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來了?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新浪財經訊 3月21日下午消息,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接受新浪財經獨家專訪談到亞投行時表示,最終會有那么一天,美國可能會意識到,最符合美國利益的還是主動參與這樣多國共同努力的事情,而不是孤立在外。
在談到新常態問題時,羅奇表示,中國根本還沒有進入新常態。因此現在談論新常態有些過早,中國還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過去三十年依靠出口、投資和制造的增長模式正在轉變。新常態應該有一個新的增長模式,一個依靠服務和國內創新的增長模式。但中國顯然還沒有到達這樣的狀態,中國或許還要十年甚至十五年才能到達。
對于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羅奇認為就是政府在改革上半途而廢,“尤其是對那些中國經濟轉型極為關鍵和重要的改革措施。” 不過羅奇對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對于備受關注的地方債問題,他也并沒有那么擔憂。相比之下,他認為美國的經濟復蘇是“令人十分失望的”。(新浪財經 翁曉瑩 元平 發自北京)
嘉賓介紹:史蒂芬-羅奇,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曾為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被稱為“華爾街經濟學家”。他的大量時間花在對中國相關問題的研究上,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是極少數既能夠讓華盛頓的議員傾聽其看法,又能夠同中國的政府高官們把酒言歡的人
以下是訪談實錄:
美國會意識到不應被亞投行孤立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現在亞投行是一個熱點話題,隨著英國宣布加入之后,歐洲國家紛紛宣布加入,請問這對美國來說,是不是一個災難?
史蒂芬-羅奇:我覺得不是,談不上什么災難。世界很大,因此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許多的機構來提供多邊金融開發服務,無論是世界銀行、亞投行還是亞洲開發銀行,現在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許多這樣的機構。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那您認為未來美國會不會加入呢?
史蒂芬-羅奇:我想,最終會有那么一天,美國可能會意識到,最符合美國利益的還是主動參與這樣多國共同努力的事情,而不是孤立在外。在我看來,美國在歐盟的盟友表現出了參與(亞投行)的意愿,這會給華盛頓傳遞相當明確的信號。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有些人認為這可能會改變世界力量的平衡,您對此怎么看?
史蒂芬-羅奇:我不這樣認為。亞投行無疑是重要的,但其規模很小,還無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這樣的大型國際組織相比。亞投行有明確的定位,就是要支持基礎設施,支持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單單這點不足以改變世界力量的平衡,世界上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因素可能作用更大。
“一帶一路”并非馬歇爾計劃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中國提出了一路一帶計劃,有些人將此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您如何評論?
史蒂芬-羅奇:夸大之詞。馬歇爾計劃是美國主動采取的對歐洲的一系列金融和人員支持計劃,當時的歐洲到處是戰爭遺留的廢墟。但今天的亞洲顯然沒有經過世界大戰的嚴重破壞。盡管兩個計劃之間可能會有零星的相似之處,但這些都遠遠不足以讓人信服,說中國的計劃可以跟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那么您認為應該是中國的權宜之計還是長期計劃?
史蒂芬-羅奇:這其中當然有些長期的投資規劃,這對于改善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是重要的,我們看到,亞洲還存在著地區割裂的問題,但要想真正看到這些計劃的實效,可能還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一路一帶計劃會碰到哪些風險,因為畢竟要牽涉那么多的國家?
史蒂芬-羅奇:當然會有風險,無論是項目執行、爭取合作、制定標準還有提升透明度方面,這里面有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但歸根到底,機遇還是遠遠大于風險。
中國根本還沒有進入新常態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今年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那么您是如何理解新常態的?
史蒂芬-羅奇:中國根本還沒有進入新常態。因此現在談論新常態有些過早,中國還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過去三十年依靠出口、投資和制造的增長模式正在轉變。新常態應該有一個新的增長模式,一個依靠服務和國內創新的增長模式。但中國顯然還沒有到達這樣的狀態,中國或許還要十年甚至十五年才能到達,中國現在正處于朝著新常態邁進的轉型期,這絕不是說,好像一夜之間或在極短的時間內,中國已經邁進了新常態,因此大家都要歡天喜地去慶祝了。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那么中國的這個轉型過程是不是會給發達國家帶來很大的機會?
史蒂芬-羅奇:中國的轉型不僅對本國的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中國的轉型也會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提供重要的機遇,當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相當疲弱,但如果中國能轉向消費推動的增長模式,那么這將會創造人類現代史上最為龐大的中產階級和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將為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發達經濟體提供巨大的機遇,來為中國提供產品和服務以支持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這可能對耶倫是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美國就業狀況的改善,對不對?
史蒂芬-羅奇:不見得。美聯儲的政策主要看重美國短期經濟增長前景和就業狀況,而不是由中國發展可能導致的長期戰略調整。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您對中國經濟總是相當樂觀,但現在增速下來了,您對中國經濟前景如何判斷?
史蒂芬-羅奇:對于中國經濟,我依然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我認為,經濟增速下降主要是因為服務和消費所占的比重在上升,因為服務和消費的增長總是要緩慢一些,這不僅是在中國如此,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但好消息是,服務型經濟會比制造型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中國完全可以讓經濟增長7%而不用擔心這會導致社會穩定的問題。壞消息是,中國現在有債務、房地產和影子銀行等問題需要解決,我希望政府會繼續發力去解決這些嚴重問題。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所以您是在擔心中國的政府債務情況?
史蒂芬-羅奇:相比大部分人,我其實并沒有那么擔憂。但顯然,債務問題是中國經濟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過去幾年時間,包括現在,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應對。我希望這些措施能取得成功。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您認為中國經濟還需要出臺刺激計劃嗎?
史蒂芬-羅奇:我覺得需要在出臺有針對性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與對服務和消費的戰略轉型之間保持平衡。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四個月已經降息兩次,如果內需增長繼續下滑,那么央行可能會再次降息。正如李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的,中國會有針對性的實施財政支持增長的措施,顯然政府不希望看到增速過快下降而遠離7%的標準線,因此中國政府會有些針對性的措施來確保不出現這樣的狀況。
中國經濟最大威脅是改革半途而廢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在您看來,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是什么?
史蒂芬-羅奇:我覺得最大的威脅就是,政府在改革上半途而廢,尤其是對那些中國經濟轉型極為關鍵和重要的改革措施。當然,從當前情況看,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會發生這種威脅。但改革會觸及到中國國內某些團體的利益,因此可能會產生某些壓力來阻撓或拖延改革。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么這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威脅,而不是經濟增速上的短期波動。
沒必要對中國絕對GDP規模過分高興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測算,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但也有人說中國經濟現在很困難,人均GDP也很低,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史蒂芬-羅奇:衡量經濟規模有許多方法。中國人口眾多,是美國人口的四倍,因此如果中國遲遲不能在GDP總量上趕上美國,這才不對。從人均GDP的角度看,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依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中國可能還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來彌合這種差距。因此現在沒有必要對中國的絕對GDP規模感到過分高興,因為道理很簡單,中國的人口規模太大了。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您以前說過,中國應該讓人民幣保持強勢,您覺得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是嗎?
史蒂芬-羅奇:從2005年開始,中國就在讓人民幣慢慢升值,當然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的2008和2009年,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在一段時間內暫停了升值,保持了穩定。總體來說,人民幣已經升值不少,我認為人民幣在未來幾年還會繼續升值。如果中國改變了讓人民幣升值的政策,我覺得這會影響到改革,甚至會刺激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這可能會產生更加破壞性的后果,例如加劇所謂的世界貨幣戰爭,進而影響到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從而出現類似1997年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亞洲狀況。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中國政府在減少對人民幣的控制,現在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使用范圍在擴大,越來越受歡迎,這是否會改變未來的世界經濟圖景?
史蒂芬-羅奇: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需要放開資本項目管制,要讓人民幣的可兌換性增強,以及發展外匯市場,這些都是中國構建市場經濟所必須要做的,也是體現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的要求。
美國經濟復蘇令人十分失望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有人認為,中美將共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史蒂芬-羅奇:這有點過于簡化了。世界上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者都發揮重要作用。歐洲的推動作用沒有體現,因為歐洲經濟沒有增長,但如果歐洲經濟重回增長軌道,那么作用也會十分巨大。日本也是嘗試刺激經濟增長來發揮作用,當然其他地區也都在努力尋求經濟增長。如果說只要看中美兩國就可以,那么顯然這是過于簡單化了。世界很大,中美之外還有諸多板塊需要考慮。
新浪財經主持人翁曉瑩:美國經濟復蘇情況如何?
史蒂芬-羅奇:實際情況可能并不像你聽到的那樣樂觀。雖然現在就業情況出現了改善,但產出并沒有明顯改善。因此平均每個崗位的產出實際上出現了下降,這就表明,從生產率的角度看,美國經濟是在變弱。如果美國不能有效提高其生產率,那么這對美國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會非常不利。因此盡管過去幾個季度的就業情況還不錯,但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依然在制約著產出的增長,這樣的問題依然沒有改觀。因此,在我看來,美國的經濟復蘇是令人十分失望的。(翻譯:路博)
責任編輯:陳臣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