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法治日報-法人網 全媒體記者 曹萌 姚瑤
從三角形港灣到太湖平原,千年以來地貌的變化,承載著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發展的重要軌跡。作為區域一體化水平最高以及對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先行探索,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企業規模,如今的長三角已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長三角”
2021年的冬日清晨,北風呼嘯而來,刺骨而干燥,一列列高鐵從北京南站駛出。列車撥開淡淡的薄霧,快速南下奔向滬蘇浙皖的廣博地域。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詩人李之儀的這首卜算子,道出了古人因交通不便而飽受的相思之苦。不過,如今的中國長三角早已“舊貌換新顏”。日趨發達的交通網絡讓遠隔萬水千山的思慕之情,化作一個個“相見不晚”的真切擁抱。
“家里父母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太好,我最近時常回去看他們。”出生于蘇州、工作在上海的阿峰對《法人》記者說,現在從上海到蘇州很方便,每天都有將近200班次的高鐵和動車,最快用時不到30分鐘。
像阿峰這樣頻繁往返于滬蘇兩地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能夠兼顧家庭和工作,得益于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高質量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原先的“兩地跑”只能選擇“兩地分居”,而如今卻可以實現當日通勤,從上海到蘇州、昆山、嘉興、南通、無錫等十幾個城市的物流甚至可以實現2小時跨市跨省送達。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長三角地區已擁有21條高鐵線路,長度達5306千米,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陸域的所有省轄市均已開通動車。長三角各中心城市之間可享受1小時至1.5小時的客運服務,即圍繞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寧波都市圈,以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為骨干,打造1小時通勤圈。
不久前,一張從合肥南站到合肥南站的火車票引起不少網友詫異。合肥南站為何既是始發站又是終點站?原來,這是長三角地區首次開通的一條環線高鐵,全程437公里,用時約170分鐘,沿線共有12個車站,覆蓋了安徽巢湖等長江流域的多座城市,實現一車直達。在2014年9月國務院規劃中,合肥與杭州、南京并列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2020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進一步貫徹落實2019年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工作部署,指導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規劃指出,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將總體形成一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同時,該建設被寫進多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屆時,長三角交通一體化未來將進一步擴容,大量省際斷頭路將打通,鐵路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00公里/萬平方公里。
目前,長三角地區鐵路每年承擔的旅客發送量占全國20%以上,而該數字仍保持上升趨勢。各都市圈不再是傳統的行政區,而將在經濟社會功能、生態保護、交通網絡和社會治理等方面跨越發展,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常態。
擇“宜地”而居:生活在“魔都”周邊
黎明破曉,永不停歇的黃浦江穿城而過,滾滾東去,剛剛送別了華麗夜晚的上海又將迎來新一天的喧囂。
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明清起便發展成為沿海南北貿易的重要商業中心,如今這里更被譽為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人稱“魔都”。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上海憑借國家首個自貿區的高層級開放平臺,打造了長江經濟帶新引擎,GDP總量已連續多年獨占鰲頭。從被動“兼并”到主動聯合,從瘋狂吸附8市產業到主動輻射帶動“小伙伴”,上海早已成為全國全面開放的新高地,展現出圈域城市的競合樣本。
“魔都”的魅力自然令人無法抗拒,這里匯集了大量的企業資源和工作機會。但是,高額的生活成本也令很多人望而卻步。江蘇南通人圣丞對記者傾訴,自己本有機會到上海工作,但他卻選擇了六朝古都南京。“相比上海,在南京工作生活的壓力小很多,安家成本也低得多。
在圣丞看來,相比上海的時髦和洋氣,南京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周末行走在明孝陵、雞鳴寺、玄武湖、清涼山……讓人切實感受到朱自清所說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侵蝕的遺痕。”
南京往返上海的高鐵僅需一個小時。伴隨著一線城市生活、工作壓力的激增,很多“80后”“90后”開始將目光移向了新一線城市。而南京作為長三角經濟圈副中心之一,成為優選。
“我來這里10年了,從蓬勃少年到中年大叔,從孤家寡人到三口之家,我見證了蘇州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跨越與輝煌。”來自北方的召兒則是長期居住在蘇州,雖然他現在仍聽不懂蘇州話,吃不慣蘇幫菜,但他喜歡這座伴他一起成長的姑蘇城。
常年奔波于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工程師老徐告訴記者,蘇州、南京、杭州這些城市的繁榮興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上海的快速發展,其對周邊城市的經濟帶動功不可沒,成為眾多年輕人工作生活的向往之地。
長三角全域是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一市三省是長三角空間結構的第一個層次。《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這個中心區是長三角空間結構中的第二個層次。
需要指出的是,在2016年6月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上述27個城市除溫州市,即26個城市被定義為長三角城市群,亦即這個規劃的規劃范圍。而在2019年12月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則用“中心區”取代了“城市群”的概念。
因此,上海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將在全域一個中心區、三個城市群、六個都市圈、若干個城市(鎮)空間發展,輻射周邊一小時都市圈,成為長三角地區人們生活的核心地區。
江浙“挑大梁”:綜合實力“所向披靡”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15986億元,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而從長三角各大城市發布的2020年“成績單”來看,長三角城市群展示出了強大的聚合能力,共有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南通、合肥等8個萬億GDP城市,約占全國萬億GDP城市的三分之一。
從分布省份來看,江浙兩省“挑大梁”:江蘇省以10.27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廣東省。江蘇也是繼廣東之后,全國第二個GDP超過10萬億元的省份。此外,根據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江蘇人均GDP達12.5萬元,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排名全國各省份第一。自從2009年人均GDP登頂全國之后,已連續12年穩居全國各省份之首;而浙江省則以64613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第四。
從分布城市來看,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2020年,上海市以38700.58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城市榜首。
2020年11月19日,由長三角三省一市企業聯合會共同發布的“2020長三角百強企業排行榜”出爐,長三角百強企業在2019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上均取得了兩位數增長。
數據顯示,長三角百強企業2019年的營業收入再創紀錄,達16.4萬億元,同比增長1.9萬億元,增長率為13.57%。其中,上汽集團、太平洋建設集團、蘇寧控股、恒力集團、中國寶武位列榜單前五,分別分布于上海、江蘇等地。同時,2020年長三角百強企業中有21家躋身世界500強,有128家入圍中國企業500強,這充分證明了長三角百強企業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長三角的新興服務業也十分亮眼。據統計,2019年長三角服務業百強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82萬億元,增長率達到14.54%,凈利潤5289.5億元,增長率達到32.49%。其中,互聯網服務業等新興行業抓住消費升級、需求轉變的機遇,經營業績有了新突破,拉動了長三角服務業實現高增長。
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2020年后,長三角這個中國一體化發展的模范生,依然展現出了不俗的動力和韌勁。
1月26日,記者來到全國規模最大的軟件產業基地——中國南京軟件谷,這里雖然被千年古韻包裹著,但卻難掩高科技的氣息。
站在軟件大道上,望著中國移動、vivo等企業的一棟棟大樓,南京已不僅僅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古都,科技創新的活力讓金陵城變成了“中國軟件名城”。
據了解,2019年南京軟件谷實現了軟件業務收入1800億元,占南京市比重35%以上。目前,這里已聚集了華為、中興等涉軟企業27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強及世界軟件百強企業達15家,中國軟件百強及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32家。
“軟件現在已是南京的支柱性產業,軟件谷內的企業不僅多,而且質量也很高。”以提供金融科技服務為主的開鑫科技總經理周治翰對《法人》記者表示,該行業在南京乃至整個江蘇省都具備很好的發展優勢。一方面,由于這里的高科技產業不斷快速發展,對金融科技服務的獲取途徑和模式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產業與金融科技服務的日益融合下,傳統金融服務模式持續創新升級,大幅提升了客戶體驗度和服務效率。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創新是長三角的永動機。從港灣到平原,從船舶到高鐵,從上海到蘇州,從傳統到新興,長三角以海納百川之勢跨越式前進。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那一刻,已經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標,為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貢獻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