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嵇少峰
關于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問題,業界爭論已有時日。筆者認為,這些爭論大都是從技術層面與產品層面來理解當下的互聯網金融,并沒有看透中國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原因與其本質。
關于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問題,業界爭論已有時日。一種觀點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不管互聯網金融發展到哪一步,其銀行、保險、證券、信托、資管的本質特征并不會發生變化;一種觀點指互聯網金融不僅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金融領域,最重要還是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來改造金融體系的運行方式,是對傳統金融的一種顛覆;甚至有學者將互聯網金融上升為平行于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即依靠互聯網擺脫金融中介機構的新模式。
筆者認為,這些爭論大都是從技術層面與產品層面來理解當下的互聯網金融,并沒有看透中國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原因與其本質。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金融機構,簡單的理解與就事論事使得監管當局對互金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長遠的規劃,這也是當前行業監管無序、發展混亂的最重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大家關注。
一、從簡單、直觀的角度去分析互聯網金融(以下簡稱互金)是無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業均非常發達的歐美國家并沒有出現象中國一樣蓬勃的互聯網金融現象,其原因并不是中國互聯網與金融業的發展超過了這些國家,而是中國金融業的高度壟斷催生了民間金融資本的另類生存,其本質是國資、民資基于金融產業的一場新時空的戰爭。
以最具代表性的P2P借貸為例,據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在線商品交易額為1900億-2100億美元,略次于美國,2015年才超過美國。美國P2P的代表Lending Club成立于很久以前的2006年,發展至2014年末美國全部P2P業務的總額也僅為65.5億美元左右,而作為后起之秀的中國同期P2P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2015年9月末竟增至3000億元。2014年阿里巴巴[微博]平臺商品成交總額約1.68萬億元,同期阿里小貸余額也僅為150億元左右。
另外,各大P2P平臺的公開信息顯示,中國的P2P信貸客戶絕大多數與網購、電商無關。以上信息表明,互聯網與電商的發達催生中國的互金現象爆發,這一說法的依據極不充分。相反,中國傳統銀行業不發達、金融業牌照對民企封閉,從而推動大量民間投融資機構借道互聯網,這才是中國互金崛起的根本原因。
二、當下中國銀行業的問題并不是信貸投放不足的問題,而是信貸資源投放無序、分布不均的問題。2004年美國前四大代表性銀行的資產總額為4.2萬億美元,同期中國四大行2.1萬億美元;20145年三季度美國上述四家銀行資產為8.1萬億美元,同期中國四大行11.8萬億美元。彭博數據顯示,中國債務總額從2007年的7.4萬億美元增至2014年6月的28.2萬億美元,與GDP之比從158%猛增至282%,而希臘這一數字為185%,正常值約為100%。
其中企業債務從72%增至125%,增速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之最。中國企業的負債率高達115%,高于OECD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90%的平均水平。上述數據表明,中國銀行業貸款余額無論是絕對值還是相對值均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平均水平。對于互金而言,如果僅是加大次級信貸的總量而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格局不變,對實體經濟是有害無益的,互金由于無法合法吸收公眾存款,導致資金成本與放貸成本均遠大于傳統的銀行,高利率下互金成為傳統銀行信貸風險接盤俠的結局將很難逃避。
隨著實體經濟的下滑,銀行信貸去杠桿的態勢非常明顯,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擠出,使得這部分風險較大的信貸需求轉至以P2P為代表的互金平臺。傳統的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民間投資公司便成為風險的傳遞者及互金操盤手,很多企業甚至赤膊上陣直接開設網上平臺自融自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金與傳統金融之爭,根本不會停留在風控、技術、商業模式的范疇,而是民眾存款的水源之爭,本質上是民間金融無法獲得金融牌照的無規則出牌。絕大部分P2P平臺本質上從事的是與傳統金融機構一樣的存貸款業務,成為沒有牌照的銀行。在未獲得金融行業賴以生存的低成本資金與平等的法律、稅收地位的情況下,野孩子般的互金來嘗試去填補官方金融未覆蓋的次級市場,其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自身難保,進而導致資源極大浪費,引發社會矛盾。
三、當下的金融監管政策受制于金融頂層的架構,很難給互金的突破留下空間。中國當下的金融體系是以公有制、國家控制銀行為基礎的,監管原則的核心是基于對國家信用的依賴,市場規則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中國銀行業存量資產占中國金融業總資產的90%以上,五大國有控股銀行占銀行業的資產43%,超過50%的金融資產為財政部與匯金公司(匯金與財政部為一致行動人)聯合控制,而地方政府與央企控制了其余金融機構的大部。
信托、保險、券商也多為央企與地方政府所設。有限的民營資本介入的極少數金融機構也大部分被嚴格監管,主要負責人大都由政府與監管部門任命,民資幾無話語權。在這種環境下,股權、人事權、財權基本均由各級政府、央企控制。而央行[微博]、銀監會則掌握著資產最大范圍內的金融機構業務監管權與人事任免權。金融機構的高管與監管部門領導的經常性互換以及金融機構人事權的機關化,更是使得中國的銀行業與監管部門形成鐵板一塊。
連進入體制內的民營資本尚且沒有發言權,作為體制外的互金平臺就必然成為野孩子,監管部門不想去管,更無從管起。舉個例子,就象一個世族大家庭,家族聚會的各種規則、習慣都已約定俗成,很多規矩是無形的,沒有具體條文,彼此之間的信任源自同一系血緣,現在突然一個豎子闖入要參加宴會,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吃口飯的問題。
如果不想讓其成為攪局者,必須把之前各種潛規則與約定變為規范的文本,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彼此之間的互相信任沒有了,所有家族內部的人都要防范新入者的各種違規、各種套利,家族文化失去了作用,重塑整個監管生態的困難何其巨大?能選擇的折衷的方法,要么是給新入者套上一堆枷鎖,讓其動彈不得;要么干脆將其關在門外,任你殺人放火。要建立一種新的秩序,需要有重塑世界的專業與勇氣,因此,互金的監管之困遠沒大家設想的那么簡單,出臺三、五個管理辦法根本無濟于事。
四、互金當下對傳統金融發起的戰爭,使用的竟然是仍是緣自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武器,甚至是比其更落后的淘汰產品。大數據、信息處理、社交網絡、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雖有可依,但并未發展到完全商業化并可打敗傳統金融機構的程度。事實上,技術并不能成為互金獲勝的理由與最可信的依賴,因為傳統金融機構有更強大的實力、更廣泛的基礎來獲得技術的優勢。
當前急劇膨脹的互金規模,依靠的仍是草根的勇氣與監管視野之外的自由,經得起推敲的東西并不多。如果說技術誰都可以使用,那么我們當前公認的互金與傳統金融之間發生技術戰爭的邏輯并不存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也禁不住推敲,最終最大的差別就變成了監管之爭與體制之爭。
五、中國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走到今天,很多問題已暴露無疑。經濟的下行將又一次彰顯其深層次原因與監管的缺陷。當下的金融體系面對實業的無奈與追逐政府平臺與國企的變態,彰顯其機關化的、第二財政的本質已完全不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及監管部門,一定要將互金的發展當作一次金融體制深層改革的機會與催化劑,要從更深層次上反思并修正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不能僅僅將其當作一個單純的、新出現的擬監管市場。歷史或將證明,互金對于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而言很可能只是一個過客、一面鏡子、一記催人警醒的重錘,盡管它現在更象是皇帝新裝故事里的那個說真話的小孩。
六、互金與傳統金融機構其實本應是一個塹壕的戰友,因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均是更高的效率與更好地服務。現在的狀況是互金站在陰冷的雨水里謀求出擊,而傳統機構則在修葺完整的塹壕中固步自封。沒有任何后勤保障的互金更象拿著標槍的堂吉柯德,而頭上還有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互金與傳統金融更象是圍城內外的兩派,城里的要守住他們的地盤,掙著自己銀子;而互金白衣白袍拿著長槍、鳥銃要打進城去分一杯羹。他們之間橫臥的是一條長長的界河和鴻溝,中間沒有橋,真的沒有橋,最多只有一條繩索。
七、別以為在這種形勢下金融機構與互金會逐漸融合。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積極使用互聯網工具,還是互金學習傳統金融機構的經驗與風控架構,均不能代表兩者將來的趨同。技術與思維可以解決效率與市場的問題,但無改體制的困境。現代化的武器可以提高戰斗力,但不能決定指揮員的意志、引導其攻擊的方向,更不能決定戰役的勝負。
互聯網企業貌似可以對傳統金融業的商業模式進行業務創新、模式創新、價值創新,幾乎無所不能,但無牌在手的結果卻是處處受限,每每功虧一簣。目前互金在銀行、證券、保險業務方向的拓展,從渠道到功能均有所創新,雖然難免泥沙俱下,仍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但時至今日,喧囂之后的互金突然發現自己并沒有辦法在業務上得到進一步深化并形成可靠的盈利模式,在沒有真正被賦予金融的功能之前,互金只能停留在基礎技術與信息中介的層面,寄生于傳統金融機構身上,根本無法克服單純依靠渠道與資源形成價值的瓶頸,成為沒有任何主動權的服務外包機構或沒有核心盈利模式的邊緣人,根本無法真正邁入金融領域。
傳統的金融機構也試圖用"互聯網技術與思維"去改造自己,努力推進營銷、渠道、信用、風控、管理方面的創新。運營模式及思維方式上的挑戰已然不小,面對傳統監管方式的無奈與突破體制局限性的要求更讓其舉步維艱。一個技術非常可行的網絡開設帳戶的創新,就涉及到帳戶安全、結算規則、帳戶管理、反洗錢、多部門交叉驗證以及銀行間的利益平衡、監管規則的修訂等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問題。從這個層面說,中國傳統金融體系的互聯網化,絕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技術在傳統金融戰術方面的運用,而是需要從上而下全面修訂規則,重塑金融生態。
這是一場全民的戰爭,一次民資向國資索取金融入場券的游行,是政府、社會對現有金融體制吹響了革新的號角。別把互聯網金融想的那么簡單好嗎?
(本文作者介紹:16年金融監管經歷,后從事私募、融資擔保、小額信貸工作,全國小微信貸著名培訓師,小額信貸機構管理及風控專家,財經專欄作家,互聯網金融知名撰稿人。)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文章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