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艾誠
事實上,63歲前首富劉永好現在已經進入了退休狀態,他成功地讓女兒成為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的新領袖,至少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作為第一代的劉永好,還是第二代的劉暢,他們把自己的角色扮演的都不賴。
成都以南19公里,在一個叫做新津的小縣城里,31歲的青年劉永好正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和自己的三個哥哥商量著準備一起辭去工作去賣小雞。
即使是放在今天,這也是一個瘋狂而又冒險的決定——家里所有的壯勞力都將暫時告別有保障的生活——更何況這是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
幸運的是,劉家的這四個年輕人沒有讓自己的家人失望,他們從一個糟糕的市場和計劃都混亂的體制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財富的主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他們成功地成為了這個國家的首富。
事實上,63歲前首富劉永好現在已經進入了退休狀態,他成功地讓女兒成為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的新領袖,至少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作為第一代的劉永好,還是第二代的劉暢,他們把自己的角色扮演的都不賴。
看上去劉永好也很享受現在的狀態,他依舊樂意出現在老朋友的圈子里,并在一些公開場合發表著自己對時勢的看法——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和工商聯副主席的他對這些駕輕就熟,他還是中國目前最受歡迎的企業家馬云[微博]的座上賓,他年長馬云13歲,但依然謙虛地聲稱“他(馬云)比我做的好”。
而如果我們回頭再來看看劉永好這32年來所走過的創業路,我們會驚訝于他多次對大勢所做的精準判斷,而且很多的時候,他并不是手上牌最好的那一位。
我們愿意相信這應該是上帝對這位隨時隨地都帶著筆和本子的勤奮者的嘉獎——他具備了穿越窄門的能力。
一
在劉家四兄弟的創業之初,小弟劉永好更多意義上是一名追隨者,但作為團隊的一員,他的活力讓初創期的小雞場以及后來的飼料廠顯得沖勁十足。
一個至今聽起來仍舊很生動的故事是,當年希望飼料在和“巨無霸”正大飼料競爭時,是劉永好想出了那些朗朗上口并深得中國農民喜歡的廣告語,比如針對正大的“正大正大,威力特大”這句廣告,劉永好應對的是“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乳豬飼料就是精”。
這看上去并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但劉永好能領會買自己飼料的客戶——農民們的心理需要。他還“創造性”地認識到農村宣傳的重要性,親自帶著小廣告下鄉,他甚至還設計了門神樣子的小廣告,貼在鄉下農村的各個場所。而在中國下一次這么大規模在農村貼廣告的人,要差不多在10以后才由“三株”和“腦白金”來完成。
劉永好還甚至盯上了農村龐大的廣播網絡,和正大集團“高舉高打”贊助如日中天的央視節目不同,劉永好想到的是草根但卻極具效果的“土策略”,后來通過在農村有著某種特殊信任度的“土匣子”,“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的口號傳遍了農村的每個角落。
如果說,在營銷上的“小聰明”無法全面說明劉永好整合資源,借勢發力的特長外,那么在后期,希望飼料頻頻收購或和國有、集體企業聯姻的作法,則為希望飼料在戰略上實現了和正大抗衡的目標。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如何讓步履沉重,效率低下的國營企業煥發活力,一直是當時政府改革的重點——從1984年起,所謂的利改稅、承包制、政企分開,再到優化組合、股份制、租賃制,改革措施一個接一個,但是都收效甚微。
鄧小平南巡之后,人們的思想突然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曾經的改革“禁區”也再一次被突破。
一方面是國營飼料廠死氣沉沉,資不抵債,放著雄厚的固定資產、購銷渠道、人緣關系及技術管理人才,卻出不了效益,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生產線即使再加班加點也趕不上雪花般飛來的訂單,面對困局,劉永好提出了自己的一個“雜交組合”理論
雜交,在《辭海》上是指遺傳性不同的生物體通過交配,使優良性狀結合于新個體的過程。雜交育種在農業上廣泛應用,雜交水稻、雜交豬都顯示出比母體、父體更為突出的優勢。
現在,劉永好要把雜交從生物學引到社會學、經濟學領域。
“這姓公的優勢同姓私的優勢‘雜交’在一體,就不是疊加效應,而是驚人的指數效應了。”劉永好這樣總結說。
顯然,“雜交”只是劉永好對各種資源及資源的優缺點精準把握的另一種淺顯說法而已。到了1993年,劉永好兄弟的凈資產已經從1000萬元迅速膨脹到1億元。而后來,在兩次著名的“兄弟分家”之后,劉永好再次復制成功經驗,在多地開展廣泛合作,迅速建廠,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飼料大王”。
二
如果劉永好僅僅止于“飼料大王”這一稱號的話,毫不客氣地說,或許現在他已經要被大家遺忘得差不多了。
這應該不是劉永好所樂意看到的,所以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穿越窄門的本領。上世紀90年代,劉永好敏銳地發現金融行業將會是一個大有作為的空間。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聯合發起成立了國內第一家股份制民營銀行——民生銀行,并出任副董事長。
對于資本運作,劉永好有一套“爆米花理論”。
劉永好在一次央視的訪談中稱,“爆米花爆炸時體積會驟然增大,一般3至5倍,大的有10多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一些壟斷行業逐漸放開時,會產生類似爆米花爆炸時的效應。放開會帶來巨大的膨脹,而這里面有超額的利潤。這樣的機會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臺灣出現過,現在大陸正在演繹同樣的故事。這樣的機會不多,一定要好好把握。”
在劉永好眼里,金融業便是這樣的典型壟斷行業。
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抓住了兩個機會: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進入到飼料業,剛剛金融放開的時候進入到金融業,這才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毫不客氣地說,在飼料行業進入飽和和瓶頸期時,是利潤豐厚的金融行業,讓劉永好能繼續在富豪榜出現的重要原因。
當然,劉永好自己則不止一次表述稱,金融行業的利潤最終是反哺于自己起家的農業,他更愿意向外界描述自己農業帝國的藍圖——他聲稱到2015年,新希望的銷售要超過千億,這將是一個整合了上下游及多個農牧產業的超級大企業。
三
1993年3月25日,當天的國內主要新聞都記錄了這么一幕: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界的代表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并在第八屆政協一次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
這是劉永好第一次站在中國政治和權力最高殿堂——人民大會堂的講臺上發言。他發言的第一句話后來成為了很多報紙的標題:“私營企業大有希望!”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劉永好成為了企業家里的政治家——這個稱號在中國往往是授予那些道德高尚及有廣泛聲譽的人。
不過和大多數起家于改革開放之初的企業家一樣,劉永好天然地具備某種政治敏感度——在創業之初,當時改革的風向還不甚明朗時,劉永好兄弟甚至準備把辛苦創辦的企業捐獻給國家。
而現在,劉永好們依然對待政府存有強烈的二元心態——既依賴又恐懼。對于“依賴”,劉永好的表述是,企業發展不能“逆水行舟,必須看大形勢,要順水推舟”,而這大勢的引導者往往是由政府來承擔這一角色,“政府的政策對企業是支持的”。“恐懼”則來源于政府部門的監管,“正常的監管必須的,也是應該的,就怕有些過度的監管,特別是怕有些不規范”,這位曾官至副部級的前首富的建議是,“這個時候,你必須心存小心,認真去面對”。
當然,現在劉永好估計已經很少有這樣的煩惱了,他保持著自己樂觀的心態,他愿意開玩笑,打趣說,對現在的狀態不滿意的地方是,“我想要去玩的時候,他們(公司管理團隊)就要來找我做事”,有時候還懷疑自己在和朋友相處時,不抽煙會不會顯得自己不合群,雖然在自己內心對他們把自己嗆得難受而“生氣”。
或許,到了現在,劉永好面臨的最大難題可能只有自己企業的傳承問題了,他設計了“聯席董事長”的制度,聘請所謂的管理學專家來輔助自己的女兒經營企業,當然這再一次彰顯了他精于整合各類資源的“劉氏風格”,他希望這一次繼續奏效。
(本文作者介紹:艾誠(Gloria),80后知名獨立主持人,創意媒體《艾問》創始人。畢業于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被世界經濟論壇授予“全球杰出青年”榮譽。)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