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間市場的滑稽戲 | 宅基弟
來源:宅基弟
某人的一句話,讓這么多銀行間信用債從業人員,進了娛樂圈。
成了滑稽演員。
從承攬發行,到上市定價,從投資交易,到托管清算,從規則制訂,到自律管理,十幾年的努力,原來是一場滑稽戲。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本來寫了很多,其它文章講過的,我就少講了,我補充一點歷史。
多頭監管和市場分割的由來
如果只是站在現在拍腦袋,不去了解歷史,不去做研究。
你很難想通為什么要多頭監管,你也不理解為什么會有市場分割。
并在一起不好嗎?
要講明白這個事,就得回到1996年。
站在當時,你怎么都想不到,1996年的股市行情,會極大影響中國之后二十年金融的格局。
我們復盤一下1996年的行情,就會發現這是暴漲的一年
上證從500點,漲到1000多點,深證成指從1000點,漲到4000點,投機氛圍特別重,接近一半是新股民。
大家堅信香港回歸祖國前,政府不會讓股市掉下來,以為買股票就必賺。
中央政府對這種大范圍的投機非常警惕。
按照朱總理的話講,股民的風險意識還不如解放前,那時候上海股民賠了錢,往黃浦江一跳了事,現在是賺了錢的一聲不吭,賠了錢的找市政府。
我看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二卷,1996年底的時候,密集的談論股票市場。
96年11月4日,《采取措施防止股災》,指示“人民銀行采取措施切斷銀行資金流入股市的渠道”。
96年11月2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切斷銀行跟股市的聯系,不能拿銀行貸款去炒股票”,還抓了兩個銀行的典型。
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明確指出股市不理性,政府不會托市。當天上證指數跌10%,第二天又跌了9%。
朱總理說他到第三天才睡著覺。
市場稍微冷了一點,但沒想到的是,97年上半年,股市再次卷土重來,又漲了50%。
我估計最后也是沒辦法了,就下了狠手。
1997年6月5日,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各商業銀行停止在證券交易所證券回購及現券交易的通知》。
銀行退出交易所了,總得有個交易場所吧,所以就成立了銀行間市場。
可以說,是那年頑強上漲的股票,堅信能賺錢的股民,創造了中國銀行間市場。
從這個角度看,銀行間市場的創立,恰恰是分業經營的思路。
銀行的歸銀行,證券的歸證券。
兩個市場分立,是中央政府當時的統一決策。
我們再來看看,信用債市場多頭監管是怎么來的?
1985年,就出現了企業債券。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拓展債券市場,完善和規范發行程序,擴大公司債發行規模”。
但實際上,再權威的紅頭文件,也不會自動變成現實。
企業債一直到2005年都沒有大的起色。
2005年全年才發行600億,有的月份,全國整個月都沒有一只債發行。
你現在都很難想象,全國一個月沒有信用債券發行是什么樣子。
按照《證券法》,公司債屬于證券,是由證監會管理,交易所發行的,但是2007年才發行首支公司債,還只能是上市公司才能發,直到2015年才開始發力。
站在那個時點,推動發展銀行間信用債市場,是落實三中全會的部署,也是有擔當的表現,自然也會造成多頭監管的問題。
你不能站在市場已經相對成熟的現在,去指責大家當年怎么不統一,不規范。
發展信用債市場也是摸石頭過河,邊發展邊規范。
不能因為,摸石頭弄了點泥,
就說怎么不直接過河?
既正視現有問題,也尊重歷史發展過程吧。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熠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