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嵇少峰
現在大家熱議的大數據,在信貸環節來說還過于虛幻,幾乎沒有哪家P2P談到大數據分析時能夠提供更明確的細節。難點不在于數據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學及準確,而是我們根本無法高效取得可信數據,無法面對極為復雜的中國信用環境及中小企業脆弱的生存現狀。
(接上篇)
手段六:建立風險控制模型,以大數據及網上供應鏈信息為支撐,來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貸風險。
這一點看上去很美,其實這條最扯。大數據何來?如何篩選?連人民銀行[微博]征信系統數據都沒有直接的對接,僅依靠簡單地收集企業或個人的一些數據(甚至有些P2P平臺僅僅讓借款人將相關信息掃描發送到網上即可),然后套用一個個高大上的所謂國外引進的風險分析模型,就能分析出借款人的風險度?網商又如何?網購數據又如何?現在P2P的大數據分析支持者可能唯一能舉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
在這里我不想再談阿里的特殊生態圈及不可復制性(江南兄《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已談了很多),事實上阿里系的支付寶[微博]系統提供的商家應收款變相質押是其風控的核心關鍵,同時,阿里小貸的線上、線下風控調查手段,與傳統銀行的小微企業風控調查手段相比大同小異,依靠大數據建立的風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發揮的作用遠沒有宣傳的那么高大上。
我來描述一下阿里小貸的部分玩法:阿里根據商戶的經營情況,給予適當的信貸支持。阿里商戶的銷售款,由于有七天買家保護期,因此阿里商戶七天內的銷售款是無法拿到的,押在支付寶手里。如果商戶需要資金,向阿里申請貸款的批準額度一般為該商戶三天左右的銷售額,也就是說,阿里用客戶七天的應付款作為保證,放三天額度的貸款,其風險怎么可能大呢?這是小商戶的信貸做法,至于大商戶,由于信貸需求較大,阿里用了另一招,即限制大商戶每天自身支付寶匯出的金額,一般每天為5萬元,這樣導致大商戶支付寶余額形成了較大的滯留資金。同樣,大商戶如果缺少資金,被迫向阿里申請貸款,阿里能批給這些商戶的貸款也是控制在其支付寶余額范圍內的,其信貸保證方式雖然沒有明說是用這些商戶支付寶的余額作為保證的,但實質無異。這些情況是筆者與阿里系部分商戶的溝通中得出的,不能代表阿里小貸的全部玩法,但應該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希望那些深信大數據信貸的專家清醒一點。
現在大家熱議的大數據,在信貸環節來說還過于虛幻,幾乎沒有哪家P2P談到大數據分析時能夠提供更明確的細節。難點不在于數據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學及準確,而是我們根本無法高效取得可信數據,無法面對極為復雜的中國信用環境及中小企業脆弱的生存現狀。
現在銀行、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等哪個不分析客戶的數據?為什么非得加上一個“大”數據才顯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業交易數據與現金流數據,也只能說明企業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個純電商環境的企業數據再真實可靠,也僅能反映其線上情況,其線下經營情況(現在線下線上同時經營的商戶極多,而且大部分是線下規模大于線上,線上由于透明度、平臺限制等原因,往往顯示經營狀況良好,資金流水正常,而線下風險無法考量)、經營利潤、資金來源、負債結構、信用風險、企業誠信度等等一眾關鍵信息根本無法獲得,至于政策性風險、投機性風險、管理性風險更是防不勝防,這就是中國中小企業、個人信貸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機構對此非常頭痛、最后大都選擇房產抵押的原因。還有一點,現在的哪家P2P是運用的純大數據風控模型?
手段七:銀行或國家信用支撐。
這個應該是當前最可靠的P2P投資人風險保證措施了。據不完全統計,由銀行發起或有銀行背景的P2P平臺,全國已經不止八家,如平安銀行陸金所、國開行江蘇開鑫貸、國開行陜西金開貸、招商銀行小企業E貸、民生銀行易貸、包商銀行小馬BANK、蘭州銀行E貸E融等。雖然管理架構、業務形式均有一些區別,一些平臺在法律上講與母體沒有直接關系,也是獨立運行的,但事實上仍是用其銀行及國家信用做了隱形背書。因為在當前這種政治格局與金融體制下,母體公司肯定會保障平臺安全,出現兌付風險及倒閉風險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在我看來,這些機構中的絕大部分,做P2P平臺其象征及嘗試的意義遠遠大于給這些機構帶來的商業利益,即使這些平臺能夠安全運行,但并不能彌補當下P2P金融商業模式的缺陷,國家信用背書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計算在商業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無償背書及輸送信貸項目違背了市場公平原則,其風險成本肯定要由母體機構承擔。
銀行系P2P無非是一個變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貸資產出表的玩法,在信貸項目風險控制手段嚴重依賴銀行本身的情況下,其創新意義被極大的弱化。通過網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實質上可以這么理解),用國有信用、壟斷金融信用來背書,承擔事實上的資金安全保證,再用自已線下的信貸客戶來承擔這么高額成本的資金,何利可圖?陸金所為什么準備讓市場承擔風險了?根本原因并不是平安系擔保公司的擔保規模受限(只要需要,以平安的實力完全可以一夜之間增資數十億元),而是其用自已的擔保公司及平安的本身信用背書,去承擔這么高的融資成本太不合算,遠不如成立一個網上支行或賣賣高息理財產品吸收存款來的經濟。
對于當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給他安全、穩定的信貸客戶來源,又不能承擔風控成本,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沒有太多意義,當然金融機構對不能預測的互聯網金融未來的期盼并不在我們討論之中,沒有人知道未來是什么,現在的投入是否值得。當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并不缺乏(從同業間資金拆借利率越來越低可見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貸客戶。P2P無法提供大中型信貸客戶(如果提供,那只能類似紅嶺創投的廣州紙業那類風險極大的項目,安全的大企業怎么可能接受那么高的成本?),只能提供雜亂無章、信息復雜、鑒別困難、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備選客群,銀行還要使用線下的風控體系及客戶資源來消化線上的高息資金,實在不夠經濟。對銀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貸客戶這兩個最直接的需求均無法滿足,銀行系P2P只能說是一種對美好未來的嘗試。
當然,P2P行業里也不乏一些優秀平臺。國家開發銀行與江蘇省金融辦聯合創建的“開鑫貸”,作為國內較早的國資背景的P2P平臺,其穩健、低調、務實的工作作風,讓其坐擁20億余額、投資人零風險的優良業績卻很少出現在媒體視野之中,甚至連網貸之家至今仍未將其納入統計范圍。
開鑫貸利用江蘇省金融辦2010年開始建設的全省小貸公司業務綜合系統及多年對來全省小貸公司及其對小貸公司控股股東的了解程度,從600多家小貸公司中優選了約90家管理良好、股東實力雄厚的小貸公司,為平臺提供信貸項目及擔保責任,從而實現了對合作小貸公司高效的風險控制,進而將其風控成本降到了同業中最低水平并將代償責任成功地傳遞給優選的小貸公司。開鑫貸模式其創新性及自身不介入擔保責任的做法,事實上要比陸金所的玩法更具市場價值,雖然開鑫貸有國開金融官方背景,但其風險控制手段并未使用國開行本身的信貸及風控資源,也未用國開系擔保公司,其獨特的小貸公司生態圈一如阿里系一樣,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它人是無法效仿的。當然前文所述一些P2P的先天不足,開鑫貸也同樣存在,開鑫貸風控體系的獨特性也制約了業務規模的放大及其跨界發展進程,但我們欣喜地看到,開鑫貸正從地域擴張的思路向產品擴張方向努力。
手段八:傳統的類銀行盡職調查,或使用各種專業風控手段(包括間接利用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自建團隊等)從線下解決風控問題。
從風控角度講,現在眾多P2P平臺也在仿效傳統銀行對中小企業、自然人借款各種風險甄別手段,包括大量線下的調查工作。部分平臺的風控技術及內部控制水平還優于一些區域小銀行,相比而言還比較可靠。但是一個問題也就出現了,那就是風控成本應如何控制?誰來承擔?信貸作為一個簡單的盈利模式,貸款利率-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風控成本(含不良撥備及損失)=信貸利潤,這一公式非常直觀。
P2P平臺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由于規模及初創的原因,如果要達到或接近一般銀行的風控水平,其平均每百萬元的信貸投放管理成本(含風險識別成本、IT技術支撐及人力資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當下大部份銀行的。按照一般市場法則,高利率對應高風險(那些認為小微、小額、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風險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視了這種模式帶來的極高的管理成本和風險成本),那么我們大概可以將貸款利率與風控成本的差值定為一個相對恒定值,剩下來只要對比P2P與傳統金融機構在資金成本、運營成本上的優劣就行。
理論上P2P的優勢在于脫媒及互聯網效率與成本的優勢,但運用線下及傳統的風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優勢變為了劣勢。我不反對線下調查,甚至極其強調線下調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況下如何盈利與發展?(如果說P2P平臺只需要圈定用戶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風投的錢也算盈利的話,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P2P如果要發展,必須從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風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從產品設計、差異化經營創新上入手,真正找到與傳統銀行的競爭優勢,P2P這一商業模式不是萬能的,誰都能效仿,要想從傳統銀行信貸市場上分一杯羹,談何容易?至于顛覆,還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競爭力再說。
除去銀行國資系P2P及極個別優質平臺,絕大多數P2P平臺的風險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嚴謹的信貸產品設計之上,根本經不住推敲;要么還是走的銀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確定的第三方承擔風險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擔保機構及風控成本的疊加,與金融機構這個所謂的應該被革命的對象成本無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P2P平臺所謂的脫媒不但沒有脫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參與方,導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風險加大,無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場價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資金又如何能夠找到足夠多的安全邊際內的信貸產品去消化?無論從風險準備金制度、人才儲備、風控制度設計,還是在盡職調查、貸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個方面,P2P機構都沒有表現出互聯網應該有的特性來。
當下的互聯網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資金和發放貸款的工具,本質還是資金來源營銷手段層面的創新,風控的創新根本無從談起。如果P2P互聯網金融不能在風控層面、優質客戶營銷方面進行革新,其風控手段及優質借款人的來源必須嚴重依賴線下,那么P2P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線下金融的線上化,與傳統銀行類金融機構多少年的線下積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聯網金融的反對者,我只是希望P2P平臺的的擁躉、創辦者、投資人更冷靜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創新,特別是產品設計及風險控制手段的創新,讓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遠,而不是整天召開互聯網金融大會用普惠、道德、說叫的語言呼悠政府及投資人。
現在大部分P2P平臺的招數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沒有什么實質的突破,更談不上顛覆傳統的銀行,這些平臺只是用擦邊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嚴格監管、打破金融業務的壟斷而已,而這些,與優秀的、創新性的商業模式無關,遲早要被關進制度的籠子,也應該關進制度的籠子。
筆者一一分析P2P們的風控手段,并用極其大眾的語言給大家提示風險(平臺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種風險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資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資均是有風險的,長期來說不存在低風險高收益的伊甸園,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識的可憐投資人,被那些不靠譜的P2P平臺搞得傾家蕩產。
我其實更是互聯網金融的支持者。作為一個從體制內到體制外的金融從業人員,我深刻地感覺到金融官方壟斷的劣根性及中國現有金融體系對中國中小企業的信貸盤剝。互聯網金融以一種獨特的生態去沖擊傳統金融的壟斷地位,在夾縫中求生存,以一種堂吉訶德似的姿態去嘲諷傳統中國金融的國有官本位思想,其勢可嘆,其心可嘉。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介紹:曾在央行、銀監會從事金融監管工作16年,后加入私募并創建融資擔保公司,現為江蘇金東小貸公司創始合伙人、董事總經理。)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