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空間有限 結構性存款降溫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2018年年中多家銀行大力推介結構性存款的情形已難見到,理財經理在向投資者介紹產品時,更多是推薦凈值型理財產品。某股份制銀行宣傳單顯示,該行5萬元起售、1年期的結構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為4%,6個月期限的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97%,均低于同期限的凈值型理財產品。
結構性存款規模在2018年曾一度突破10萬億元大關,但在2018年末回落至9.61萬億元。專家認為,隨著未來對結構性存款監管的進一步明確,許多中小銀行將因為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質而無法開展這一業務,預計未來結構性存款規模難現大幅增長。
存量規模縮水
2018年,結構性存款在經歷火爆后有所降溫。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相比2017年末大幅增長2.66萬億元,8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突破10萬億元。從規模變化情況來看,2018年結構性存款1-9月呈逐月增長之勢,但自第四季度開始規模有所回落,最終定格在9.61萬億元,較9月末的最高點收縮逾5000億元。
多位專家認為,結構性存款規模快速增長主要受資管新規的影響。普益標準研究員涂敏表示,資管新規之后,結構性存款逐漸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受到投資者喜愛,也成為銀行攬儲的重要手段。同時,此前對于結構性存款監管的空白也推動了結構性存款規模的迅速增長。
興業研究固定收益分析師梁世超表示,2018年初銀行核心存款吸收困難,大部分中小銀行通過結構性存款實現存款自主定價,以彌補由于同業負債收縮后帶來的流動性缺口。2018年二季度后,隨著央行基礎貨幣端的放松,銀行低成本負債吸收壓力有所緩解,加上結構性存款的相對優勢下降,銀行為此減輕了結構性存款的發行力度。此外考慮到銀行理財新規對結構性存款的規定,部分中小銀行不再具備吸收結構性存款的能力,這也是2018年四季度以來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的原因。
后續增長空間受限
在結構性存款迅速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比如銷售發行管理不規范、屬于剛性兌付的“假結構”泛濫等。2018年9月末出臺的理財新規進一步明確現行監管制度中關于結構性存款的相關要求,包括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需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等。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正在制定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規定。
在涂敏看來,不少中小銀行尚無衍生品交易資質,甚至中長期都不具備申請此資質的條件,未來結構性存款管理辦法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將更細致且明確,對不少中小銀行來說,或許短期內已無法取得結構性存款的發行資質,也將失去這一重要的攬儲手段。預計2019年結構性存款不太可能出現去年規模迅速增長的情況。
“未來結構性存款的監管細則發布后,預計全國性銀行和部分規模較大的城、農商行不受影響,發行力度主要取決于各類負債的相對成本。”梁世超預計,在2019年主要負債來源成本穩中有降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增速相對緩慢;考慮到居民存款回表和企業存款增加的因素,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增長空間有限。
交通銀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總體來看,由于結構性存款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且回歸表內后也需受到MPA等考核指標的限制,加之結構性存款對衍生品投資也有一定要求,預計表內保本理財會向結構性存款轉型,而表外非保本理財可能會出現一部分向結構性存款轉型回流,但大部分仍將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實現凈值化轉型,所以未來結構性存款并不會呈現大規模增加。
大額存單料受歡迎
業內人士認為,結構性存款是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背景下的過渡產品,未來可能被大額存單逐步替代。
中金固定收益分析員陳健恒表示,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是結構性存款發展迅猛的原因。目前利率雙軌制仍然存在,一軌是完全市場化的貨幣市場利率,另一軌是尚未完成市場化的存貸款利率,表內存款端(包括大額存單)仍存在隱形上限,因此在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的偏離逐漸明顯后,產生“逃”過利率限制的結構性存款和保本理財的攬存行為。大額存單原本是試點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正規軍”,但在實踐中其流動性和利率市場化程度都遠不及預期,才使得“逃”過利率上限約束的“假結構”性存款代替大額存單,間接推進存款的利率市場化。
“在利率市場化深化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將是過渡性產品。”中信證券(港股06030)固收首席研究員明明認為,結構性存款在未來發展會被個人大額存單逐步替代,但短期內并不顯著。目前來看,大額存單門檻在20萬元以上,其收益比同時期定期存款上浮30%左右,吸引資金能力落后于結構性存款的水平。但相比于結構性存款的復雜結構,大額存單在標準化和簡單化程度上更受到銀行歡迎,資金鎖定時間可以更長,帶有質押或者可轉讓性質會適合大流動性投資者。
對于未來無法通過結構性存款進行攬儲的中小銀行而言,趙亞蕊建議,一要從根本上提高負債拓展能力,發揮其本地特色和優勢,深耕本地區域客戶,在產品、服務、運營等方面提升客戶服務能力,沉淀低成本存款。二要強化交叉銷售和不同業務間的協同聯動,以更好帶動資金的回流或者回存。三要加快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在新的監管框架下大力發展理財業務。四是加強對主動負債業務的對接,積極利用大額存單、同業存單、金融債券等主動負債工具,提高中小型銀行的綜合負債能力。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