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鋪思想”是與非

“當鋪思想”是與非
2020年10月26日 16:12 華夏時報

 相關新聞:馬云:應改掉金融“當鋪”思想

  原標題:“當鋪思想”是與非

  作者:冉學東

  最近幾天馬云批評傳統銀行的“當鋪思想”,引起輿論關注。看起來似乎只要商業銀行采用這種模式做業務,都是落后的應該批判的,其實不然,是金融業最古老的方式,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當鋪其實就是做的個人小額貸款,賺的就是利息錢。盈利就是手續費(即利息)和保管費。所謂的“典當思想”重點是指典當活動都是以財產作押進行限期有償的借貸行為,主要的商業特點是“救急解難”、“扶危濟困”。

  金融業在中國主要是銀行業,其本質是用較低的利息把大眾的存款吸收歸籠,然后尋找有盈利前景的項目,用較高的利息把這些資金借出去,然后到期收回,銀行業賺取利差的過程。

  因為銀行的存款是老百姓的資產,必須保證資產的安全,所以銀行經營最核心的環節就是尋找并判斷項目的盈利情景,就是所謂的盡職調查和風險控制。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以前,風控最主要的手段是質押和抵押。抵質押物不僅僅能夠做到風險補償,更為重要的是對借貸人的風險警戒——如果到期不歸還貸款就會沒收抵質押物。

  銀行貸款的過程,本質上是創造信用的過程,是創造貨幣的過程,不僅僅是一次個別的借貸行為,而且影響未來的一系列貸款行為,有抵質押物的信用創造才是有錨的貨幣創造,如果一定比例的貸款最終形成壞賬,不僅僅是銀行的損失,更可能是宏觀經濟的系統性風險。

  隨著近幾年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銀行可以不用抵質押物進行放款,但是這個企業提供的數據和計算所形成的對公司未來經營前景的判斷,事實上也是一種抵質押,只不過這種抵質押是數據而已。

  當然數據相對于動產質押和不動產抵押的模式更加指向未來,也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斷未來這個企業的經營狀況、信用資質,而動產和不動產質押物可能更加指向過去,指向未來的能力稍弱而已。

  但是,銀行業作為間接金融的一種形式,以質押物和抵押物為信用手段進行信用創造仍然是不可能脫離的,大數據云計算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手段。

  更加需要關切的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誕生的大數據云計算存在較大缺陷: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在數據采集和使用過程中,很容易以犧牲個體消費者的隱私權為代價,這是這個技術的硬傷。而往往越是具有隱私性質的數據和越敏感的數據,往往越有價值,也是商家趨之若鶩的,由于國內消費者個人隱私權保護意識不敏感,對于維護消費者隱私權法律法規不健全,國內的許多互聯網巨頭把廉價免費采用個人數據視為理所應當,但如果真正保護了個人的隱私權,那么剩下來的數據有多少價值可以用于判斷信用資質就是可以懷疑的。隨著未來個人隱私權在數據領域的保護力度加大,大數據云計算在判斷個人信用狀況方面的能力是要弱化的。

  更為重要的是,公共選擇理論上有一種所謂合成謬誤的說法。在經濟學領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并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宏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如,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么做,卻無法如愿。

  具體到金融科技領域,每一筆貸款都是合意的合理的,但是當所有貸款加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就會形成系統性風險。近幾年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類似情況。

  消費金融大多采取的是金融科技,推升了消費數據,繁榮了個別行業和產品,解決了部分人的急需,但是目前產生的普遍行業弊端是,貸款利率畸高,暴力催收橫行,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透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等,這同樣也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問題。

  至于馬云說的傳統金融行為變形,過度貸款等,不是傳統金融本身的問題,而是金融行政化、行為短期化、金融從業人員無視風險,唯利是圖的問題,與“當鋪思想”沒有任何關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進和

云計算 大數據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28 豪森股份 688529 --
  • 10-28 五洲特紙 605007 --
  • 10-28 金富科技 003018 --
  • 10-27 科翔股份 300903 13.06
  • 10-27 日月明 300906 26.42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