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在實施了一年多的連續大幅加息后,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正在逐步邁向結束本輪緊縮周期的階段。不過,由于當前抗擊高通脹的任務尚未完全結束,從目前的情況看,預計全球利率水平仍將維持在高位一段時間。而長時間的高利率水平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債務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表示,伴隨許多發達經濟體的核心通脹仍處高位且僅緩慢下降,與當前市場定價所體現的程度相比,央行可能需要在更長時間內實施更加從緊的貨幣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降低通脹方面已取得了更多進展,提前加息的好處正在顯現。但不同經濟體之間存在差異。通脹和經濟前景分化的加劇,可能標志著全球貨幣政策開始不同步。
在過去一年中,加息的傳導效應可能已經減弱,因為企業和家庭延長了債務償還期限,或是使用了疫情期間積累的儲蓄來支撐其資產負債表和支付利息。然而,這些因素可能不足以避免出現還款困難加劇的趨勢。事實上,由于企業融資環境收緊,現金與利息支出之比較低的企業(即擁有緩沖較少的較脆弱企業)的占比在過去兩年中有所反彈,包括在新興市場。這種反彈在中小型企業中尤為明顯。同樣,按揭貸款借款人將持續面臨更高的還款負擔,這會導致房市活動放緩和房價進一步下跌。由于主要央行大幅收緊了貨幣政策,自2022年底以來,全球實際房價一直在下跌。2023年第一季度,發達經濟體的實際房價下跌了8.4%,而新興市場的房價跌幅較小,約為2.4%。數據顯示,在浮動利率按揭貸款占比較高且房價高于疫情發生前平均水平的國家,其房價跌幅已達到兩位數。
另外,《報告》顯示,銀行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主要貸款人的角色,在利率上漲并削弱借款人還款能力的情況下,銀行預計將面臨更大的信貸損失。總體來看,銀行體系似乎已謹慎地計提了更多準備金以應對違約的增加,而許多國家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似乎足以覆蓋不良貸款。利率上漲也應能支持新增銀行貸款的凈息差。盡管如此,歷史表明,當經濟體陷入衰退時信貸風險可能會迅速惡化,貸款需求也可能急劇下降,從而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
“高企的通脹意味著各國央行可能不得不將政策利率保持在更高水平,這削弱了借款人的償債能力。其中的一個危險信號是個人和企業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下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用風險’。提高舉債成本是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通脹所要實現的一個結果。然而,其風險在于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可能已經岌岌可危,而更高的利率可能會加深他們的脆弱性,導致債務違約激增。”IMF分析稱。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