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論道新形勢下的金融業變革與開放
每年年底的金融行業盛會,重磅嘉賓共話行業新形勢與新風向。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王亭亭 劉秋娜
12月1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第四屆(2019)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中國銀保監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參事室、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等部門和機構,以及山東青島市、湖北宜昌市等地方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金融業不忘初心”“新消費、新零售的變量與變局”“求解數據治理與數字化轉型”三大議題分享有識之見。瞭望周刊社總編輯、黨委書記馮瑛冰代表主辦方發表致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中國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中國光大集團副總經理付萬軍,度小滿金融CEO朱光,金融壹賬通聯席總經理邱寒等人做了主旨發言。同時,來自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螞蟻金服、中誠信征信、同盾科技、百融云創、融360和火幣集團的負責人參與了圓桌討論。
本次論壇還揭曉了“‘十三五’金融行業示范案例”評選結果,分別有平安壹錢包、宜信普惠入選“‘十三五’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示范案例”,光大云繳費、金融壹賬通、國美金融入選“‘十三五’數字普惠金融示范案例”,螞蟻金服金融級分布式架構SOFAStack入選“‘十三五’金融科技產業示范案例”,同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入選“‘十三五’銀行數字化轉型示范案例”,北京北斗國星數據管理有限公司、百融云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十三五’高新科技引領示范案例”,共10家企業入選,以期引導行業更好更快發展,助力我國金融業的開放與變革。
同時,全國金融系統青年聯合會對本次論壇給予了大力支持,全國金融青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康華平出席了此次論壇。并且,全國金融青聯智庫界別小組會同期在國際飯店舉行,對下一階段工作做了安排。
金融業改革開放挑戰機遇并存
今年以來,我國金融業既面臨復雜的內外形勢,也在技術變革推動下進入新階段,既面臨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穩增長防風險等改革新任務新挑戰,也適逢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開放等帶來的新機遇新期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中小企業、實體經濟的難題不僅是總量性、周期性問題,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機制性問題,須加大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根治基礎性、結構性問題。
中國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認為,近兩年全社會融資結構的變化中,人民幣貸款和債券市場的融資明顯上升,其他項目則有所下降,這使較易獲得貸款或有發債資格的融資主體有所受益,而難以貸到款和發不了債的企業融資環境愈發復雜。同時,“資管新規”是正本清源的必要之舉,但轉型不易,“陣痛”在所難免。
近幾年,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但真正著眼實體的仍不夠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認為,任何金融創新若脫離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就會偏離方向、違背規律,從而走向或自我循環、或過度膨脹、或非理性繁榮。只有真正符合實體經濟、符合經濟規律、深耕業務場景的金融創新才可能有持續的生命力。因此,發展金融科技要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抓住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金融服務場景,提供接地氣的金融服務,從而不斷提升金融科技供給對多元化需求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要完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繼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不斷完善房地產金融政策、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及金融監管體制,通過不斷地改善和優化金融供給結構,以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促進經濟和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他認為,我國金融業近年來經歷了重要變革:由計劃主導變為市場主導,由單一主體變為多元主體,由單一產品變為“金融超市”,由傳統單一的銀行信貸變為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多元市場;銀行由傳統柜臺為主變為移動互聯,由以機構網點為王變為以數據信息為王,金融業也日趨開放。
金融開放為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新的預期。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表示,展望2020年,要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關鍵要應對好四方面挑戰:第一,要盡最大努力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第二,要盡快推進同數字經濟相關的國際規則的制定;第三,人工智能的某些重要方面同國家安全緊密聯系,并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制度性安排;第四,應對地緣政治方面突發事件的沖擊。
對中國而言,把握金融開放的機遇是當務之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屠光紹認為,金融開放戰略要靠改革來支撐。中國很大,市場也很大,若要吸引外資并促進其長期投資和布局,要注重三方面改革:一是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包括資本市場及國資國企的改革等等;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應盡量避免市場化改革推進過程中與政府治理發生碰撞;三是營商環境的變革,要不斷優化外資進入中國后的運營成本、監管環境等。
不忘初心服務實體經濟
如何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如何堅持推進融資便利、降成本提效率,如何精準滴灌、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如何借力金融機構完善服務實體的金融生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當前金融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光大集團副總經理付萬軍表示,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下一步仍要關注兩方面問題:一是貨幣政策還存在傳導不暢的現象,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象尚未得到根本性緩解,未來在MPA考核、定向降準,或擴展央行低成本資金供給工具的范圍等手段上可進一步精準發力,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二是加快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來助力實體經濟。光大集團充分發揮其金融全牌照優勢,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發揮綜合金融的服務能力。今年11月1日,光大集團的六家金融和實業企業聯合成立了光大健康養老公司,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成為國內養老的第一方陣,為民生事業貢獻力量。
中國銀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全國金融青聯委員尹江鰲說,“金融業不忘初心”可以總結為“三換三穩”:宏觀上以時間換空間,通過逆周期政策穩增長;中觀上以股權換債權,通過調分子分母穩杠桿;微觀上以長期換短期,通過建長效機制穩融資。
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長張鳳岐結合金融落地一線面臨的問題提出,實體經濟融資難的核心在于銀企的信息不對稱,企業貸款缺信用,銀行放款缺信息,銀企對接缺通道。以信用信息“破冰”,才能緩解融資難題。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債券評估中心副主任、全國金融青聯委員董屹認為,債券市場是最大的直接融資市場,也是從金融端發力來推動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是輔助宏觀調控、控制金融風險、推動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
就大數據在金融活動、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的應用問題,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岳志崗認為,中誠信征信一直致力于服務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幫助銀行服務實體經濟,也遇到一些較難逾越的共性問題。當前,國家層面和行業層面應構建數據形成、技術使用上的法律基本架構,形成信息的保障機制,同時構建一個適合普惠金融發展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一方面穩增長,一方面控風險。此外,還要注意控制杠桿的使用。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針對融資期限錯配的問題表示,融資結構只有長短結合,才能不斷改善金融供給結構,才能盡可能確保當下穩增長、防風險的需要。
金融壹賬通聯席總經理邱寒認為,從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來說,科技化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過程,而科技只是工具之一,用得好能夠幫助金融業更好、更規范地提供服務。不應對科技有所“畏懼”,此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一些亂象或是因對科技的“誤用”,若用得對、用得好,則完全可以做到有序地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客戶。
度小滿金融CEO朱光預測,到2020年,由于經濟下行和服務民企、小微等實體經濟的壓力增大,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過去的風險管理方式將面臨挑戰。首先,其資產端重心正由以國企、優質民營企業為主轉向小微、零售類資產,資產結構的變化擴大了風險敞口;其次,過去銀行風險策略都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環境下制定的,經濟下行時這些風險策略的有效性有待驗證;此外,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面臨著風險成本提升而息差收入增長放緩的壓力。
新消費的本質是數字化
新消費、新零售時代到來,技術、場景、運營方式的不斷創新,也暗藏著諸多挑戰。如何充分結合新技術、新場景以降本增效,如何在競爭的紅海中突圍,是一系列消費金融創新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徐諾金認為,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弱勢金融,普惠金融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甚至是解決住房、教育、就業等等基本問題的有力手段。因此,要形成一套政策體系,鼓勵、引導普惠金融發展。在此過程中,應著力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和發展過程中的監管,以及如何平衡的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認為,消費金融能夠讓大量弱勢群體獲得正規的金融服務,可以拓寬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從而成為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隨著新消費、新零售時代的到來,技術、場景、應用方式的不斷創新,消費金融業態依然具有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而且也會推動我國普惠金融事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戰略部負責人、互聯網金融標準研究院副院長肖翔表示,在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日益深入、增多的客觀情況下,有必要吸收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按照疏堵結合、趨利避害的原則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進行規范管理,包括將展業范圍與牌照相匹配、風控能力和規模相匹配、合作權利與責任相匹配、數據使用與授權相匹配、營銷宣傳與實際相匹配等。
消費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的過程,數字化的過程又加速了消費金融向更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提到,數字資產是小微企業更容易獲得的資產。金融服務消費領域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讓金融更加精準地服務人民,踐行金融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使命。
“新消費的本質就是數字化?!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發展部研究室主任卓賢認為,中國數字經濟占總體經濟的比重,從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1/3的經濟活動已經被數字化了,且盡管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數字化的速度反而在提升。新消費的下一個增長點應該是服務型消費,這也與國家經濟結構轉向服務業為主相契合。
融360副總裁陳昌明認為,消費金融機構十分強調場景獲客、場景金融,但消費領域的場景很零散。在此背景下,由金融科技企業牽頭,與所有消費企業做API對接,通過清洗用戶特征、建設風險模型,并提供給銀行,則后者只需做一次性風險的識別和優化建模,就能一下對接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小型零售企業。
數據安全是必須恪守的底線
金融業正在經歷歷史性巨變,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智慧銀行、開放銀行等新模式相繼誕生,各類金融機構均迎來數字化轉型。向哪轉?如何轉?如何評估外部機構的賦能效果?如何平衡商業效益與社會效益?如何借科技之力實現多方共贏?如何保護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一切都還在探索之中。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確保數據安全應是始終恪守的底線。首先應在組織、機制和標準等方面加強統籌謀劃,其次,要根據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建立全局數據模型和科學合理的數據架構。再者要遵循“用戶授權、最小夠用、全程防護”原則,充分評估潛在風險,把好安全關口,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嚴防用戶數據的泄露、篡改和濫用。
國家外匯管理局總會計師孫天琦認為,在新型數字環境下,經營者在數字技術運用上更加專業、純熟,而消費者卻越發處于弱勢地位。首先,法律供給有待完善,其次,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在應對基于數字平臺的侵權行為時,消費者不得不花錢從第三方公司處獲得法院認可的證據,這對消費者單體是極大的挑戰;再次,數字技術知識對于消費者存在壁壘。因此,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政府和市場都應該給消費者提供更有效的保護機制。
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提出,金融監管必須更好地適應金融機構數字轉型的需要。在堅守風險底線的前提下,要更有前瞻性、適應性、包容性,并合理延伸監管邊界。比如要根據金融機構和數字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業務關系,對其底層數據、算法模型等方面做延伸監管,甚至有可能做現場監管和一些必要的處罰等。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銀保監會原國際部主任范文仲表示,傳統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對數據存有敬畏之心,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要清楚地界定數據的“四權”關系,即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收益權,把握“三性”平衡,即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與主體的隱私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終使整個金融創新始于數據、興于技術、成于制度。
同盾科技創始人、CEO蔣韜表示,風控是典型的創新性業務,創新的前提是守正,大數據行業的治理和規范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同盾科技在風控行業里已磨煉超六年。希望通過機構之間部分、有效、最小原則化的數據共享,建立起智能誠信網絡實現聯防聯控,識別出偽造身份多頭借貸的網絡欺詐分子,從而提高欺詐成本。同時也期待中國版GDPR的出臺,為中國的大數據行業劃定底線。
銀行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中國銀行首席科學家郭為民表示,傳統銀行要實現轉型發展必須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大到不好變的問題,二是晚到變不了的問題。目前銀行創新步伐雖有加速,但推動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仍然存在個性與標準、封閉與開放、線上與線下、協同與分散、體驗與風控、敏捷與穩健六大矛盾與困難。實施路徑上,關鍵要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推行扁平化的敏捷銀行管理模式,通過推動渠道、產品、生態、營銷、風控、運營等六大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前臺融入場景、觸角廣泛,中臺敏捷迭代、智能定制,后臺集中高效、整合協同。
百融云創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韶峰也表示,對于金融行業而言,守正和創新是永恒的話題。在守正的大前提下,百融在科技方面大力投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區塊鏈等方面,幫助中國的信貸行業更加普惠,讓很多普通老百姓獲得金融服務。
談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問題,火幣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兼CEO李林表示,目前區塊鏈技術的落地還需克服諸多阻礙。一是基礎設施有待完善,二是區塊鏈技術暫時只是政策驅動和非場景驅動,能夠將區塊鏈技術與實際場景融會貫通的人才不夠多。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