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沈建光
此次央行新匯改體現了完善匯率市場機制的改革意圖,非常值得肯定。這絕非市場化進程的倒退,完善中間價形成機制是對市場化最好的回應,而作為市場參與主體,適時參與買賣維持匯率穩定與市場信心,本身就是一國央行職責所在,也是回應誤讀,防止恐慌的有力方式。
近日央行[微博]出臺匯改新政,決定參考前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筆者當即做出了積極解讀,認為央行此舉既有穩增長,但主要是促改革的要義,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并為人民幣加入SDR保駕護航。IMF[微博]隨后也對于央行此舉反應積極,認為這是令人歡迎的一步,是允許市場力量在決定匯率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然而,近日市場表現與媒體環境卻走向了另一個方面,如認為這是中國引導的競爭性貶值,將拉開中國式輸出性通縮,并引發新一輪全球資本動蕩,更有甚者提出中國經濟崩潰論的觀點。
在筆者看來,這是對央行新匯改的誤讀,畢竟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健,貿易順差屢創新高,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此外,考慮到當前國內股市信心不穩,匯率大幅波動也不利于申請SDR,此時央行有必要加大干預力度,捍衛人民幣穩定,進而引導預期,避免誤讀造成的巨大損失。
具體來看,當前市場對央行的誤解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人民幣貶值是全球貨幣競爭性貶值的開始。有觀點認為,央行此舉是在操縱匯率以求獲得貿易優勢,而這也必將引發其他國家相繼效仿,促發競爭性貶值。例如,央行匯改不久便有越南央行宣布將越南盾與美元匯率的每日波幅區間從此前的1%擴大到2%,就是例證。從數據來看,當前中國出口表現不佳,7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8.3%,表現與全年進出口6%目標相距甚遠。
第二,央行此舉會引發輸出性通縮。有觀點認為,中國央行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的行為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通縮威脅,并列出了傳導至全球的三種路徑:一是貶值的人民幣和走強的美元將使得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走高,打壓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二是由于人民幣貶值,中國的出口成本將會降低。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利潤將會增加,而這意味著,中國的貿易伙伴的利潤將會下滑;三是一旦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中國可能需要動用外匯儲備來平抑市場動蕩,政府可能被迫拋售一些外國國債,繼而令全球融資成本變得更加昂貴。
第三,人民幣貶值會促使新一輪資本外流的出現,中國經濟崩潰論扶搖直上。這是最為悲觀的觀點,其強調不斷強化的貶值預期將加劇資本外流進程,并有可能引發資金撤離中國股市、房市等,這對于當前已不斷下滑的國內經濟環境與脆弱的金融市場來是雪上加霜。
在筆者看來,上述幾點解讀是對央行匯率市場化改革真正意圖的誤讀。但針對改革意圖被誤解,央行并不應該任其發展,實際上,防止“好經念歪”最好的方式是用行動回擊,即加大預期指引,通過出手干預人民幣,實現短期匯率穩定,及時出手也避免了未來出手成本的擴大。
而從經濟基本面與實際情況來看,筆者認為,央行此時穩定匯率預期也是有充分理由支持的:
第一,人民幣不具備趨勢性貶值基礎。雖然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較大壓力,上半年經濟回落至7%,甚至除去金融業貢獻實體經濟要更差一些。但總體來看,當前中國就業市場穩定,消費也未受到股災的影響大幅下滑,國內穩增長與改革措施正在陸續推出,種種利好表明,未來幾個月中國經濟有望企穩回升。而出口方面,盡管仍然疲軟,但1-7月,中國貿易順差高達3052億美元,全球占比仍在上升,人民幣大幅貶值空間并不存在。
第二,經過一次性的技術調整,目前人民幣匯率已經趨近均衡水平。近期連國際貨幣基金都改口不再認為人民幣低估,而是已經在合理水平。而且近幾天貶值已經足夠,持續貶值難免引發資本外流,弊大于利。
有觀點認為,央行此舉拉響了全球貿易戰,但在筆者看來,在當前全球需求仍然疲軟的情況下,人民幣如果貶值不超過10%以上,很難對出口有太大提振。從這個角度而言,央行此舉對于出口的考慮有限,關鍵在于改革市場化機制。而這也就意味著,期待人民幣短期大幅貶值,甚至超過10%的可能性較小,畢竟這將引發更大量的資金外逃壓力,加劇市場恐慌。權衡穩出口與防止資金大幅外流利弊兩種因素之后,筆者建議,年內保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定在6.2-6.4。
第三,早前匯率形成機制尚不完善,中國企業大量外債并未采取有效工具進行對外匯風險對沖。可以看到,早前不少中國企業擁有相當一部分美元債券,歐元債券和貸款,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變,使得上述企業并未做出充分準備,即很少有企業對人民幣浮動風險做出預期,并采取相應的對沖手段,為防止企業債務增加過重,應該給予中國企業一定的緩沖期,來適應市場化后的外匯市場。
第四,國內股市保衛戰尚未結束。可以說,經歷了早前的股災,如今的股市平靜來之不易,但也應看到,即便當前市場有所平息,但在筆者看來,投資者情緒恢復尚待時間,此時做好預期管理,防止引發的資金外流,對于保護難得的投資者信心至關重要。
第五,爭取SDR談判也需要穩定的匯率與金融市場。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為今年人民幣SDR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包括此次完善匯率機制,此前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等等,而上述努力也得到了國際機構的認可。如今在最后關鍵時刻,更要對此保持重視,務必因匯率大幅波動,金融市場動蕩而錯失良機。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此次央行新匯改體現了完善匯率市場機制的改革意圖,是匯改十年以來又一重要進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因如此,應對當前市場上的一些誤解,決策層應該保持重視,及時傳達政策意圖,必要時加大干預,防止人民幣大幅貶值,穩定市場預期。
當然,上述舉動的采取絕非市場化進程的倒退,在筆者看來,完善中間價形成機制是對市場化最好的回應,而作為市場參與主體,適時參與買賣維持匯率穩定與市場信心,本身就是一國央行職責所在,也是回應誤讀,防止恐慌的有力方式,時不我待。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 首席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