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北美站 段皎宇 魏欣
在居民消費占70%的經濟體中,停滯的工資水平就意味著總體消費能力的停滯,這影響著美聯儲決策者的加息步驟,也間接牽動著大洋彼岸中國跨境套利資金的動向和人民幣的供求壓力。
當人們開始稱贊美國失業(yè)率快速下降的時候,美聯儲主席耶倫卻在聲明中表示“勞動力市場并未完全恢復”,仍然是聯儲兩項衡量經濟復蘇硬指標中的硬傷。與以往經濟周期不同的是,美國經濟在2008金融危機后持續(xù)擴張的六年里,就業(yè)崗位的增加并未帶來工資水平的同步上漲。在居民消費占70%的經濟體中,停滯的工資水平就意味著總體消費能力的停滯,這影響著美聯儲決策者的加息步驟,也間接牽動著大洋彼岸中國跨境套利資金的動向和人民幣的供求壓力。
從各項就業(yè)數據來看,工作機會的增加總數看起來是驚人的。失業(yè)率從最高峰2009年10月的10%快速下降到目前5月的5.5%,達到2008年危機爆發(fā)以來的最低點,新增非農就業(yè)從2009年3月時最差的每月-82萬人增加到今年5月的每月新增28萬人。這并非數字游戲,在美國生活的人也都明顯感覺到,周圍朋友不斷傳來找到或更換工作的好消息。
按照微觀經濟學原理,需求總量的增加會提高交易商品的市場價格,而勞動力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交易商品顯然應該服從這個規(guī)律,過去美國數次經濟擴張也都體現出了這樣的特征。通過仔細觀察1982至1987年的擴張期就會發(fā)現,凡是失業(yè)率低的州,幾乎都是平均工資水平高的州。然而,我們如果再觀察2009至2014這個擴張期,這個關系卻消失了。雖然各州的失業(yè)率并不相同,但工資水平總體接近,工資漲幅和失業(yè)率不再負相關。
然而,工資水平的平均上漲速度已經過于緩慢,這和就業(yè)崗位的快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從本次經濟危機開始,美國平均小時工資的增幅每年都在0.1-0.4%之間,遠遠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這讓美國人民正在逐步走入貧困。
這顯然不是追求實現“美國夢”的政府和民眾所愿意看到的!
美國怎么辦?近日,美國社會和媒體圍繞著“工資水平和工作崗位的脫節(ji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路經濟學家們也都提出了很多個假說,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提供解決辦法。讓人們注意到的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石—供求關系理論不是社會對此產生懷疑的地方,而人們的關注點更應該放在經濟體本身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導致慣用的這些測量數據都不再能夠客觀反映事物的全貌。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認為工資上漲的停滯是由于美聯儲超長期的低利率造成的,他認為,商品價格的上漲取決于通貨膨脹水平,而通貨膨脹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基準利率的影響。與80年代幾乎兩位數的基準利率相比,本次經濟擴張期的基準利率水平長期保持在0-0.25%,而勞動力作為市場上廣泛交易的一種商品,顯然也會由于通貨膨脹水平過低的原因而失去上漲動力。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缺陷也容易被看出來,因為工資增幅顯著低于通貨膨脹,這部分差別不能歸罪到低利率的頭上吧?
達拉斯聯儲銀行高級經濟學家Pia Orrenius則觀察到石油產業(yè)工人的工資水平是拉低平均工資漲幅的重要原因。由于今年油價的大幅下滑,很多石油公司和頁巖氣油井都受到重創(chuàng),甚至由于沙特的拒絕減產,一部分石油公司都陷入破產。石油行業(yè)的不景氣壓低了產業(yè)工人的工資上漲潛力,自然也對整體工資水平產生不小的影響。
然而,這也只能代表一個領域的現象,并不具備普遍性。它只能解釋今年以來的工資漲幅停滯,因為油價是今年年初才開始大幅下滑的。
于是,穆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又提出了未被利用勞動力資源理論。他認為從2007年12月開始的這場危機對美國經濟結構的傷害是非常深刻的,它將大量勞動力擠出市場邊緣,形成了結構性長期失業(yè)群體。這部分人口游離于勞動力市場之外和積極找工作狀態(tài)之間,所以未能被經濟數據捕捉到;一旦就業(yè)機會大量出現,他們就會回到市場繼續(xù)工作,他們的出現對工資上漲形成了長期壓力。
如果這種學說成立,那么一旦這些未被利用勞動力資源被市場消耗殆盡,工資水平就應該在供求關系的驅動下開始上漲。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跡象還未被觀察到。
那么高科技發(fā)展代替藍領工人是否是其中的原因呢?由于技術進步,機場、銀行等過去大量使用低技能勞動力的雇主已經非常自動化了。這些被淘汰下來的工人在低技能族群中成為額外供給,對他們的平均工資水平形成較大壓力,而這部分低技能族群在勞動力大軍中是占比很大的一塊。
或者像華盛頓George Mason大學的經濟學家Stephen Fuller提出的一種說法,兼職工作拉低工資水平?例如當一位有經驗的員工退休時,企業(yè)更傾向于用低成本的兼職員工來替代他,這些兼職職位雖然數量很大,但平均工資水平很低。這也就間接拉低了總體工資水平。
盡管這兩種說服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顯然不是2008經濟危機的獨有特征,不能成為真正有說服力的解釋。
不論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存在多么大的分歧,他們提出這些想法的宗旨是統(tǒng)一的,就是他們都認為過快的提升利率會傷害到勞動力市場的復蘇。但是如果要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更應該做的是進行全面深刻的經濟改革,讓普通民眾、勞動者、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者能更多的分享經濟成果,而不是那些通過資本運作操縱市場的人。
這也將是擺在幾位兩黨總統(tǒng)候選人面前,需要他們向選民做出最合理解答的重要問題,而不是為了爭取弱勢群體的選票一再互相戳刀子。危機結束了,誰又能真正振興經濟?
(本文作者介紹:供職于新浪財經舊金山站,負責美國財經新聞報道和機構合作。曾從事多年互聯網市場管理工作,就讀于斯坦福商學院。)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fā)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全球新聞眼》是一檔由新浪財經全球記者和撰稿人團隊為您呈現的原創(chuàng)專欄集。真相遠比價值觀更重要。敬請關注全球新聞眼微信公眾號:全球新聞眼。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