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原標題:疫情沖擊全球糧食貿易,中國人需要囤點糧嗎?
文 |《財經》記者 焦建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蔓延,多個糧食出口國宣布暫時禁止糧食出口,會否出現“糧食危機”,對于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會帶來哪些影響等相關話題引發了中國相關各界的高度關注。
“我們認為,個別國家限制出口,對國內面粉、大米等口糧供應基本沒有影響,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國內糧食供應。”4月2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稱,綜合分析研判中國國內糧食生產、流通、消費情況,“過度恐慌、搶購糧油,大可不必。”
亦有相關研究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近期有分析稱如全球多個糧食大國因疫情禁止糧食出口,以中國有將近20%的糧食需要從國外進口來看,肯定會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尤其是大豆等。“類似觀點成立的前提假設太多,而且中國近年來進口逆差較大的也主要不是谷物等真正的糧食,而是水果、牛奶等農副食品。”
“食物安全包含了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口糧安全等,主要涉三個平衡:數量與質量、區域與資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這幾年進口農品增量主要集中在種類調劑型、消費升級類。不可混為一談。”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的董事長、聚焦安全與發展交叉領域研究的聯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首聘專家黃德鈞也對《財經》記者分析稱,“中國口糧(稻谷及小麥)十余年來都是買方市場。不算社會儲存,只國儲及地儲庫就超過2億噸(全球谷物儲備的50%)。2019年中國產出6.5億噸糧食(其中口糧3.5億噸)、6億噸蔬菜、2.5億噸水果、2億頓肉蛋奶魚……每人每天1斤米面、1斤動物蛋白制品、2斤果蔬是有保證的。”
口糧短期自給有保障
按照“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中國近年來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
相關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谷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2019年中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加594萬噸,增長0.9%。具體而言:2019年中國稻谷產量2.096億噸,同比減少252萬噸,食用消費1.58億噸,同比減少50萬噸,盡管稻谷飼用和工業用糧有所增加,預計年度結余1430萬噸,已連續多年結余;2019年中國小麥產量1.34億噸,連續5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因消費結構升級,面粉消費下降,國內食用消費總體平穩,但飼用和工業消費有所下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麥消費1.235億噸,同比減少532萬噸,年度結余1400萬噸,同比增加870萬噸,已連續7年產大于需。
綜合來看,中國的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實現自給,谷物自給率超過95%。中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占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至2%,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
以大米為例:近日越南宣布暫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占世界貿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2019年中國進口越南大米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1月至2月從越南進口大米3萬噸。2016年中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占中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于品種余缺調劑,如泰國香米。
長期關注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在聚力抗擊疫情的同時,也具備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的堅實基礎。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
在解釋原因時,前述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也指出:從供給情況看,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特別是稻谷、小麥兩個口糧品種連續多年產大于需,有少量進口主要是為了品種調劑。以2019年為例,大米和小麥全年進口量僅占當年產量的1.8%和2.3%;從庫存情況看,中國在部分主產區實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由于產大于需,近幾年政策連續啟動,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庫存,稻谷、小麥都能滿足1年以上的消費需求;從市場體系情況看,目前中國糧油市場較為活躍,市場主體多元。物流配送、供應投放網絡健全,糧油產品供給是有可靠保障的。
據其透露: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協同運作、政府儲備和企業庫存互為補充的糧食庫存體系,糧食總庫存處于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稻谷庫存均能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保持三個月左右的庫存消費比就算是安全庫存水平),成為應對突發事件、市場保供穩價的安全防線。主要出口國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有利于消化中國的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在前些年時曾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時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最近幾年,中國一直在大力推進糧食去庫存,但總體庫存仍然很高。
為了加強調控,中國近年來還在實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情況“兩項考核”。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連續兩年納入中央一號文件,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一類項目。
具體而言,中國的糧食保障及供應大致可分為如下體系:其一,糧食儲備體系。近20年來,中國建立起了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和協調機制。在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的同時,從2014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品種結構中,小麥和稻谷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其次,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中國還建立起了相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大中城市建立了米面油等成品儲備,據稱可滿足當地10天至15天供應。
“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和應急體系建設,中國不僅經受住了汶川地震、冰雪災害等多發重發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成功應對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而且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挑戰的關鍵時期,也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別是重點疫區的糧食有效供給,為穩定市場、安定人心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程國強稱。
據《財經》記者獲悉:從疫情出現至今,在北方部分的一些重點城市,糧油輪出和增加庫存的輪換節奏開始加快。不僅如此,隨著多元市場主體的形成,糧食的商業庫存也可以保障部分應急需求。
持續應對緊平衡
“要特別注重推動加強國際糧食安全與貿易政策協調。”程國強也提醒稱,“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時缺乏有效的國際糧食安全宏觀協調機制,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威脅到我國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
一旦全球新冠疫情引發糧食危機,全球糧價上漲以及供需形勢變化仍可能會對中國糧食市場乃至宏觀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保持緊平衡態勢。在部分糧食作物進口增加的情況下需要盡可能通過多元化等手段進行規避。
前者的傳導鏈條是通過大豆、谷物等進口鏈條傳導到國內市場,推動國內食品價格上漲。影響包括植物油價格上漲導致食品價格高企;此外,和玉米飼料能通過小麥等替代不同,豆粕作為蛋白飼料仍有較高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價格上漲會對下游養殖業進一步帶來成本提升。
對于后者而言,4月2日,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轉引國際文傳電訊相關消息稱: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歐亞經濟委員會執委會決定對歐亞經濟聯盟國家部分糧食產品出口實施禁令,包括大米、蕎麥、小米、谷類食品、粗磨面粉及麥片、壓碎及未壓碎的大豆、葵花籽等。禁令自公布之日起10日內生效,有效期至6月30日。“越南帶了個壞頭,歐亞五國掀起高潮,估計烏克蘭、東南亞地區很快會跟進。之前幾次糧食市場波動也是這些國家率先禁止出口。未來中國推進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時,對部分敏感地區應有所警惕。”有相關研究人士稱。
程國強對此建議稱:要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構框架和機制下,強化消除饑餓、保障糧食安全的全球共同責任與使命,推動各國啟動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貿易協調、合作與行動,確保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有效運轉和持續推進,不斷完善和強化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共同維護全球農業貿易和市場秩序。
從糧食生產角度來看:2020年中國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1億畝,目前苗情長勢良好,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占比分別為23%、77%,北方冬小麥苗情明顯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有較好基礎。此外亦有專家指出:如果國際糧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國內糧價上升預期,有利于促進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課題組近期的一份相關報告則指出:農資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尤其是農業的季節性決定了重要生產時節必須要有足夠的農資產品與農事活動相匹配,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裝備要及時在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供需對接。在遭遇疫情等危機時,農資儲備有利于保障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降低不利影響;飼料儲備。此次疫情導致養殖戶損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難以及時獲得充足飼料,對此同樣要做好儲備工作。
“這幾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很多農民種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不少農村居民家庭也像城市居民家庭一樣不存糧。如果糧食出問題,城鄉一起出問題。防疫情,吃飯是大問題。目前進行新基建,能否考慮多拿一些錢投入支持糧食生產,讓種糧有積極性。國家要鄉村振興,要農業富強、農民有尊嚴,首先要讓種糧食的農民收入有保障有尊嚴,否則手中無糧,心中就慌。如大米和小麥這些關鍵口糧大漲價,問題要嚴重更多。”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紅東教授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責任編輯:趙慧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