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達芬奇天價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
工商部門出動近70人,對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達芬奇家居進行調查取證。
達芬奇在國內銷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均為原裝進口至國內。
接受央視采訪時,一名銷售主管突然改口承認,他們代理的好萊塢這個品牌的家具有一部分是在國內生產的。而此前所有達芬奇人員堅稱,他們銷售的包括好萊塢在內的所有品牌家具都是100%原裝進口。
北京達芬奇家具在官網上發布聲明回應稱,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鄭重向公眾確認:達芬奇在國內銷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均為在意大利生產并原裝進口至國內。”
記者撥打達芬奇公司客服電話詢問,來自達芬奇公司銷售部總臺的一名女性工作人員當即表示:“報道還沒有完全證實是真的,有可能是同行陷害;工商部門剛剛到我們這里調查,公司下來會開新聞發布會,搜集證據打官司。”
面對類似于達芬奇家具造假這樣的質量事件一再出現,或許該作出嚴厲處罰的對象不僅有違法廠商,而且還應該有存在失責瀆職的市場監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
這些“假洋品牌”分屬不同領域,但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大都是媒體根據網友爆料或讀者舉報展開調查,進而逐漸將“畫皮”揭開的。媒體成為“假洋品牌殺手”,這固然體現了輿論監督的神奇力量,我們樂見更多的有道義心和責任感的媒體能參與打假。但是,媒體的監督功能被無限放大,相關職能部門退居次席,恰恰是當前監管機制失靈的有力例證。
這些在中國市場前赴后繼的冒充行為,其造假手段并無太大的技術含量,卻能輕易坑害消費者多年,堪稱頂級的“藝術行為”。
專題制作:新浪財經 楊雄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