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 專欄作家 葉毓蔚
7月17日加拿大各個省份和特區官員剛剛正式就全國能源策略達成協議,阿爾伯達省省長表示,“輸油管仍是運送石油及天然氣的最安全方法”。然而打臉的是,兩天前尼克森一條油砂重油輸油管破裂,漏油量約3萬1500桶,造成阿省自2010年以來最嚴重的漏油事故。
7月16日,中海油加拿大子公司尼克森發布報告稱,由于輸油管路出現問題,在阿爾伯達省麥克默里堡(Fort McMurray)東南方,臨近長湖(Long Lake)的尼克森能源公司(Nexen Energy)油砂礦場出現漏油事故。阿爾伯達省能源管理局發言人Peter Murchland指出,出問題的輸油管是連結尼克森井場和煉油設施的16英寸管線,目前尼克森已采取應急措施,監管部門也正在密切關注此事的進展。
這是阿爾伯達省自2010年以來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也是近30年來北美地區陸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之一,總量計約5000立方米(合計約31500桶)的油砂泄漏,受影響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美式足球場。北美上次嚴重泄漏發生在2010年7月,安橋公司的管道泄漏破裂導致了愈20000桶原油泄漏,其中部分原油流到了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河,造成了水體污染。而這次的泄漏量比上次還多出約60%。
不過,可能是由于出事地點位于尼克森的礦場,距離最近的民居尚有15公里,且溢出物沒有影響到水體,因此目前并無公眾或野生動物受到影響的報道。附近一處名為Anzac的小型社區里,近800名居民中,有不少為尼克森工作或從事其他與油砂有關的工作。漏油事件發生后,村莊的小小娛樂中心里,村民們照常喝酒閑聊,在雜貨店和酒吧,有些工人在接受采訪時甚至說:“我都是從新聞里才得知進展。”
但考慮到該事件發生的節點,以及尼克森的中資背景,局勢便顯出微妙之處。
因為剛剛在7月17日,加拿大各省份和特區首長正式就全國能源策略達成協議,共同致力推動能源發展項目,采取措施處理氣候變化問題,這其中,就包括了開放油砂原油市場的決定。
從2006年起至今組閣執政的保守黨,一直有一個宏偉藍圖,即把加拿大打造成一個“在動蕩且難以預期的世界中,穩定且可靠的能源生產國”,為此大力推動輸油管道的“南征西戰”,但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美國政府鑒于國內愈演愈烈的環保抗議聲浪,拒絕修筑擬投資70億美元,將石油資源直接從加拿大阿省運至美國德克薩斯的的“基石” (Keystone) XL輸油管道,另一方面,旨在由阿省將原油經油管運送到BC省的基提美(Kitimat),再向中國等亞洲市場出售油砂的“北方門戶管道計劃”(Northern Gateway pipeline),在加拿大國內也遭遇了環保人士、原住民團體的巨大反對聲浪。
由于在加拿大,各二級政府(省、特區)主管當地天然資源,而各省能源儲備不一,所獲得的利益并不均衡,因此對于橫跨全國東西的管道修筑等議題,常常是吵吵鬧鬧。此次省長們終于達成“理想”協議,其實是給各省的利益做了一個平衡,也被輿論認為是大力發展能源業的新契機。而油砂就在這樣的時刻不合時宜地撒在了阿省的土地上。
對于綠色組織而言,這次的漏油事件是個很好的“危機營銷”,讓他們有機會進一步表達擔憂與不滿。
“當各省省長大談如何對新油砂管道的建設精簡流程、放開審批時,我們仍就安全性問題提出尖銳的提醒。社區民眾也有足夠的理由去擔心更多管道建設可能帶來的環境破壞。”
一家綠色和平組織的官員Peter Louwe在事發后這樣評論道。
批評者還指出,這次省長們達成的框架協議沒有過多關注環境問題,既沒有做出堅定的關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也沒有將管道破裂的威脅作為行業風險進行提醒。
其實早在2011年12月,由加拿大政府首席獨立審計員、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特派員遞交議會的一份報告,就在加拿大全國掀起了政府應加強輸油管道安全管理的聲浪。民眾擔心,如果運輸油砂的管道被允許任意修建、運行,那么一旦破裂,將給當地環境、空氣、水、居民健康等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無論該計劃的支持者如何聲稱“我們有最安全、最好的管道”,他們永遠不能提前預料并阻止此種情況的發生。
回到尼克森事件中。加拿大媒體及民眾除了對環保話題的考慮,關注的重點還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漏油事件的成因,考驗尼克森的日常管理水平與風險防范意識。據悉,出事油管于2014年才鋪設,有雙層內壁,可以加熱到攝氏100度的高溫,防止瀝青硬化,照理說不應出現破損的問題。而理應及時發現問題、起到報警作用的監測設施此次也并未發揮作用,最終是一名經過附近的供應商發現了問題并報告尼克森。雖然最終的調查報告尚未出爐,但尼克森加拿大運營副總裁Ron Bailey在與媒體通氣時承認: “我們正在竭力調查為什么系統沒有提前預警我們的原因。”
二是尼克森的中資背景,夾雜著加拿大人對于本國能源可能被外資控制的擔憂,使它成了被攻擊的對象。有偏激的網民稱,當尼克森被加拿大人擁有和運營的時候,它從來沒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注:事實上阿爾伯達省的油管漏油事件屢有發生)。但現在可不一樣了,它被中國國營企業擁有,大多數加拿大籍高管被三震出局,你將看到更多類似事件。這次要讓那些每天口口聲聲說要對污染行為進行嚴懲的監管部門最終是怎么對待這件事的。有的網民則更直白:希望新上臺的NDP政府(阿省執政黨)能夠采取嚴格的懲罰措施,要么創造出一個針對所有油管的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要么罰到尼克森破產,讓所有的油砂企業吸取教訓。
由于尼克森公司被中海油收購曾是加拿大熱門事件,不少當地媒體在報導此次事件時專門提到了中海油(CNOOC)的相關信息,甚至將此次漏油事件與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進行對比,對中海油的品牌形象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作為中國公司對加拿大油砂投資的代表公司之一,中海油這一路走來頗為不易。
2012年7月,中海油以151億美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溢價61%的現金總對價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并于2013年2月完成交割。這一交易至今仍然是中國企業完成的最大一筆對外收購。當時加拿大國內對是否應該由外國國企控股本國的大型資源類公司表現出擔憂,反對黨更是借此發揮,揚言保守黨政府如果批準中海油該筆交易就等于犯下經濟叛國罪,重重壓力下聯邦政府三次延期審批,甚至在批準后馬上做出修訂規例,限制今后外國國有企業收購加國油砂項目的舉動。而另一方面,由于尼克森業務范疇涉及美國,該交易也遭到美國國會議員阻撓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最終順利完成收購,也是讓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
但加拿大高昂的生產成本,原住民的抗議,管道建設遭遇的瓶頸,都使中海油在尼克森的經營上面臨困難。隨后石油價格的雪崩,更是加劇了這一困境。多重壓力下,中海油不得不開展各方面調整包括年初的裁員,這也在加拿大當地引起了一定的非議。
阿爾伯達大學中國學院每年都做一項針對阿省省民的大規模民意調查,看看近幾年大家對中國的看法,尤其是對中國投資的看法。“我們發現,從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之后,民眾對中國投資以及對中國企業參與加拿大經濟的支持率在下滑。”副院長王佳如是說(《國際先驅導報》)。
此次漏油事件發生后,根據阿爾伯塔能源局的環境通報,尼克森必須在環境恢復項目開展的30天內,每天都于官方網站上披露環境恢復工作的進展,而阿爾伯塔能源局開設了專門的媒體通道,將通過媒體進行披露。在30天到期后,將由阿爾伯塔能源局進行親自驗收,并將結果公之于眾。
中海油尼克森的應對是否合法合理合情,能否說服對環保話題具有強烈參與度的加拿大各級政府與民眾,或將成為其在加拿大后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往長遠看,對于仍在籌劃中的以中國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北方門戶管道計劃”,在漫天要價的原住民部落,不依不饒的環保團體,省與省之間扯不清的利益糾葛,以及加拿大特有的低效率的四面圍攻下,可以預見未來的路將更為難走。
(本文作者介紹:資深金融從業人員,現居多倫多,從事金融理財服務工作,媒體專欄作家。)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新浪財經能源頻道官方微信“能見派”(微信號nengjianpai),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能見派,關注高端與前沿,描繪美好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