融在推進過程中,要牢牢守住風險和安全底線,平衡好創新和風險的關系,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確保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宋源珺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