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月16日消息,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年會今日開幕,武漢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出席并講話。
竇賢康稱這是自己面臨的有史以來最艱難的演講,因為自己不是個企業家,也沒有資格談國家的科技事業,但是自己會努力把課題做好。
竇賢康認為,中國和西方在科技領域的某些短板在瞬間暴露來,我們和西方尤其是美國之間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這些差距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在現在被放大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和西方之間的差距更大,大家看問題應該更客觀。經歷了中國科技這么多年的快速增長,竇賢康認為中國科技和西方之間的差距在快速縮短。
中國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長的速度是令人深受鼓舞的,竇賢康透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90年代中期開始對我國的基礎科學進行資助,資助額為每年8000萬,而自己的科研團隊上個月獲得的國家科研支持為5個億。中國科技研發的投入已經開始居于世界前列了。
研發人員占人口的比例方面,中國也在迅速追趕。我們過去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很滯后的,這個比例是很低的,但是這一比例在較快速的增長。竇賢康稱,質的增長需要兩三代人的過渡,包括科學觀念、行為習慣,都不是一代人能解決掉的。“但不管怎么講,中國都在迅速地追趕。”
中國的科研技術條件也在不斷地建設起來,中國現在正在搞的國家實驗室和科學裝置都為中國做原創性的研究奠定很好的基礎。這些大的科研平臺的建設,開始迅速成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開始出現一些原創性的、在國際上能夠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中國在全球創新排名位次也逐步提高,中國在國際高水平文章的發表量非常大。竇賢康稱,90年代自己出國時連外國人的提問都聽不懂,而現在我們在世界最頂級期刊上發文的引用量第一次超過了美國。
竇賢康稱,一開始我們不大懂的時候,就像“文革”期間,那時我們感覺世界上我們最好,因為我們不知道別人在干什么,很容易產生自信。當你慢慢學別人的時候,學得八九不離十的時候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緒,感覺自己什么都不行。他認為這兩種情緒都不對,我們確實在快速追趕,但同時我們也存在差距,而且這種差距隨著自己的不斷努力,是可以趕上甚至可以超越,這是中國科學現狀比較客觀的合理預期。
竇賢康表示,自己從改革開放剛進大學到現在在大學工作,一直沒有離開大學校園,能夠感受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的變化。我們科技論文的發表量也在快速增加,我們在高等學校里申請專利的數目也在快速增加,中國高等教育第一次開始成為我國從西方引進青年人才最佳的中介。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界為我們國家承擔了科研、科技領域50%以上的貢獻。
高等教育不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還成為我國從海外吸引人才的重要媒介。竇賢康稱,正是武漢大學的優秀校友在亞布力論壇中的杰出貢獻讓自己這個沒有當過一天企業家的人有資格站在這里演講。竇賢康把2017年定位武漢大學人才強校年,武大在國內兩年名列全國第六,終于真正擠入了中國最頂尖大學的行列。
竇賢康稱,大學的發展需要企業家的支持,希望中國的企業能快速度過危機,將更多的錢投入大學。“大學辦好了,國家就有希望了;大學辦好了,民族才有希望。大學辦好了,企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萬露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