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找準著力點 政策性銀行逆周期調節力度將加碼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周萃
在加大逆周期調節背景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被重點強調。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召開第八次會議,對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作出重點部署,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完善治理體系和激勵機制,遵循金融機構經營規律,發揮好政策性金融機構在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逆周期調節作用”。
“在逆周期調控過程中,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在經濟下行周期中,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特別是不敢發放中長期貸款時,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發揮‘托底’作用,為穩增長提供更大的助力,這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優勢所在,也是職責所在。”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政策性金融改革向縱深推進
政策性銀行是實現國家意志、落實國家政策的重要金融組織,對抗經濟下行壓力、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是其職責所在。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未來三家銀行改革的著力點將側重哪些方面?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間,政策性銀行改革始終在推進。從改革方案的批準,到三家銀行章程的推出,再到監督管理辦法的出臺,改革的大方向已經明確,改革的重點內容在不斷推進。”曾剛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2015年4月份,三家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同意,這標志著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實質性進展。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明確將國家開發銀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定位為政策性金融機構。2016年11月份,國務院先后批準同意《國家開發銀行章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章程》《中國進出口銀行章程》。2017年11月份,銀監會又分別印發《國家開發銀行監督管理辦法》《中國進出口銀行監督管理辦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監督管理辦法》。
“可以看出,政策性銀行改革的重點內容首先是明確定位,厘清職能和業務范圍。在過去一段時間,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存在邊界不清的問題,改革的核心就是回歸政策性金融本源,在回歸本源的基礎上明確各自的重點業務范圍。雖然三家銀行在業務層面有各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但總體指導思想都是服務國家戰略,支持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曾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始終關注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優化公司治理。曾剛認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一方面有助于從源頭上防范風險;另一方面有利于堅守政策性金融的本源定位,更好地支持和服務我國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政策性銀行是落實國家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穩定能夠影響經濟增長的核心變量,確保經濟增長不失速。
“相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來說,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資金規模大,資金成本低。央行對于政策性銀行的再貸款政策相對寬松,而且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國家信用從金融市場融資,市場認可度較高;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基于社會效益和保本微利原則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發展,利率更為優惠,產品期限也更長;三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優勢,而且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已經積累了較深厚的業務基礎。”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這些優勢,可以在經濟下行周期中起到“托底”作用,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上,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均明確表示,要積極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加大信貸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力度,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今年年中三家銀行公布的經營情況來看,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在逆周期調節中全力發揮帶動作用,積極作為,并取得良好成效。來自國開行上半年經營形勢分析座談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向實體經濟融資1.4萬億元;進出口銀行披露,截至6月末,該行本外幣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5.03%;農發行方面透露,上半年,該行累計發放各類貸款7711億元,支持實體經濟效果明顯。
“發揮好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逆周期調節作用,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受限于資本金不足、存貸增長不匹配等因素,當前,商業性金融機構在降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方面壓力較大,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逆周期調節作用,可以通過政策性銀行投放流動性,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二是基建投資增速不容樂觀。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不僅可以加大對基建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穩投資,同時還可以協助地方政府穩妥處理好債務問題,做好區域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吳琦認為。
在痛點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
進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需要在經濟發展的痛點、難點中尋找改革的切入點。
吳琦認為,下一步,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著力點將聚焦兩個方面:一是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加大對基建投資的信貸支持力度,如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及產業轉型升級等;二是協助地方政府穩妥處理好債務問題,做好區域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
基于這兩個目標,吳琦認為,需加快對政策性金融機構治理體系的改革:一是在宏觀層面,制定政策性金融中長期發展戰略,推動政策性金融機構立法進程;二是在中觀層面,進一步明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和監管措施;三是在微觀層面,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建立健全“三會一層”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
當前,政策性金融機構已經在國內基建、外貿和“三農”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在未來,一是要進一步通過完善政策性銀行的治理結構和優化激勵機制,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進一步以“量大價低”的方式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重點民生領域以及經濟薄弱環節;二是通過充分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的投放力度;三是未來可以探索豐富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種類,“門當戶對”地支持經濟重點薄弱環節。
責任編輯:潘翹楚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