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出手,心臟支架價格直降95%,但有項最新研究不可不知
就在美國大選進入到開票最關鍵的時候,一則國內新聞成功地轉移了我的注意力,要不是來自人民網的新聞,看到這個標題“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開標 支架價格從均價約1.3萬元下降至約700元”,還以為又是個假新聞呢。
在我的印象中,過去還從未見過這么大降幅的醫療用品。而且,“心臟支架”這四個字讓我看著特眼熟,因為就在幾個月前,我陪父親去醫院安裝心臟支架,醫生跟我術前約談,我糾結用國產的還是進口的,這些事還都歷歷在目。
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不知道,心臟支架在醫療耗材中屬于高價格的一類,國產支架的平均價格是13000多元一個,而進口的就更貴了,要17000多元一個。而一臺手術裝兩三個支架是很常見的,即便醫保能報銷一部分,但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依然是一筆非常大的醫療負擔。
那么,心臟支架到底有什么厲害之處,為什么會那么貴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心臟支架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實,心臟支架從外形上來看或許稱為“心臟支管”更為恰當,因為它的外形實際上是一個金屬網編成的小圓管,直徑大約3毫米,與一根2B鉛筆的筆芯差不多粗細,長度在3厘米左右。把它放進血管中,就可以把血管壁給撐住,使得血管擴張開。
手術的時候,醫生首先在病人的腹股溝、手臂或者手腕部位的血管動脈上開一個小口,然后插入一根細細的導絲。接著醫生看著屏幕上的X光圖像,慢慢地將這根導絲往前伸,直到抵達心臟附近。醫生在確定到達正確的位置后,首先會給導絲頭上的一個小球囊充氣,于是阻塞的動脈就會被小球囊給擴開,然后放下支架,再放掉球囊中的空氣,抽出導絲,一個支架就放好了。再重復這一過程,直到完成所有心臟支架的安放。
這個手術對于緩解病人的心絞痛等癥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自從1994年美國FDA批準了這項醫療技術后,相關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心臟支架也經歷了好幾次升級。最早的時候,支架就是單純的金屬網狀小管,但醫生很快發現時間一長,血管壁組織會增生,于是血管又會變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又發明了一種防止血管壁組織增生的藥物,它可以非常緩慢地從支架上滲出,持續產生效果,這種含有藥物的支架被稱為“洗脫支架”。現在的支架被稱為三代藥物洗脫支架。
這項技術雖然歐美國家發展得比較早,但最近這幾年國產支架的質量提高得很快,現在已經完全不輸給進口支架的質量了,我給我父親選擇的就是國產支架。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我國現在每年要做100多萬例心臟支架手術,支架的總費用大約為 150億元,占到了全國高值醫用耗材總費用的十分之一。支架為什么會這么貴呢?今年11月5日的央視新聞把這里面的玄機點出來了。
“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和銷售方式密切相關。生產企業生產出產品后,交由代理商包銷,經過層層代理后,高值耗材的出廠價和最終百姓的使用價格,就相差懸殊了。在這種銷售模式下,企業比拼的是銷售渠道和費用空間。”
以上我引用的是央視相關報道中的原話,換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老百姓付的材料費,絕大部分都進了醫藥代理商的腰包,所以這個價格里面水分太大。其實這不難理解,充其量就是就是這么一根比牙簽還短的金屬管,它的直接生產成本能有多少呢?哪怕研發投入再大,能比做電腦芯片還難嗎?
支架的價格這么貴,能不能進醫保呢?我查了一下,每個省份的規定很不一樣,能進一部分,但不是全額,報銷比例還跟你選擇什么樣的支架有關,而且手術費和材料費的報銷比例也不一樣,比較復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哪怕能報銷百分之六七十,但高昂的總價擺在那里,自費部分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相對于歐美國家來說,我國做心臟支架手術的比例其實是很低的。
比如說,美國人口差不多只有我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但美國每年也有100多萬人安裝心臟支架,與我國的總數差不多。由此可見,我國還有非常巨大的市場空間因為高昂的價格沒有被釋放出來。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出手了。國家說,“不要中間商賺差價。”國家醫保局組織了全國2048家醫療機構拼團購買心臟支架,一口氣就拋出了107萬個訂單,這差不多就是2019年我國全年的用量。這么大一塊蛋糕,支架的生產企業當然得拼了。所以,這次有11家國內外的主流生產企業參與投標。國家說了,你們自己殺自己的價,在同等質量下,誰殺價殺得狠,我們就買誰的。
結果這個標一開出來,或許行內人見怪不怪,但至少我是傻眼了。所有國產支架平均降價幅度92%,進口支架平均降價幅度95%。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這意味著從原本全年150多億元的支架費用中,一下子就擠掉了109億元的水分。
這109億元,原本都是被無數個醫療用品代理公司和各路神仙瓜分掉的,現在全還給病人了。毫無疑問,這一結果會讓一部分利益受損的相關從業人員哭暈在廁所(他們也是老百姓),但我想,開心的老百姓數量肯定會遠遠大于不開心的。
一兩萬元一個的支架現在只需要七八百元一個,這簡直就是蘋果手機賣出了白菜價。最快 2021年1月,各地的病人就可以陸續用這個價格買到質優價廉的心臟支架了,那接下去會發生什么,估計大多數人都想到了。對,會迎來心臟支架手術的大爆發,而且增長幅度很可能是相當驚人的。
不過,如果你看到這里,馬上迫不及待地要去給自己或者親人預約做手術之前,請務必留意我后面這幾段,或許那才是本篇文章最為重要的內容。
2020年3月30日,全世界著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一篇重量級的研究論文,在心臟醫學圈中猶如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是一項對心臟支架手術效果的大型臨床試驗,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和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從 2012年-2018年期間,在37個國家招募了5179名心臟病患者,然后病人被隨機分組,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比如有的接受只吃藥的保守治療,有的則接受心臟支架的治療,有的則做心臟搭橋手術等等。當然,我現在是把復雜的試驗方案用最簡化的語言描述,實際情況沒有我說得那么簡單粗暴。
要知道,這項研究是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認定的、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研究之一。它的結論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下面是結論:
研究表明,心臟支架或者其他心臟手術治療,在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上,并不比單純的藥物治療更有效,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降低心臟病患者的各種癥狀發生次數。不過,心臟支架能提高胸痛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什么這個結論出人意料,因為在要不要裝心臟支架這個問題上,醫學界存在著長達幾十年的爭議。有些醫生認為,心臟支架在沒有發生明顯的心血管癥狀時也可以根據醫生的經驗來判斷是否安放,起到預防作用。但有些醫生認為,心臟支架手術作為一種侵入性的心臟手術,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做,否則弊大于利。此次大型研究或許可以為這個爭議作一個了斷。
這項研究的學術帶頭人約翰·斯珀圖斯(John Spertus)說:“對于那些有心絞痛的患者,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用藥物治療和改變生活方式同樣安全,但如果癥狀持續得不到改善,再考慮侵入性(包括心臟支架手術在內的)治療方案。”
以我的理解就是:做心臟支架手術要慎重,不要把它當作是術到病除的神奇醫療技術。你必須還要了解,美國的這項大型研究還證實了心臟支架手術存在一定的心臟損傷風險,在做之前,務必和醫生仔細討論該手術是否真的有必要。
最后,還有幾句個人的感受我想說一下。最近這幾年,我關注醫學界的科研成果越多,有一個感受就越強烈,那就是過度醫療問題。在過去,缺醫少藥是影響國民健康的第一殺手。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醫學的發展,又冒出來了一個新問題。我思考這個問題是從看到國內外關于抗生素濫用的研究論文開始的,然后我就陸續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在抗生素領域,在很多領域都存在,不管是在歐美發達國家還是在我國,這個現象都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越來越成為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社會問題。
在我們為心臟支架費用驟降高興的同時,也別忘了提醒自己,過度醫療同樣是勞民傷財,請大家保持理性,不要把心臟支架當成保健品,誤以為可以藥到病除、沒病防病。
(作者汪詰為中國科普作協成員、“科學聲音”執行秘書。代表作《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獲第八屆國家文津圖書獎。科幻小說《時間囚籠》獲2019百花文學獎。另著有《星空的琴弦》《億萬年的孤獨》《未解的宇宙》《少兒科學思維培養書系》等十多部著作。)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