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航油前總裁 陳九霖[微博]
油價下跌對中國來講,總體利好。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低油價降低了資源進口成本。若按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來計算,油價每下降1美元,中國就能因此節省高達21億美元的成本。
近段時間,國際原油利空不盡,石油價格大幅下挫。因此,各種分析紛至沓來,諸多猜想充斥了國內外媒體。其中,我國媒體猶以“陰謀論”為甚。雖然存在著歐美聯手制裁俄羅斯等國的陰謀,但我認為,這不是唯一因素,還存在“陽謀”和客觀,任何分析都不要脫離供求關系這只“無形之手”。
縱觀本輪油價調整,我認為有五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第一是美歐制裁宿敵,俄羅斯52%的財政收入是來自于石油出口,石油是其經濟的命脈。通過聯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降低油價,對希望油價維持在100美元以上的俄羅斯而言,一定會產生重大打擊。摩根士丹利預計,原油價格每下跌10美元,就意味著俄出口將損失324億美元,該損失大約占到俄羅斯GDP的1.6%。此外,委內瑞拉也會因此受到嚴重打擊。原油出口占委內瑞拉出口總額的95%,油價下跌嚴重威脅到該國的財政收支基礎,其外債違約風險也會劇增。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和委內瑞拉兩國的打壓也是對中國的牽扯,因為俄羅斯和委內瑞拉均為中國的長期盟友,中俄、中拉關系最近走得也比較近。
第二是美元匯率因素,因為美元與石油價格乃至其它大宗商品價格緊密相關。美聯儲龐大的量化寬松計劃第三期的歷史性收尾,減少了貨幣供應量,使得美元近期持續堅挺。近期美元走強對油價構成重大“拖累”,而美元的指數上揚可能已拖累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下跌10%。在所有海外地緣政治因素仍在不斷升級的情況下,油價本應上升,但事實上油價卻反而下跌,就是因為美元堅挺所致。事實上,前段時期石油價格的上升很大因素是因為美元的貶值。這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美元走強致使油價下跌的邏輯。
第三在于美國頁巖油和頁巖氣開發技術的進步。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新技術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國際形勢。譬如說,美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國和進口國,但是,由于頁巖油氣技術的提高和頁巖油氣田的開發利用,不僅改變了美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也使得美國從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變為石油出口國,導致石油價格下降。
第四是歐佩克不愿減產提價。目前,歐佩克全部原油產量已經由40%降至35%~36%,但他們堅守著接近三分之一的市場占有量的底線。同時,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量大幅增長,對歐佩克的石油市場造成擠壓。因此,歐佩克單方面減產并不足以支撐國際油價,反而會使其市場份額被非歐佩克國家搶占。由于處于博弈之中的被動位置,致使歐佩克國家不愿減產提價,更加不愿意“因小失大”,失去自己的市場占有量。
第五是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普遍偏弱,也導致新興經濟體對石油消耗和需求量有所減少。而作為最重要的原油進口大國中國,經濟增長趨緩,使得市場預測中國原油需求將會減少,從而引起油價下跌。
毫無疑問,石油價格的下跌將會對宏觀市場以及世界各經濟體產生重大影響,尤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整體來看,全球日均石油產量大約在9000萬桶,如果每桶115美元,總價值近3.8萬億美元,而如果價格下降至85美元,總價值將跌至2.8萬億美元,這會為石油消費國帶來1萬億美元左右的成本下降空間。
二是石油和大宗商品緊密掛鉤,石油價格的下跌會進一步拉低礦產品等大宗商品等價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創5年新低,綜合價格相比2014年初已經下跌8.3%,原油、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幅度很大。
三是對中國來講,總體利好。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低油價降低了資源進口成本。若按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來計算,油價每下降1美元,中國就能因此節省高達21億美元的成本。而自6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在4個月內已下跌30%,預估2014年中國進口油價將節約600億美元的進口成本。這還不包擴礦產類大宗商品成本的降低。作為經濟的基礎因素,價格的下跌傳導到各個產業,帶來成本的降低,對經濟增長利好。
第四個方面涉及到國際關系層面。供需格局的改變意味著原油市場正在轉變為買方市場,這無疑會增加原油第一進口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事務上的騰挪空間。最典型的表現便是中國抓住機會加強了與俄羅斯的關系。1-8月,俄羅斯整體出口只增長了0.6%,但對中國出口增速卻逆勢上升達11.6%。這反映出像俄羅斯這樣的能源出口大國對中國有更高的依賴度。繼5月東線供氣協議達成后,在10月12日開始的中俄總理峰會期間,俄羅斯透露,已就西線對華供應天然氣開始磋商,預計11月可能達成共識,年供應量可能為300億立方米。
關于未來油價的趨勢,我認為要從短期和長期因素兩個維度來分析,制裁俄羅斯是短期行為而非長期行為,對長期油價的影響有限。而剛才提到的另外四個因素才是決定未來更長周期油價的走向,這包括歐佩克成員國內部對產量的分歧;美加頁巖油能承受的的相對較低成本;全球經濟的艱難復蘇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速降低新常態;以及剛剛結束的量化寬松所帶來的新一輪美元升值周期。長期來看油價維持在80-100美元之間的可能性較大,而因冬季取暖用油量的增加也可能造成石油價格的短期波動。
為應對石油價格下跌的局面,我國出重拳進貨。僅在10月18日上午10點,各條海運路線上就已經有80艘巨型油輪奔向中國,而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平均每天向中國運輸石油的油輪數量也僅為63艘。我們不僅要反觀,這樣過度集中地吸納是否正確?在我看來,新的能源環境下我國應當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應對措施:
一是增加石油儲備,這是一個較好的時機。中國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仿效美國囤積戰略石油儲備,每天吸納超過60萬桶,以降低地緣政治沖突或供應沖擊對經濟的影響。但節奏不宜過快與過于頻密。過度集中地吸納會抬高石油成本,同時承擔油價可能繼續下行所造成的潛在成本損失。
二是借機在期貨市場上有所作為。油價下跌造成一定恐慌,可以逢低鎖定部分石油交易。而從國家層面,可以考慮加快建設和完善我們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與歐美及東京的原油期貨產品相互補充,充分發揮我國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市場地位,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三是把握機會去搶占全球包括石油和礦產在內的源頭資源,充分利用好我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利用價格機遇做好戰略性的布局。
四是展開并購。在石油價格下行,利潤降低甚至出現繼續經營困難的大環境下,買方談判籌碼增加,此時對石油企業展開并購,商機多多。
五是借此機會調整和完善我國的能源結構。譬如說,在石油價格較低的時候減少用煤,這對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均具有深遠意義。
六是繼續強化石油方面的戰略布局。確切說,首先要通過設施投資持續增加石油倉儲能力,其次加快管網鋪設進度,再次加快建設珠海萬山島港口,把它逐步打造成可與新加坡港媲美的石油集散基地,最后大力支持并積極參與泰國克拉運河的建設。克拉運河所處地理位置極具優勢,若能成功開通,將明顯降低中國的石油運輸成本。并且,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對我國長期的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不得不說,在房地產行業夕陽西下之際,順勢而為,借力使力,托起能源這顆永不落的朝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明智之舉。
(本文作者介紹:前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世界五百強企業前副總、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