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5)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4日 21:35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
專欄 2: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是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1993年以來,我國從多方面為匯率改革積極創造條件,并進行改革方案的研究,做了大量準備工作。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國務院也確定了先進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同時逐步放寬外匯管制,推進外匯市場建設,然后再進行匯率改革的次序。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全面推進,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成立了專門小組,研究制定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案。2005年以來,我國外匯管制逐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不斷加強,市場工具逐步推廣,金融領域改革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宏觀調控成效顯著,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世界經濟運行平穩,美元利率穩步上升。所有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7月21日,精心準備、周密部署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終于順利出臺。 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主要原則和內容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堅持了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主動性,就是主要根據我國自身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決定匯率改革的方式、內容和時機。匯率改革要充分考慮對宏觀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可控性,就是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要在宏觀管理上能夠控制得住,既要推進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現金融市場動蕩和經濟大的波動。漸進性,就是根據市場變化,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驟地推進改革。漸進性是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漸進性,而不是指人民幣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內容是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不等于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00元人民幣。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這個幅度基本上趨近于實現商品和服務項目大體平衡。 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人民幣不再盯住任何一種單一貨幣,而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匯率進行調節。國際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相互變動,客觀上減少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隨著匯率等經濟杠桿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外匯供求關系進一步理順,國際收支調節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國際收支會趨于基本平衡,為人民幣匯率穩定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適當上調人民幣匯率水平對我國宏觀經濟、企業和人民生活的影響總體上是有利的。從宏觀經濟層面看,適當上調人民幣匯率水平,以美元計價的我國GDP、人均GDP相應上升,我國人民持有的財富相應升值。匯率提高,有利于擴大進口和適當減少出口,可以改變我國當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情況,從而逐步實現進出口的基本平衡和外匯收支平衡,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對沖操作的壓力,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高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促進經濟總量平衡。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利于實現以擴大內需為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優化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 對企業的影響分不同情況有所不同。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對企業引進技術、設備、進口原材料、原器件是有利的。在當前國際石油、礦產品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可以降低企業進口成本。對出口企業以及生產國外同類產品的企業,人民幣升值會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短期內一些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困難,但有利于促使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結構調整。 從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看,適當上調人民幣匯率水平,進口消費品價格降低,國內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將會有所增強,境外旅游會比以前便宜,總體上會提高國內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內也會對一些競爭力比較弱的行業和企業產生調整的壓力。企業要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注意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開展技術改造的方式來挖掘潛力,盡快掌握各種外匯避險工具和手段,增強自身適應匯率浮動和應對匯率變動的能力。銀行部門要學會運用衍生工具來管理風險,向企業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為今后發展外匯市場上的各種衍生工具創造條件。 第三部分 金融市場分析 一、金融市場運行分析 2005年上半年,金融市場總體運行平穩,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足,債券發行情況良好,市場交易較為活躍,市場制度性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與去年同期相比,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包括住戶、企業和政府部門)貸款、股票、企業債融資比重上升,國債融資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上半年,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以貸款(本外幣合計)、股票(境內外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籌資部分)、國債和企業債(含短期融資券)四種方式新增融入的資金總計為18089億元,同比少融資783億元,下降4.1%,其中貸款融資同比增加273億元,同比增長1.7%;國債同比少融資1324億元。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貸款、股票、國債和企業債融資的比為87.8:5.0:5.5:1.7。
(一)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充足,市場利率平穩下行 上半年,銀行間債券回購市場累計成交6.89萬億元,同比增加2.18萬億元,日均成交5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6%。質押式債券回購累計成交6.8 萬億元,同比增加2.1萬億元;買斷式債券回購累計成交897億元。交易所國債回購累計成交1.39萬億元,同比下降38.3%。 上半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累計成交6373億元,同比減少1781億元,日均成交52.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3%。成交主要集中在7 天和隔夜兩個短期品種上,市場份額分別為70.4%和15.8%。 銀行間市場利率總體呈下行走勢。1 月,質押式債券回購和同業拆借交易月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91%和2.07%;2月受春節前金融機構資金需求較大的影響,分別升至2.05%和2.31%;3月受節后資金回流和央行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影響,回落至1.7%和1.98%。此后,質押式債券回購和同業拆借交易月加權平均利率持續下滑,6月末,分別跌至1.10%和1.46%。 從資金凈融出、融入情況看,回購市場(包括質押式和買斷式)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仍是最大的凈融出部門,上半年凈融出資金3.92萬億元,同比增加15416億元;其他商業銀行4、其他金融機構5、外資金融機構是資金凈融入部門,分別融入資金18658億元、18812億元、1755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771億元、10942億元和1702億元。 在同業拆借市場上, 上半年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凈融出資金1789億元和2064億元,其他商業銀行凈融出資金同比多融出297億元,國有獨資銀行同比少融出958億元。其他金融機構(其他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農信社聯社、財務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外資金融機構是主要的資金凈融入部門,分別凈融入資金3195億元、659億元,其中證券公司凈融入資金量最多。其他金融機構凈拆入資金同比減少1164億元,凈拆入資金占比82.9%,同比下降了13.7個百分點,外資金融機構凈拆入資金同比增加504億元,凈拆入資金占比上升至17.1%,同比上升了13.7個百分點。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