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鐵幕」降落

銀行理財「鐵幕」降落
2021年05月31日 08:25 財經自媒體

  來源:新金融瑯琊榜 

  作者:董云峰

  一旦存、貸、匯被全面打通,銀行怎么辦呢。決策層無法接受國民對互聯網平臺的信任,超過國有金融機構,這也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一部分。互聯網平臺的信任力必須被遏制。這是大勢,也是宿命。

  銀行理財的“鐵幕”降落了。

  面對數字化浪潮席卷與財富管理大爆發,銀行理財還是選擇了緊閉大門,走自力更生之路。

  這些年,在互聯網平臺的沖擊下,“匯”基本失守、“貸”局部失控,唯有“存”還算牢固。銀行業不能繼續敗退了。

  從來就不僅僅是金融問題。

  01

  5月27日,銀保監會公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這與2018年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一脈相承:商業銀行只能通過本行渠道(含營業網點和電子渠道)銷售理財產品,或者通過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互聯網平臺染指銀行理財的念想就這樣被掐掉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支付寶、微信(理財通)、京東金融等將無緣銷售銀行理財產品,包括銀行與新興理財公司發行的一切理財產品。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理財市場2021年一季度報告》,截至3月末,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5.03萬億元,同比增長7.02%。

  而在今年初,銀保監會、央行聯合印發《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叫停了第三方互聯網存款。

  這意味著,銀保監會基本堵死了互聯網平臺的財富管理野心,后者只能寄希望于公募基金與券商資管等證監體系的金融機構了。

  基于銀行體系的特殊性與敏感性,銀保監會的審慎有其合理性。一直以來,就連券商、基金等非銀機構都沒有機會代銷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哪里輪得到互聯網平臺呢。

  一個原本被互聯網平臺強行突破的口子被堵上了。

  02

  存、貸、匯,商業銀行三大核心。

  過去十年來,互聯網平臺通過第三方支付攻破了“匯”,并以此為基礎拓展“貸”與“存”,很快消費信貸業務被攪了個底朝天,唯有“存”還算安穩。

  原因在于,存款是商業銀行的根本,也最關乎金融安全,因此無論監管環境是松是緊,存款業務的管制始終是最嚴格的,構成了商業銀行最堅固的堡壘。

  只不過,銀行業雖然嚴防死守,但是公募基金卻對互聯網平臺敞開了大門——存款少了,基金才能多起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公募基金與互聯網平臺合流的標志性之作,正是2013年誕生的余額寶,刺激了國民理財意識的覺醒,引爆了不可逆的存款搬家浪潮,從此銀行資金成本持續上行,也間接刺激了財富管理業務的大發展。

  從長遠看,貨幣基金的膨脹并不足懼,因為隨著收益率向正常回歸,其規模天花板會越來越明顯,終將跌落神壇。真正要緊的是非貨幣基金業務,不僅商業價值高得多,也真正體現了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

  據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螞蟻基金的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達到8901億元,位列全市場第一,超過所有各類金融機構,包括宇宙行與零售之王。

  在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產品只會越來越趨同,它們在本質上就是一回事。

  支付寶在公募基金市場可以做到第一,在銀行理財市場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互聯網巨頭的能量擺在那里。

  03

  這一次,銀行業選擇了說不。

  至少暫時如此。沒有人知道這個暫時會有多久。此次銀保監會表態稱,下一步將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適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范圍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

  當然,螞蟻旗下有網商銀行,騰訊旗下有微眾銀行,但只要不直接在支付寶和微信上售賣,對傳統銀行的沖擊就是有限的,也是溫和的。

  在這里,我想反復強調一個關鍵詞:信任。從支付賬戶到基金賬戶,憑借寶類基金的大流行,互聯網平臺的信任力得到了質的飛躍;而從貨幣基金到非貨幣基金,又是一次新的飛躍。

  如果去年那場IPO盛宴按照原定劇本展開,那么下一步就有希望向銀行存款與銀行理財大舉進發。可惜沒有如果。

  銀行業的高墻已經筑起。按照官方通報的整改思路,螞蟻集團還需要斷開支付寶與“花唄”“借唄”等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糾正在支付鏈路中嵌套信貸業務等違規行為。

  所謂反壟斷,針對的不是壟斷本身,而是因壟斷而滋生的信任、依賴、控制——權力。

  一旦存、貸、匯被全面打通,銀行怎么辦呢。決策層無法接受國民對互聯網平臺的信任,超過國有金融機構,這也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一部分。

  互聯網平臺的信任力必須被遏制。

  這是大勢,也是宿命。

  04

  其實,監管也是帶著困惑的。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最近在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的演講深得我心。新金融瑯琊榜摘錄如下:

  過去三十多年,從事金融業務的主體已經成倍增加,對于究竟什么是金融業務,現在好像變得比較模糊,國際上變得比較模糊。但由于金融業的特殊性,這個又必須要理清,不允許有模糊。

  金融業的范疇與非金融業務的邊界究竟在哪?又比如從事什么樣的金融業務屬于特殊權利,必須持牌經營?還比如說商業銀行作為一項準公共基礎設施,在金融領域它的負外部性更大,哪些業務屬于商業銀行的核心功能,不能讓度給其它金融中介?

  目前這些方面在國際上沒有一個一致的共識,還是比較模糊的概念。這些都需要從理論上闡釋得更清楚一些,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會令全球各種金融主體和相關找到各自準確的坐標,是非常有幫助的。

  平心而論,新金融或者新監管,金融科技或者監管科技,都免不了磕磕絆絆。

  往前看,慢慢來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6-02 德邁仕 301007 --
  • 06-02 科匯股份 688681 --
  • 06-01 博力威 688345 25.91
  • 05-31 綠田機械 605259 27.1
  • 05-31 三峽能源 600905 2.65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