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寶良:疫情沖擊下的中國經濟分析和建議
來源:沈建光博士宏觀研究
6月6日,京東數科研究院召開了“疫情沖擊下的全球供應鏈變化和中國經濟前景”閉門研討會,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出席并做了“疫情沖擊下的中國經濟分析和建議”的主旨演講。
祝寶良認為,我國政策的重心應該放在紓困上,還是放在拉動內需上。目前看兼顧了兩者,既要想辦法紓困,又要拉動內需。
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已經使中國經濟經歷了階段性供給沖擊和外部需求側沖擊兩個關卡。在后疫情時代,部分產業鏈遷出中國的風險日益凸現,給中國經濟的疫后恢復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也成為政策的關注重點。6月6日,京東數科研究院召開了“疫情沖擊下的全球供應鏈變化和中國經濟前景”閉門研討會,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出席并做了“疫情沖擊下的中國經濟分析和建議”的主旨演講。
祝寶良認為,我國政策的重心應該放在紓困上,還是放在拉動內需上。目前看兼顧了兩者,既要想辦法紓困,又要拉動內需。
以下為發言全文:
祝寶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宏觀政策方面的爭論集中于以下三個問題上。
第一,我國政策的重心應該放在紓困上,還是放在拉動內需上。目前看兼顧了兩者,既要想辦法紓困,又要拉動內需。
第二,主要靠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增長還是靠貨幣政策?大家的基本結論還是更多地依靠財政政策。兩會上,財政政策力度不小,財政赤字3.76萬億、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地方政府專項債3.75萬億,支出擴大8.5萬億元,比2019年增加3.6萬億;減稅降費減支3萬億;合計11.5萬億,廣義財政政策相當于GDP的11%以上,和世界各國財政赤字占GDP10%左右的平均水平差不多。貨幣政策比我們想象地還要寬松一些。
第三,這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釋放的資金應該用在什么地方?是放在拉動投資上,還是用來拉動消費?拉動基建投資是拉動新型基建還是拉動傳統基建?拉動消費時更多地是通過紓困家庭拉動,還是直接拉動消費需求,如通過發行消費券、直接補貼消費品?
從新增的財政支出看,這次資金主要投向投資。在8.5萬億財政支出中,有5.3萬億元用于基建投資,如果加上抗疫特別國債可能用于基建投資的部分,數量更大。用在投資上的資金投什么?是新基建,還是老基建?兩會上提出的“兩新一重”強調了新興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和重大工程,實際上投老基建的資金比較多。貨幣政策比預想地寬松,房地產問題不大,最擔心的還是制造業投資。
城鎮在紓困方面解決地還可以,社保預算去年盈余5800億元,今年社保預算的缺口接近5000億元,一進一出有1.1萬億元,能夠覆蓋城市里上了社會保險和失業保險的失業人群。問題在于農村,返鄉的農民工和本地農民工超過1.4億人,這些人就業相當不充分,農村的扶貧資金能不能覆蓋到這個人群。
下一步經濟發展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是國際問題。回過頭來看,我們抗擊疫情的工作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內抗疫階段;從三月中下旬開始,是討論海外對我國的影響以及世界經濟和國外應對疫情的政策給我們帶來的溢出效應。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世界經濟和出口怎么辦?第二個問題是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產業鏈怎么辦?我比較關注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業的產業鏈。短期投資品出點問題也不是大事,因為一旦形成資本存量和生產能力就在那里了,不至于馬上出問題,出了問題也是要解決部分零部件。三是金融影響,包括資本流動、人民幣匯率等問題。還有去中國化等問題。
說到零部件問題,以汽車為例,疫情爆發時,國內汽車廠商的零部件只夠兩個星期用,但后來問了一些企業,他們自己的庫存夠兩個星期用,但之前訂的貨正在海運過來的路上,大概需要45天,加在一起就夠汽車產業用兩個月,所以當時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四月份和五月份的問題不大,不會因為進口供應鏈中斷導致生產中斷。現在看到由于中國復工復產得比較早,所以海外零部件廠復工復產后會優先保障中國,這就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產業鏈和生產組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我感覺隨著主要發達國家開始復工復產,今年后幾個月,中國進出口的下降情況可能沒有那么嚴重。真正要擔心的是去中國化問題和跨國公司是否繼續愿意留在我國。
二是解決企業困難問題。我還是建議發行特別國債用于解決企業的問題。第一,償還地方政府欠企業的錢。這方面主要有兩筆錢,一筆錢是增值稅留抵退稅,大概有1萬多億元。留抵退稅的企業主要是高技術行業,也是要保下來的企業。另二筆錢是前幾年補貼光伏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欠下的錢,累計到現在應該有3000億元了。如果通過特別國債把拖欠的款項給到企業手里去,那么很多高科技中小企業能夠活下來。第二,要給商業銀行注資。按照現在的貨幣政策,我估計今年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應該超過20億。從今年二季度一直到明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的利潤可能是負的,從宏觀審慎監管的角度來說,銀行資本金不足,應該通過特別國債增加注資。
三是民生問題。我比較擔心農村。到4月份,農村1700多萬農民工沒有回城,1.2億農民工就業不充分,這樣整個農村有1.4億農民工,加上他們的家人大概有3億人。需要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給他們發些生活費。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