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央行罕見怒懟財政部“不積極”,財金體制或處巨變節點
來源:悅濤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7月13日發了一篇文章:《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主要是懟財政部太不積極甚至“耍流氓”。
嗯。罕見。
當天同步的消息是財政政策轉向積極。市場聽聞奔走相告,以為寬松計。
這種發聲,這種態度,結合當前形勢。整個財稅金融體系,恐怕正在面臨一次根本性的巨變。
央行對于“灌水”身份,已經膩了,不想再背放水的鍋。
部分內容截圖如下:
財政是什么?公帑,政府的金源。央行是什么,市場貨幣閥門,人民的金源,所以名字是“人民銀行”。
央行不想再無限制地給政府資產負債表擴張背書了。這里面包括地方財政、央企國企、基建城投、融資平臺。因為是無底洞。
過去十年來其實名為財政積極的政策,最后都成了從銀行手里要錢。而不是資產本身的經營性擴張,純粹變成了貨幣擴張、借新還舊。
這么搞下去,那就是無底洞。政府資產持續膨脹但把包袱都給了銀行體系。啥時候是個頭?
央行這次發聲就是一次明示:咱得算算賬了。這筆賬,可不是一筆小賬。
要變,就是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圍繞著社會的錢和政府的錢。
1、短期看,財政消極會改變。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財政負債,以及國有資產變賣、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盤活增效。
也就是政府要加杠桿,對沖金融去杠桿導致的緊縮效應。
全社會的企業杠桿和居民杠桿都已經為國運擔當足夠,該是政府表現的時候了。
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
2、長期,財稅金融體制面臨根本性變革。看這信號,就在兩三年內。對投資、產業、居民財富配置,會有根本性的影響。
原有體系太依賴銀行的貨幣注水,而不是從資產角度做大做強做優。根本原因出在動力、利益、監管、預算約束。
大白話:就是欠管,沒人監督,沒人為公帑和公共資產負責。
3、以往的財政積極,都是在積極掏空銀行里的錢。
2008年四萬億政策出臺,說是財政出資,實際根本是銀行拼命無約束放貸給的增量刺激。不看還款能力,不看資產背書,本質是印鈔而不是財政刺激。
因為最后的負債沒有直接記在財政上。
做大的資產都對應著銀行的貸款。也就是水放出去了,基建和房子搞起來了,包袱都在銀行里。無約束,全社會買單。
4、地方政府要被關進籠子里了。
過去十年全社會資產負債表膨脹的核心環節就在地方政府。通過貸款把地方國企、基建、融資平臺做大之后,還是喂不飽。
最后的態度:不給錢就不干活,給的錢,不一定還。這就是變貸為稅,無約束從銀行拿錢,就是從全民抽稅。
5、金融不再是無底洞。
無節制放貸的結果是,沒有給地方政府造出可持續創造收益的資產。繼續放貸只會讓大家都去炒房子。
金融體系的風險定價功能完全消失。實體領域劣幣驅逐良幣(誰離金源近誰就賺錢)。
結合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前兩天的發言:再放水也不會流入實體經濟。這個中央經過多輪、多角度、各種刺激,已經有體會。
6、房地產稅
把房地產稅單列。因為很多地方既沒有地可賣,也沒有國有資產增值空間,實體經濟稅源也已經被發掘殆盡。
地方政府既然是財金改革的核心議題,房地產稅就是重要的新稅基。
因為存量稅基沒有了!這是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
而這個單一稅種,不但改變財政稅源,改變地方財政結構,也直接對金融市場產生改變。
時間緊湊,先聊這么多。
責任編輯:萬露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