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車漫天要價,安檢排隊太長差點誤機…你在機場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首屆金跑道獎·國內機場口碑評選”正在進行!【點擊投票】為機場打分,你說了算!
【洞察】個稅改革塵埃落定——剖析對高凈值人士的影響
來源:普華永道
摘要
經過一個月的公開意見征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并于2018年8月31日順利表決通過。新個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與現行個稅法相比,新個稅法進一步接軌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準則和概念,引入了包括綜合稅制、反避稅條款、棄籍清稅等新內容,并對中國稅務居民個人的判定做出了新的定義。我們將在本文中就高凈值人士密切相關的兩大議題:個人反避稅與中國稅務居民個人的判定進行探討。
個人反避稅
反避稅條款早在2008 年已被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具體內容包括:
-
關聯交易定價違反獨立交易原則
-
受控外國公司未分配利潤
-
通過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取得不當稅收利益
隨著海外金融賬戶共同申報準則(“CRS”)的實施,個稅層面的反避稅立法變得迫切。
舉例來說:中國個人A在海外通過BVI空殼公司進行投資,BVI公司的利潤只要不分配到個人股東層面,在現行個稅法下,中國個人A無需繳稅;而引入個人反避稅條款后,中國稅務機關可以以受控關聯公司的名義將沒有商業實質的BVI公司取得的利潤視同個人直接取得而課稅。因此,個人反避稅條款的確立,將給予中國稅務機關有力的法律依據,結合CRS下收到的海外金融資產信息,中國個人所得稅的合規性與公允性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局面。
個人反避稅條款的引入,將防止個人通過不具合理商業目的的關聯方交易、離岸架構及其它特殊安排逃避納稅義務。因此,建議存在以上涉稅安排的高凈值人士積極關注這一條款的實施細則,充分審閱現有涉稅安排的合規性,及早發現潛在稅務風險,并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新個稅法下個人整體稅務的有效與合規。
中國稅務居民個人的判定
我國個稅法的基本規定是中國稅務居民個人應就其全球收入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對于中國稅務居民個人的判定,決定了哪些個人需將其全球收入在中國繳稅。
現行個稅法下,外籍人士可以通過五年內一次30天以上的離境享受寬免,即僅就其中國境內的收入繳稅。此寬免政策是否延續,新個稅法沒有提及,需密切關注是否有后續規定的推出。
通過下表的比較,我們看到新個稅法收緊了非居民個人在華天數的要求:一年中一次30天、累計90天的離境,被183天累計離境取代。因此對于在中國長期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需密切關注新稅法實施條例的出臺,評估自身成為中國稅務居民個人的可能性與時點,以作出相應的合規與籌劃準備。
現行個稅法
及其實施條例
新個稅法
現行個稅法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實施條例第三條
稅法第一條第一款所說的在境內居住滿一年,是指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居住三百六十五日。臨時離境的,不扣減日數。
前款所說的臨時離境,是指在一個納稅年度中一次不超過三十日或者多次累計不超過九十日的離境。
新個稅法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同時,居民個人身份的判定與CRS也息息相關。中國公民通過簡單買本他國護照來規避CRS申報的時代將徹底結束。新個稅法對于居民個人身份的判定使用了與國際接軌的183天作為區分標準,這是為海外金融機構所熟悉的。當中國的新稅法昭告天下,海外金融機構自然不會接受一位中國公民提供的“島國護照+島國稅務居民證明+30天的離境記錄”,繼續將該公民的CRS信息報去島國,除非該中國公民可以提供該年183天的離境記錄。因此,對于通過使用他國護照避免CRS申報的高凈值個人,應盡早認識到這一即將發生的變化,及時應對。
注意要點
實質重于形式是國際稅務環境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國稅務機關聯手打造了CRS個人金融信息互享,以打擊國際間的不合理避稅安排。而本次中國出臺的新個稅法,是中國稅務機關在法律層面的進一步完善,以全力迎接一個個人涉稅信息更為透明的新時代。因此,中國的高凈值人士面臨的是一個嶄新的稅務環境,傳統稅籌理念需要調整。未來的稅務籌劃一定是以該個人與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為出發點,結合其家族產業的布局與未來傳承方案而制定的長期規劃。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萬露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