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為賦新詞強說愁”(鐘聲)——“美國吃虧論”可以休矣
人民日報
美國總有一些人對中美之間所謂“巨額貿易逆差”耿耿于懷,動輒將“美國每年都要輸給中國5000億美元”“美國損失了數百萬制造業崗位”等說辭掛在嘴邊,并因此聲稱美國是中美貿易的受害者。一年來,這種“吃虧論”一再成為美國出爾反爾、不顧中方誠意,頻繁對中方采取極限施壓的所謂依據之一。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貿易規則的制定者。如果說美國是“吃虧者”,豈不是說規則制定者制定的規則是損己利人的?倘若如此,豈不成了咄咄怪事。無論是在全球貿易還是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美國不僅不是受害者,反而占了很大便宜。這一點,美國相關行業、消費者和經濟學家心里清清楚楚。
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并非因中國而生,也不會因中國而終。一方面,過度消費、儲蓄不足、巨額財政赤字是美國貿易逆差形成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美國也利用美元作為國際貿易主要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的地位,借助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通過美元回流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大量廉價資本,用于高科技等領域投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金融教授卡門·萊因哈特認為,美國指責那些貿易盈余的國家沒有任何意義。他的看法代表了國際主流經濟學家的看法。
對華貿易逆差只是表象,并不能反映美國在華商業利益的真相。世界經濟早已進入全球價值鏈時代。從生產看,美國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控制了專利技術、核心零部件以及研發設計、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獲利巨大。蘋果手機的例子廣為人知。如果將全部順差都統計在終端產品出口國上,顯然無法客觀反映貿易中的價值分配。事實上,自2011年起,為顯示一國在價值鏈中的真實獲利情況,WTO和OECD就倡導從“全球制造”視角看待國際化生產,推出“貿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只可惜,美國一向對WTO等多邊機構抱著“合則用、不合則棄”態度,哪怕再科學的方法,從中看不到為我所用之處,也不可能予以支持。
目前,美資企業在華年銷售收入7000億美元,利潤超過500億美元。這是美國企業分享了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的體現。美國物價便宜盡人皆知。多年來,當多國央行都忙于抑制通脹水平時,美國通脹水平始終維持在2%的目標值以下。正是中美貿易讓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走進美國千家萬戶,增加了消費者的福祉。
正如美國《時代周刊》著名撰稿人羅伯特·賴特在《非零和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人類命運的昌盛必然要懂得從“零和”年代走向“非零和”年代。過去40年,中美貿易規模增長230多倍,如果不是共贏,而是一方受害的“零和”,怎么可能實現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從來都是進口大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更是向世界敞開大門,今天的中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從不追求貿易順差,真誠希望擴大美國有競爭力產品的進口。美有關機構分析,如果放寬民用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美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拒絕出口自己有優勢的產品,豈能怪罪于人?
對華貿易逆差造成美國制造業崗位流失,也是無知之談。多年來,美國學術界的主流解釋是:美國制造業崗位流失源于其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由于生產自動化和機器人投入增加,導致制造業生產率提高。對外貿易會造成劣勢產業淘汰和轉移,但更會帶來優勢產業擴張,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美國加州大學等學者的研究發現,與其說美國在對外貿易中損失了就業,不如說收獲了更多高薪酬的就業。
這些簡單的事實和邏輯早已證明,貿易逆差、制造業崗位流失根本支撐不起“吃虧論”論調。固守美國“吃虧論”,一時也許可以轉移國內矛盾,但時間久了,卻會讓美國民眾成了真正的受害者。今年4月,全美商業經濟協會對美商業環境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受訪的商品生產公司中,有3/4受到近期關稅的負面影響,增加了成本,并促使其中一半公司提高了銷售價格。美國消費者、農場主、企業等,成了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的受害者,而不是中國“不公平競爭行為”的受害者。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謂的“吃虧論”,遠非打打悲情牌、過過嘴癮那么簡單。美國“為賦新詞強說愁”背后是另有名堂的。只是散布這種錯誤論調的人打錯了算盤。中國經濟具有很大的韌性和潛力,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通過實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沖中美經貿摩擦影響, 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與事實不符、站不住腳且損人不利己的觀點還要一再重復,說的人不累,聽的人都累。
責任編輯:張玉潔 SF1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