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沈萌
11月17日-11月21日,短短五天時間,中國金融市場高潮迭起、亮點頻出,有戲言稱之為各部門在不甘示弱地搶頭條,可話說回來,如果經濟稍微給力些,誰還會有動力革自己的命、削自己的權呢?一切,都是經濟惹的禍。
2014年11月17日,萬眾矚目的滬港通正式啟動,由此亞洲兩大金融中心上海、香港的資本市場正式聯通。但除了開通當日的熱鬧外,啟動首周的隨后幾個交易日,不單港股通的額度使用接近冰點,連首日滿額的滬股通也連續下滑至2成左右。面對與各方預期的巨大落差,甚至有外資某大行戲稱滬港通變成“幽靈快車”。滬港通到底怎么了?到底還行不行?
回顧滬港通的由來,可以發現,它的誕生,一方面是政府希望在對外資本輸出的同時進一步帶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利用更為成熟的國際資本,為國內經濟注入一股清泉、攪動宛若死水的A股市場。但從首周表現來看,似乎滬港通不太給力,未能達到事前的預期。究其原因,滬港通遇冷的結癥,還是“時間”。
首先,滬港通啟動之日,臨近年尾,大部分機構投資者都即將開始進入算收成算獎金準備休假的時段,因此,即便滬港通是件大事,但畢竟已比原計劃延遲差不多將近一個月,所以,大家的興趣點已被消化掉一部分,理性重新占據了投資經理的思維制高點。
其次,滬港通啟動之時,恰逢全球經濟在低谷徘徊,無論發達國家、抑或新興市場國家,自次貸后始終沒有走出危機的陰霾,所以說,無論港股還是滬股,未來的走勢會如何,誰心里也沒有準譜,因此也就誰都不敢輕易持倉過年。
再次,A股投資者以散戶為主,因此這部分投資者涉足港股通,恐怕還需要一個謹慎“消化”的過程,特別是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資本市場,在一個有買空賣空、沒有漲停跌停、有仙股有藍籌的資本市場與全球資本大鱷同臺競技,這對于剛剛熟悉規則簡單但不完善的A股市場的散戶還是一個較難的事。
對于香港的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的風險波動、上市公司的發展分析具有比國內更加豐富的專業經驗和能力,因此他們也需要逐漸對A股進行足夠的接觸。特別是當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疲軟、能源價格萎靡不振,據說中國2015年的GDP也會下調到7%左右的水平,那么現在如果鼓吹A股明年可以大漲到3、4000點以上,難道是糊弄鬼么?
當滬港通短期之內無法實現引外水入國內,而經濟學博士畢業的總理也不想重復前任用印鈔給經濟打嗎啡,所以一邊央行[微博]發明了各種與QE異曲同工的SLO等工具,另一邊從銀監會、證監會[微博]到央行、國務院連續推出各種組合配套的ABS、注冊制、降息的政策、規劃來釋放存量流動性或引導社會資本。
此次央行降息,雖然看起來存貸款基準利率都有所下降,但由于同步放寬存款利率的上浮比例,計算下來實際上存款利率并未發生變化而貸款利率下降40個基點,這次降息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銀行的貸款沖動,同時經過銀行審核的、損失風險相對可控的貸款現在經銀監會公告可以只備案而不實質審核地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而經證監會公告也放寬了券商及基金子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這一行兩會的聯動,甚至包括保監會未來進一步放松險資投資一定評級以上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限制,可以說將極大地提高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存量流動性周轉率,為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健康穩定長期發展提供充足的彈藥。
而國務院要求盡快改革A股發行體制,推動IPO注冊制、取消盈利要求門檻,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擁有巨大潛力、高速成長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度。
針對全球經濟普遍下滑,總理曾三番五次地強調,中國可以也應該接受低速增長,但前提有兩個: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率,當商品價格疲軟時,低通脹率并不是一個難以企及的指標,不過當經濟放緩、需求低迷、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都不足時,如何保證足夠的就業就成為橫亙在發展面前的一座大山,因此包括增加貸款供給、通過證券化擴大釋放銀行存量資本并調動社會沉積資本以及降低企業直接融資成本,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為金字塔底部的廣大中小微企業開拓活路、增加就業,因為就業增加了,才可能有消費和投資。
2014年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就結束,因此上述包括滬港通在內的種種政策,可能需要到2015甚至2016年才會有明顯的效果浮出水面,可以說本屆政府的主要工作是調結構、調整中國經濟的結構,徹底地轉型升級,而上一周不斷出臺的政策利好也是為下一步簡政放權夯實基礎,為下一任期的經濟再發展固本培元。
那么還有一個問題,央行降息的限度在哪里?是否會像美歐日一樣,為自家經濟而犧牲其他經濟體?根據以往如上世紀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的舉措,可以認為,央行不會一味降息:
第一,降息意味著貨幣貶值,驅除熱錢并刺激出口,但如今人民幣的國際化形勢,抑制了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可能性;
第二,流入國內的外匯雖然包含了一部分熱錢,但大部分還是屬于正常外國直接投資,同時,中國剛剛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著重于“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新型區域金融機構和金磚開發銀行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機構,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已經覓得投資美債之外的新出路;
第三,中國一直以來都力圖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別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負責任的大國,所以不會在全球經濟舉步維艱之際,將損人利己的壞名聲授人以柄。
11月17日-11月21日,短短五天時間,中國金融市場高潮迭起、亮點頻出,有戲言稱之為各部門在不甘示弱地搶頭條,可話說回來,如果經濟稍微給力些,誰還會有動力革自己的命、削自己的權呢?一切,都是經濟惹的禍。
(本文作者介紹:香頌資本執行董事。從事并購交易撮合多年,具有豐富區內及跨境并購經驗。)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