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計價進出口虛高,低貿易順差帶來“持續降準”可能
來源:海清FICC頻道 鄧海清 陳曦 劉偉
鄧海清,“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陳曦,“海清FICC”大資管頻道研究員
中國4月進口同比(按人民幣計)11.6 %,預期 10.4%,前值 5.9%。中國4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幣計) 3.7%,預期 4.0%,前值 -9.8%。
1、4月進出口數據實際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好,因為美元計價的進出口同比虛高,而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環比大幅改善僅僅是因為3月特殊的低而已。更為客觀的指標是看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累計同比,可以明顯發現2018年1-4月進出口累計同比均顯著低于2017年,且呈現趨勢性下滑,表明外貿情況并不樂觀。
需要注意的是,進、出口與PMI新出口訂單連續4個月發生背離,1-2月新出口訂單低、進出口同比高,3月新出口訂單高、進出口同比低,4月新出口訂單低、進出口同比高,PMI新出口訂單的參考意義在2018年明顯下降。
2、美元計價的進、出口同比虛高,主要因為美元貶值因素(相對于17年4月),并不代表中國對外貿易情況好。4月進口、出口同比(按美元計)分別為21.5%、12.9%,遠高于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同比,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美元貶值(2018年4月相對于2017年4月,美元兌人民幣貶值約9%),導致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增速高于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增速9%左右。
我們認為,美元計價的進、出口同比虛高并不能反映中國貿易情況的大幅走好,對于國內經濟而言,人民幣計價進出口同比,特別是人民幣計價的累計同比更有參考意義,因為GDP、工業增加值等均為人民幣計價。
3、關于2018年經濟走勢,我們認為,利多利空因素并存。2018年經濟的利空因素包括五點:
(1)基建投資將持續下行。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受到限制、財政收入出現下滑、地方政府的考核機制調整、不再唯GDP論下,2018年基建投資下行趨勢;
(2)居民消費將持續下滑。2017年消費貸明顯走高,居民消費存在“寅吃卯糧”的情況,2018年居民消費不可持續;
(3)社融收縮,實體去杠桿利空經濟。2018年社會融資數據下行趨勢明顯,“金融弱”傳導至“經濟弱”;
(4)制造業投資低迷或持續。市場普遍認為會有所謂“朱格拉周期”、“產能周期”,但是我們一直持否定態度,因為目前的高利潤來源于壟斷導致的價格提升,而不是市場化需求提高的利潤,這種利潤難以轉化為投資。
(5)海外因素存在較大不確定性。2018年1-2月海外經濟依然較好,但目前對于海外經濟擔憂逐漸升溫,且貿易戰陰云不散。
2018年經濟的利多因素包括兩點:
(1)農業投資或與振興農村、扶貧有關,可能具有可持續性。1-2月第一產業投資大增,如果是振興農村戰略、扶貧攻堅導致,則第一產業投資具有可持續性;
(2)低庫存下房地產投資或有一定的持續性。房地產投資增速超預期,反映為房地產存在補庫存情況,對經濟作用拉動明顯。
4、4月進口同比11.6%,略超于市場預期,主要是政策層“擴大內需”政策影響。一方面,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明確提出“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習近平提出擴大進口組合拳“主動擴大進口,今年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一定程度上“擴大內需”政策導致了進口數據的超預期。
從具體項目上看,鐵礦砂、原油和銅等商品進口量增加,大豆進口量減少,大宗商品進口均價漲跌互現。1-4月累計,我國進口鐵礦砂3.53億噸,增加0.2%,進口均價為每噸463.1元,下跌17.1%;原油1.51億噸,增加8.9%,進口均價為每噸3058.5元,上漲13.4%;煤9768萬噸,增加9.3%,進口均價為每噸547.3元,下跌11.3%;大豆2649萬噸,減少3.8%,進口均價為每噸2723.8元,下跌8%。
5、4月出口同比3.7%,略低于市場預期,反映出在歐洲經濟疲軟逐漸顯現,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強,對我國出口產生一定不利影響。目前來看,歐洲經濟已經出現相對疲弱的走勢,這無疑給2018年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在全球經濟進一步復蘇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再疊加2017年的出口高基數,2018年出口同比增速或面臨明顯下滑。
從具體項目上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前4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84萬億元,增長8.7%;服裝、紡織品、家具、鞋類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8807.2億元,下降2.4%。
6、我們認為201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應當根據適當的頻率連續降準。
4月貿易順差僅為288億美元,為2014年以來歷年4月的最低讀數,未來貿易順差減少將成為趨勢。
我們認為,在貿易順差面臨持續下降、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央行進行持續性的降準是必要的對沖措施。盡管2018年美聯儲仍然處于“加息周期”,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幣政策具有高度的獨立性,應當從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出發,制定本國的貨幣政策。
一方面,考慮到2018年社融增速下降、“緊信用”的趨勢難以改變,需要“寬貨幣”進行對沖;特別是在擴大內需、擴大進口、外需不足導致貿易順差將持續降低,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持續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央行進行持續降準是必要的對沖措施,這是貨幣政策“寬貨幣”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在“嚴監管”、MPA約束、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下,持續降準和“寬貨幣”的作用將僅限于降低融資成本,金融亂象、加杠桿、房地產泡沫不可能卷土重來,這是貨幣政策“寬貨幣”的重要前提和可行性。
責任編輯:孫劍嵩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