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
來源:北京商報
隨著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首都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規劃建設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8月30日,核心區控規全文發布,文本共五章76條,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與具體要求。
核心區控規明確了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戰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北京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一核”,未來要將這“一核”建設成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同時,提出了“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發展目標。
那么,此次發布的核心區控規中有哪些亮點?又新增了哪些內容呢?
公共服務
首次提出公共事務用地
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規模與結構。
規劃嚴格落實“雙控四降”,讓首都功能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創造一流人居環境。通過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向外疏解騰退和內部功能重組雙向發力,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與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人口結構,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筑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方面,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提高居住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占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占比由現狀34.3%提高到38.4%。
在這里,考慮到當前的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確定因素,核心區控規首次創新性提出公共事務用地這一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內不固定某類特定功能,而是允許結合現實需求適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一類型的公益性設施,并可隨需求變化進行調整。
老城保護
明確11類保護對象
規劃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提出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進一步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
規劃圍繞老城核心價值,深入解讀“應保盡保”的保護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九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基礎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遺產特色,明確核心區11類保護對象,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跡等納入其中。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價值挖掘、更加廣闊的保護視野,讓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街區更新
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區里的特定說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個特點: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實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這些特點在核心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實施以街區為更新單元、以保護為更新重點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區的特點與定位。街區保護更新從街區、地塊、建筑三個層次,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區保護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間、公服設施、城市部件等內容。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筑屋頂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筑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筑等保護類建筑,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以及調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區保護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應該是減量更新;不以規模論,而是以服務品質論。這就需要以繡花功夫做出精細活,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建筑設計、規劃設計、政策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韌性城市
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明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抓好疾病預防控制,在核心區保留市疾控中心應急處置與檢測功能,做優做強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合街道社區范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衛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標準,加強醫療救治力量配備和能力建設,筑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其“探頭”作用。建立各級醫療機構長效合作協同機制,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標準設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備洗消設施。
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醫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精準防疫水平。
夯實公共衛生基層基礎。強化32個街道公共衛生職責,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發揮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用好物業企業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會或自管會,加強失管、棄管小區的服務管理。
建設韌性城市。降低人口與建筑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
林蔭街巷
喬灌草結合的街道空間
核心區的林蔭街巷應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通達性,并能夠體現老城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城市風貌。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功能屬性的不同劃分為三級,分別是作為老城棋盤路網格局的林蔭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構成的林蔭景觀街,以及景觀生態與文化功能并存、串聯了城墻遺址、歷史名園、歷史水系等特色場所的林蔭漫步道,共同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類步行需求的林蔭網絡。
林蔭街巷不斷追求綠化景觀的優化建設,提升市民出行的綠色獲得感。林蔭街巷將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通過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尺度親切的街道空間,并設置植籬、花壇、花架與休閑設施,共同營造環境優美的街巷景觀。尤其是林蔭漫步道將使市民在漫步中領略自然的生機盎然與濃厚的文化氛圍,什剎海環湖綠道、傳統商業文化漫步道、紅墻漫步道、文化探訪路漫步道等多種主題的街道風格串聯其上,展示核心區特色,成為核心區步行的精品路線。
交通出行
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區控規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區綠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通過街道空間整體設計,加大步行、自行車路權保障,提高沿街綠蔭覆蓋,加強停車治理調控,綜合改善慢行體驗,多措并舉引導綠色出行,建設健步悅騎城區。
在安寧交通方面,核心區控規提出,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等區域的噪聲干擾或安全影響等。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薛永瑋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