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當達芬奇傍上國企,靠山到底有多重要?
2011年曾以“產地造假”風波遭遇密集圍觀的達芬奇家居,日前高調重回公眾視線。該公司宣布,北京首旅集團已正式入股。按照資產置換方案,后者以33.8%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一夜間,達芬奇家居從純外企身份華麗麗變身,擁有了國企血統。
有消息稱,此次首旅集團入股達芬奇,并未動用太多現金,而是主要采用資產置換方式,將麾下一些對首旅系利潤貢獻作用不大的資產置換,進而獲得達芬奇33.8%股權,表面看起來,達芬奇家居或許真是忍了不小的痛。
這一年多時間,達芬奇“產地造假”風波演繹出一波三折的“羅生門”,從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強勢曝光達芬奇家居涉嫌“偽造產地”,到涉事企業主倉促應對、回避追問卻又淚陳創業史,及至財新《新世紀》周刊半年后推出“達芬奇案中案”。達芬奇冤不冤?對比政府部門最終對達芬奇的處罰與此前央視曝光所指之間,不難發現存在不小的距離,被執法部門確認的違法問題,僅包括“家具部分指標不合格”、“標簽標注不規范”、“廣告宣傳不規范”等三處。
一段公案的多個側面,于公眾而言,或許更多只是一副愈發模糊的印象。當然,這一年半的經歷,對當事企業達芬奇家居來說,卻是實打實的低谷,旗下代理產品的品牌與銷量都遭遇重創。
回到最新消息,達芬奇變身國企,企業股權變更,本乃各家自理的經營事務,賠了賺了,愿打愿挨,于旁觀者無涉。有趣的倒是在達芬奇方面,對這一年多經歷的痛定思痛、以及由此總結出的一個結論。達芬奇家居董事黃志新向媒體表示,去年達芬奇家居被指“產地造假”正是因為缺乏“有實力的靠山”,而“現在達芬奇有了國企這個大靠山了”。
靠山,是個挺通俗、挺中國的詞,意指足以憑借和依靠的人或勢力。此前一直經營業績不俗的“國際大品牌”達芬奇家居,經此一役后所歸結出的原因,竟然是企業缺乏有實力的靠山。這倒令人不由得想回頭看看,盡管世事無法假設,但如果當時的達芬奇家居真的擁有國企這樣的外衣,是否央媒的曝光便會反復掂量掂量?消費者更為關注的“假洋貨”產品及行為,是否會因為企業性質的不同而遭遇知情權的區別化滿足?這還真不好說。
姑且可以作為進一步探究的一種路徑的,或許是循著已經被密集曝光的個案,看是否存在企業屬性趨同的現象。日常的司法、執法乃至輿論監督,迫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是否真的存在對某些國企問題的輕縱。而達芬奇引入國企血統的行為,是否就一定能為其企業發展提供諸種便利?如果是,這顯然并非一個良性運轉的市場環境所應有;如果并不必然如此,則企業的此種“尋靠山”的自卑心態亦值得思考。
公平、健康的市場環境,一定是自然人和法人選擇信仰法治而非依賴靠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應該寄希望于靠山雄厚與否的較量。達芬奇或是不得已傍上國企,公眾卻可由此個案窺見下一步市場化改革所必須邁的步子。更公平的市場環境,一視同仁的政策與法律口徑,市場經濟法治化的成熟運作,應當給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企業,一種最起碼的確信和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