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好金融科技發展、金融風險和金融科技監管三者的關系,是當今時代的大挑戰。創新可以無中生有,但并非隨心所欲,還需兼顧各方感受與合法合規。支付機構在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等領域給商家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等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稍早時候的第八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針對支付行業的亂象,人行副行長范一飛在主旨演講中提出了幾個重點監管方向,包括從嚴打擊無證機構、規范創新嚴控交叉風險、防范墊資結算風險、全力保障清算系統運行等。這與他去年在“當前我國支付產業面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轉折”的表態一脈相承,預示著防范和化解支付風險的嚴監管已經常態化。
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近年來發展神速,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這樣的頭部平臺正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其中多項技術事實上已在全世界領跑,其便利程度令很多外國友人艷羨。但這一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信用風險、洗錢風險、技術風險等也一直如影隨形。第三方支付也的確存在主體與監管主體定性不明、責任劃分與賠償標準不明確、相關法律規制滯后、內控體系缺陷等問題。
正如范一飛所言,憑借C端客戶優勢和補貼措施,個別大型支付機構以低價競爭手段搶奪高凈值客戶,嚴重扭曲了市場秩序。還有,將原本跨行收單交易轉化為本單交易,支付交易的真實性和透明度難以保證,也增加了商戶成本和市場集中度,不利于公平競爭和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一點,或許非業內人士不明就里,實際上所指還是“斷直連”的問題。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自有的“直連”賬戶來實現支付清算的“合體”,屏蔽掉了央行清算系統。而只有在斷直連之后,海量數據最終匯總至央行,穿透式監管才能真正實施。通俗些說,甲乙兩人之間的100元轉賬,在支付平臺上只是體現為甲往平臺充值100元,乙直接從平臺提取,甲乙之間的關系沒有體現并且難以追溯。在資金劃轉這一層面,平臺此刻就化身為銀行的角色,洗錢的漏洞無疑過大。
因此,自2015年我國支付行業的整體規模和增長速度獲得大突破以來,肅清亂象、規范市場秩序、控制風險已成主要任務。從2017年開始的支付牌照注銷“浪潮”延續到了2018年。據央行公示信息,過去兩年間共注銷27張支付牌照。大家都也看到了,過去數年間的嚴監管、控風險大趨勢,已讓我國的支付市場結構與行業格局發生了巨變,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就是“躺著賺錢的日子結束了”。支付行業賴以為生的手續費收入已近微薄,生存不易,部分機構已退出市場。
進入2019年后,除對資金交易額度的管控愈加嚴格之外,尤以1月14日執行的客戶備付金要100%集中交存對支付行業影響最大。因為之前備付金利息收入可占平臺近半收益。以匯付天下為例,查其在香港上市的招股說明書,2017年公司自客戶備付金指定銀行賬戶產生的利息收入就達6000萬元,占平臺總收益的40%之強。
當然,在嚴監管的同時,支付層面的掃碼、刷臉等更有科技感的創新也在層出不窮。只是,創新可以無中生有,但并非隨心所欲,還需兼顧各方感受與合法合規。普通用戶在享受各種支付帶來的福利時,大多對其風險缺乏足夠的了解與判斷,可說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顯然,管控風險的責任主要在商家與三方支付平臺,尤其是負責具體研發的后者。遵循“最小夠用”原則將采集的人臉信息加密存儲,并為每個人臉信息單獨創建密鑰,實行嚴密的安全管理,才能與監管“用戶授權、最小夠用”“表達意愿、多重認證”“風險補償、全程防護”的指導方針不謀而合。現有的技術已有望做到客戶在超市中購買一只雞,只要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獲悉這只雞的產地、農民的姓名、加工公司的名稱等生產、流通環節的信息。同樣,一個支付領域的二維碼或刷臉動作,理該也有類似的心安鏈條明示。
作為標準化服務,第三方移動支付雖然從長期來看毛利率并不高,但其背后的支付數據的挖掘與使用可謂核心價值。由此,在網購、轉賬、理財、出行、線下購物、充值繳費等現有支付場景之外,仍有進一步深化服務的潛力。至于這一核心支付數據的變現,必須縝密考慮合法合規的前提。一段時間以來多地針對“爬蟲”類業務環節的監管風暴,已有警方實錘落下。拉卡拉旗下深陷其中的考拉征信違法獲取數據,而那種侵犯個人隱私的爬蟲催生了現金貸、套路貸等個人消費貸市場的泡沫,便是利欲熏心下的支付數據變現歧途,當引以為戒。
平衡好金融科技發展、金融風險和金融科技監管三者的關系,是當今時代的大挑戰。眼下,支付領域的金融科技應用在向商用階段邁進,尤以聚合技術服務最為典型。聚合支付服務商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商戶拓展、支付渠道整合、技術對接、系統運維、集合對賬等服務的機構支付場景優化。在為企業提供便捷支付渠道之外,還能幫助分析客戶信息,使企業營銷更有效率。越來越多支付機構希望能在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商戶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或通過和其他持牌金融機構合作,在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等領域能一起給商家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以及開拓產業互聯網的支付場景等。在支付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轉折點上,這不失為一種積極而清醒的態度。
(作者系基金從業者、財經專欄作者)
來源: 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