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中國為何懼怕中等收入陷阱

2015年03月30日 10:03  作者:陳建奇  (0)+1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陳建奇

  在當前舉國上下共同倡導創新之時,社會對創新的認識仍然是模糊的。從政府來看,還熱衷于將科技經費投入、專利數、論文數等作為衡量創新的指標,殊不知經費的投入與產出不一定存在相關性,專利數、論文數高也并非意味著創新能力的增強。

中國為何懼怕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為何懼怕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濟2014年總量超過了60萬億人民幣,實現了7.4%的增速水平,盡管增速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依然居于前列,但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卻創造了24年來最低水平。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目標增速下調到7%左右,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引發各方爭議。

  近期IMF[微博]總裁拉加德[微博]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三十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之首場論壇上表示,中國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亞洲博鰲論壇上也有學者重申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中國政府及學術界持續關注的重大課題,也是能否持續延續中國奇跡的關鍵所在。

  中等收入陷阱理論再思考

  2012年,世界銀行[微博]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題為《中國2030: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的報告,報告指出,在1960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到2008年只有13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如此多的國家長時間徘徊于中等收入階段,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很高。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較早源自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的報告《東亞復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該書由時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印德米爾特•吉爾和世界銀行經濟顧問霍未•卡拉斯共同主持出版,報告指出,對于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國家來說,必須有新的發展戰略和策略,否則容易出現經濟停滯現象。此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備受關注。

  盡管中等收入陷阱含義有很多表述,但核心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經濟體,勞動力工資或者勞動力成本將逐步超過尚未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工資等低成本優勢逐步弱化,從而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難以同發展中國家競爭。

  同時,技術創新不足,仍處于模仿學習階段,又缺乏創新能力,從而技術方面難以同發達國家競爭。在此背景下,處于中等收入的國家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均缺乏競爭優勢,從而容易出現經濟低速增長的問題。

  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也有遭受質疑,比較典型的反對意見認為,中等收入國家雖然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難以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競爭,但技術水平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還是具有優勢的,而且勞動力成本相比發達國家也有競爭優勢,這樣,中等收入國家與發其他展中國家仍然可以在技術等方面擁有競爭優勢。

  上述質疑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這種質疑是有條件的,即假定技術、勞動力不是自由流動的,在此約束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不會流動到工資較高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擁有低勞動力成本的說法才能成立,同樣的,先進技術不能在各國自由流動,從而各國在技術水平方面存在差異,通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往往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由此認為中等收入國家技術創新比發展中國家更有競爭力才站得住腳。

  然而,結合二戰以來全球經濟發展演變來看,促進全球化、深化國際經濟合作是大勢所趨,資本跨境流動日益頻繁,包括技術在內的商品流動越發自由,可以說,排除前沿技術出口受到各國管控之外,一般的技術商品在全球大多可以自由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購買到大多數的先進技術商品,而資本流動不必經過海關,資本的流動就更加自由,尤其是跨國公司攜帶資本、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管理經驗在全球實現資源配置,極大促進資本與技術的流動。

  與資本及技術流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勞動力流動尤其是普通勞動力流動依然受到諸多限制,只能通過偷渡等形式進行,即便是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的歐洲,勞動力的流動也很不充分。

  在此背景下,中等收入國家勞動力成本相比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較高的事實就難以通過勞動力流動來抹平,而中等收入國家擁有的技術大多不是世界前沿技術,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市場購買中等收入國家擁有的先進技術產品,促使中等收入國家技術優勢不再突出,中等收入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在技術方面具有更強競爭力的結論也就失去支撐。

  由此也預示中等收入國家因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都缺乏競爭優勢,中等收入陷阱在全球化背景下確實具有理論合理性。

  中國為何懼怕中等收入陷阱

  結合中國的實際來看,人均收入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挑戰也逐步顯現。原來支撐勞動力低成本的巨大勞動力大軍及農村巨額剩余勞動力的基礎出現了變化,老齡化問題催生勞動力總量規模開始出現拐點,農村可供轉移的勞動力數量也大幅下降,勞動力供給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同時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持續上升,這些導致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步弱化。

  另外,生態環境、資源節約等因素也改變了非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這預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勞動力等方面已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勞動力等方面已不再具有競爭優勢。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勞動力等方面已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在技術創新方面,盡管伴隨中國經濟30多年的較快發展,中國的技術創新水平相比改革開放之初有較大改觀,專利數、論文數等指標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但諸如芯片、操作系統等前沿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發達大國手中,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仍然與發達大國有較大差距,由此決定了中國短期還難以同發達國家相競爭。

  由此看來,中國確實面臨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的挑戰。但近年來為應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中國實施發展戰略調整,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舉措。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闡述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級政府都將創新列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

  日本、韓國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也預示了創新的重要性,如果中國能夠真正實現創新的目標,那么有望在國際合作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標就能實現。

  既然中國政府已經找到了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良方,為何IMF等國際機構仍然擔心中國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為何中國政府領導人在諸多場合都在講中等收入陷阱問題。

  歸根到底,創新來之不易。創新是各國都在極力倡導的,而不是中國所獨自追求的,只不過中國更加迫切罷了。

  雖然目前各地都在談創新,但社會不清楚什么叫創新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去年阿里巴巴[微博]在美國上市而獲得極大成功,馬云[微博]迅速登上首富寶座,但此舉也釋放了重要的信號,即中國對創新的理解有待深入,阿里巴巴股份大部分由外資持有,在阿里巴巴這一創新型企業缺乏資金之時,國內卻很少有人看懂其創新前景而不愿意投資。考慮騰訊、百度[微博]等創新型企業,也是暴露了同樣的問題。

  在當前舉國上下共同倡導創新之時,社會對創新的認識仍然是模糊的。從政府來看,還熱衷于將科技經費投入、專利數、論文數等作為衡量創新的指標,殊不知經費的投入與產出不一定存在相關性,專利數、論文數高也并非意味著創新能力的增強,諸多企業為防范自身技術泄露而不愿將核心技術申請專利,而申請專利的大多是無關痛癢的技術申報。

  從企業來看,還熱衷于通過從國外引進幾臺先進設備而認為是創新,殊不知其他國家也可以通過大量購買先進設備而提升競爭力,只有掌握核心技術等才能切實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中國懼怕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也就不難理解。創新是經濟增長不絕動力,也是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徑。但只有弄懂什么是創新,才能切實讓創新落地,中國現在面臨的不是如何創新的問題,而是如何弄懂創新的內涵,由此才能讓創新深入人心,萬眾創新也才有可能。

  (本文作者介紹: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經濟室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陳建奇創新中等收入陷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后李光耀時代從今天開始 扒一扒李光耀締造的經濟帝國 關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十點思考 那些沉默不語的投資大師 歐洲國家為何要紛紛加入亞投行 妖股漢能未來還很難說 誰是拯救股民的120? 回憶我與李光耀的三次零距離接觸 2016年房地產稅仍難以實施 A股市場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