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蕭戍聞
剛近年底,各家公司的“開門紅”都提上了議事日程。啟動會、激勵方案的宣導、準業務的盤點、指定承保時間的特殊操作,當然還有交單、核保、承保、出單等一系列臨時寬松政策的出臺。
“開門紅”的輪回。
三年前,我曾嘆息“開門紅”這一業內共襄的盛舉,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意義不大。現在,這個想法愈加深刻,感覺“開門紅”完全無意義。
剛近年底,各家公司的“開門紅”都提上了議事日程。
啟動會、激勵方案的宣導、準業務的盤點、指定承保時間的特殊操作,當然還有交單、核保、承保、出單等一系列臨時寬松政策的出臺。
大家經驗豐富,運作熟練,這都是年年重復的結果。
還有年末期間的挖角、跳槽、營銷管理層的重新洗牌,都如期上演著。
成就?不好說!有時很瘋狂,比如“元旦首日(速報)業績XX億”之類。但不少業績是“運作”出來的。說嚴重點,很多業績是輕瀆客戶利益的結果:要知道,風險是隨時可能發生的,為了“攢”業績,截留客戶投保書及首期保費,把客戶買保險時間人為延后到元旦(當然,代理人會向客戶進行說明,往往還會伴隨一些給客戶的“額外”回報)。
毫無意義的業績!
這種毫無意義有幾點現象來佐證。
首先,“開門紅”并非時間點的概念,而是一個時段的概念。可以從本年末(如12月中下旬)起,一直到翌年二月末,涵蓋了元旦和除夕。有時,有的公司甚至把一季度的三個月都算作“開門紅”。這就有些刻意了。
其次,“開門紅”并沒有使年度業績得到更新,也沒有對市場更為深廣的開發。從保監會歷年數據來看(不再綴舉,諸君可自行登陸保監會網站查看),今年1-9月的數據只是在回歸2010年同期業務水平,以往幾年,業務量在萎縮,市場主體則是在增加的。這個數據從一個側面闡釋,全年的業績服從一個定量趨勢,并不因開門紅的火爆而增加業務總量。而且,甲公司業績的提升,意味著乙公司業績的凋敗,整個市場的需求總量也并沒有進一步得到開發。
第三,“開門紅”的附帶現象——營銷管理層的重新洗牌,是個“無法復制”陷阱。管理層換將,換掉的只是幾個人,換不掉的是市場現狀和營銷模式。而且,假設目標公司的營銷模式中有5個關鍵點(實際上會更多),同時假設復制者公司對每個點的復制程度都能夠高達90%(實際的復制率不會超過75%),那么復制者公司的“山寨”成就如何?
90% X 90% X 90% X 90% X 90% = 59%
這就是“無法復制”陷阱!這一點屬于舊話重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筆者的《中小險企要避開規模擴張陷阱》一文。
我們的目的并非抱怨或揭露,而是致力于提出建設性的主張。
先談專業性。年年重復之下的駕輕就熟,能算是所謂專業性嗎?我認為應該稱之為局限性才對。有效的專業性是不斷變化的,要改進,要擴展。首先就是鍛煉自己形成更寬的視野,目光所及要基于本企業產品,去尋求非主流的市場領域和客戶群體。各家公司在業績上的壓力,源自開發市場遇到了瓶頸,實際上是“這一塊局部市場”已經飽和。這還是舊話重提,數據也不列舉了,業內朋友心知肚明。
接著談市場開發,市場自然是有需求的,剛剛提到的飽和,只是局部的、大家扎堆兒開發的那一片市場,已經飽和了,零和了。市場其他領域還是空白的,現在的產品、銷售、服務難以切入。這也就是保險密度與深度兩個指標值長期偏低,而保費總量難以有所突破的癥結。要想對市場有所拓展,必須研究我們社會的風險形勢,并就此進行重大的產品與服務創新。順帶提一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好事,要順應,但要互聯為用,金融為體。創造再華麗的APP或各類應用,而沒有切合實際又物美價廉的產品與服務,一切不過是空中樓閣。
進而談客戶在哪里。基于現有銷售團隊的人員組成,目標市場的客戶組成也基本上是確定的。對這批“老客戶”進行“再開發、深度開發、擴展開發”,積年之后,能不飽和?至于火爆一時的“電話銷售”,在目前社會對“電銷”普遍的否定態度下,并不能長期穩固的介入市場。誰真正掌握住了80后、90后人群的消費心理和風險保障心理,誰就掌握了未來的準客戶群體。這是一個需要寬容、理解、認同和接受的過程,對賣方而言,這其實并不容易做到。
通過上述簡要說明不難發現,整個保險服務行業近幾年的發展都很平淡,“開門紅”也許正淪為與市場需求倒掛的行業平庸。筆者準備就上述的幾個問題在今后文章中試著做進一步闡述,敬請關注。
(本文作者介紹:金融大集團的從業小職員,“豆瓣閱讀”認證作者,“第九課堂”認證講師,文史國學研習者。 )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