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銀行系科技子公司仍在擴容中,這一次輪到了民營銀行。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信息,深圳金融監管局已原則同意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出資1.5億美元,在香港設立微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眾科技”),并持有微眾科技100%的股權。微眾銀行由此成為業內首家布局科技子公司的民營銀行。
自2015年銀行啟動布局科技子公司至今,市場上銀行系科技子公司數量已經超過20家。總體而言,線上化的展業模式為民營銀行打造了數字“基因”,民營銀行的入場有望為銀行系科技子公司帶來業務模式和產品等方面的轉變,但普遍虧損也是繞不開的難題。
微眾銀行“落子”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深圳監管局日前披露的行政許可批復顯示,深圳金融監管局原則同意微眾銀行在香港設立微眾科技,出資1.5億美元并持有100%的股權。
針對微眾銀行此時入局科技子公司賽道并選擇在香港落地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向微眾銀行方面進行采訪,微眾銀行方面僅表示,“為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方針、把握全球數字化發展機遇,我行擬在香港設立全資控股的科技子公司”。
另有民營銀行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其實主要是為了解決人員成本以及效率兩方面的問題。將科技業務放置在獨立的公司里,有利于公司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而不同銀行主體如何組織、規劃科技業務發展,根據實際經營情況會有不同考量。
而在2023年年報中,微眾銀行披露了公司在科技方面的布局與成果。信息顯示,微眾銀行科技人員數量始終保持在員工總數50%以上,歷年IT投入占營收比重亦超過9%,截至2023年末,累計有效授權專利752件。同時,為適應未來新型數字銀行發展需要,微眾銀行完善了企業金融和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并完成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優化。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看來,早前銀行在科技子公司方面的布局,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參與較多,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民營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也展現了較強的實力。本次微眾銀行獲批成立科技子公司,也是順應市場變化的表現。另在金融機構必須聚焦主責主業的監管要求下,成立相關子公司有助于銀行向外輸出科技能力,不僅能服務整個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后續也有望成為母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短期難言盈利
微眾銀行的入局,讓銀行科技子公司賽道上首次出現民營銀行的身影。早在2015年11月,興業銀行發起設立興業數字金融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國內首家銀行科技子公司。彼時,作為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兼互聯網銀行的微眾銀行,成立還不足一年。
此后的時間里,民營銀行迅速發展,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金融科技也成為銀行業展業的“重頭戲”。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前已有23家銀行正式成立科技子公司,還有部分保險機構也在發力中。
從母公司類型來看,參與布局科技子公司的銀行主體涉及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以及省聯社等多種類型。而立足于母行,科技子公司也規模不一。
另從銀行機構此前披露的數據來看,科技子公司在成立的短期內難言盈利。以規模最大的建信金科為例,綜合建設銀行早前財報等數據來看,2018年至2020年間,建信金科累計虧損接近10億元。直至2021年,建信金科方才實現由虧轉盈,但業績波動整體較大。2023年上半年,建信金科凈虧損9.3億元,2023年全年則實現凈利潤0.02億元。
而作為23家銀行系科技子公司中的唯一上市公司,金融壹賬通尚未擺脫虧損“泥潭”。成立至今,金融壹賬通連年處于虧損狀態,但虧損整體處于縮減中。綜合金融壹賬通早前披露的招股書、財報等信息,2019—2023年間,金融壹賬通累計虧損金額超過60億元,其中2023年歸母凈虧損為3.6億元。
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指出,一直以來,中國的軟件行業凈利潤率都不高。受定制化比例高、獲客成本高、企業付費意愿不足、激烈競爭引發的定價問題、免費軟件的沖擊等因素影響,金融科技類公司面臨類似局面,以至于虧損頻現。
微眾銀行如何看待銀行金融科技公司普遍的虧損情況?對于微眾科技的業績發展公司有何預期?北京商報記者向微眾銀行方面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公司回復。
民營銀行優劣勢并存
盡管銀行科技子公司普遍面臨虧損,但從政策引導、企業戰略動向來看,金融科技仍然是銀行業機構發力的重點。
微眾銀行方面也提到,微眾科技將作為境外業務管理平臺,以自主可控技術參與國際市場高水平競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提供科技服務。對于后續微眾科技的業務重點等問題,微眾銀行則未進行回復。
而今,隨著作為民營銀行的微眾銀行入場,銀行科技子公司迎來新變化。在一銀行金融科技部門從業人員張勉(化名)看來,相較于傳統銀行,民營銀行在機制、體制方面通常更為靈活,有望帶來更創新的業務模式和產品,激發市場活力。民營銀行可能更傾向于采用開放銀行理念,促進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及非銀機構的合作,加速技術創新和應用。
而談及銀行科技子公司整體的后續發展,蘇商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孫揚認為,銀行科技子公司應該積極開展銀行之外的業務拓展,挖掘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力,培育產品化能力。同時,積極和業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項目合作、解決方案合作、合資等形式,學習和提升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實現更大的生態空間拓展。
杜娟認為,銀行系科技子公司更加貼近銀行展業實際,其解決方案的設計及落地可以更貼近銀行需求,可以放大此方面的優勢,還可以聯動母行金融資源,一方面借助母行觸達更多潛在客戶,一方面基于母行資源與客戶開展多維度金融+科技的業務合作,提高競爭力。
歐陽日輝則進一步強調,不論是金融機構脫胎而生的金融科技公司,還是其他類型的科技公司,想要突破自身的發展限制關鍵在于有獨特的技術產品,技術不能“放逐四海皆準”,而是要充分結合企業自身的優勢特點,打造有特色的金融科技板塊。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
責任編輯:何松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