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光斗
基于李光耀與中國大陸與臺灣歷屆領導人的良好關系,讓李光耀在獲得兩者之間信任的同時,也成為了兩者之間的傳話人。新加坡也成為了大陸和臺灣進行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習馬會”是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1949年以后的首次相見,可見面地點為什么選在新加坡呢?
新加坡是個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的小島國,但在中國海峽兩岸的交往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蔣經國在逝世前的1987年,做出了一個順應歷史潮流和民心的決策:開放臺灣老兵回鄉探親。在這之前,海峽兩岸在公開場合沒有過任何官方交流,即使外交官在國際場合見面,大家都視對方為空氣。為改變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僵局,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向海峽兩岸提議,舉行一場亞洲大學生辯論會,讓海峽兩岸的大學生在國際場合公開辯論,從而創造兩岸交流的機會。這就是新加坡亞洲大專辯論會的由來。
李光耀對于這一海峽兩岸的平臺作用非常重視,亞洲大專辯論會大決賽的辯題是《儒家思想能否抵御西方歪風?》。而“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風”正是李光耀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所言。一番獅城舌戰,復旦[微博]大學代表隊摘得桂冠。當時筆者正在復旦大學新聞系讀四年級,有幸躬逢其盛,作為復旦大學的辯論代表中的一員,在為時15天的辯論賽中與隊友們一道為中國大學生贏得了亞洲大專辯論賽的冠軍,見證了兩岸大學生在國際場合公開交往、交流的歷史。而復旦大學辯論隊的主教練就是當時年僅33歲、后來入主中樞的國際政治系副教授王滬寧。海峽兩岸在國際場合溝通交流的“新加坡模式”由此開啟。
1992年,海峽兩岸領導人決定開啟高層直接會談后,就選擇在哪里會面產生了分歧。臺灣要求選擇一個第三方平臺。首先想到的是香港,但臺灣方面認為1997年香港回歸后有諸多不便;又想到了東京,但顯然東京更不合適。雙方就會面地點選擇在哪里陷入了僵局。后來雙方達成共識,沿用亞洲大專辯論會大陸和臺灣第一次在國際場合公開交流的“新加坡模式”。于是就有了后來在新加坡第一次舉行的“汪辜會談”。
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溝通交流,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功不可沒。李光耀祖籍廣東,身上有很多儒家文化的烙印。李光耀甚至把儒家文化融入了自己的治國理念當中。
李光耀1976年首次訪華,與當時健康狀況不佳的毛澤東進行過一次簡短的交談,在其后續的訪華中,他不僅意識到了鄧小平將成為中國新的一代領導人,而且也比其他國家都更早地預見到了中國的崛起。李光耀自1976年首次訪華到2015年的39年間,一共訪華33此,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李光耀會見過五代中國領導人,并且與他們都保持著很好的關系。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在一次晚宴上李光耀對鄧小平說:“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樣?我敢肯定你將是新加坡的領導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國,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錯了。”李光耀在訪問中國時曾說:“中國的開放政策給我印象最深當數鄧小平的果斷堅決和不遺余力。”
李光耀看好中國大陸的發展潛力,中國大陸也推崇新加坡在國家治理上取得的成功。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南巡時做了著名的講話:“出國去看看,并且要向各國學習。特別是向新加坡學習。他們有良好的社會紀律和良好的社會秩序,我們應當向他們借鑒,并且比他們管得更好。”從那時起,中國每年都會派不少公務員到新加坡學習,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
新加坡在大陸與臺灣的關系中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李光耀與臺灣領導人的關系也非常親密。李光耀訪臺25次,臺灣歷任領導人他都見過。其中李光耀和蔣經國的關系尤為密切。
1973年李光耀帶著女兒首次訪臺。李光耀和女兒流利的國語再加上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讓這對父女看上去很像一對中國人,這讓蔣經國對李光耀產生了好感,再加上他們之間的溝通不用任何翻譯,就更是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在1973年到1990年間,李光耀每年都會訪臺1—2次。這期間,也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在一次赴臺訪問中,李光耀提岀想去阿里山一游。考慮到李光耀喜歡吃西餐,蔣經國又讓人找來了臺北圓山飯店最好的廚師帶著刀叉廚具坐著小火車趕到阿里山李光耀下榻的賓館為李光耀解決三餐問題。1986年的一個秋天,李光耀訪臺,當時蔣經國的身體非常不好,受糖尿病的影響,蔣經國的雙腳走路有些困難。盡管如此,當李光耀在下了飛機走進接待室后,人們看到蔣經國拖著蹣跚的步伐走過去熱烈迎接。后來蔣經國去世,李光耀率領全體閣員穿上黑西裝、打上黑領帶赴臺悼念。
基于李光耀與中國大陸與臺灣歷屆領導人的良好關系,讓李光耀在獲得兩者之間信任的同時,也成為了兩者之間的傳話人。新加坡也成為了大陸和臺灣進行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當年的“汪辜會談”簽署了有關兩岸通信和商貿往來等4項協議,這4項協議讓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如今“習馬會”又沿襲“新加坡模式”舉行,大陸面臨新的經濟形勢,臺灣即將迎來大選,風云際會之際的“習馬會”將被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