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團隊最新論文:病死率低于報道水平,近半數就診患者無發熱癥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疫情持續擴散的趨勢,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高度關注。
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風險級別上調為“非常高”。
譚德塞介紹稱,除中國之外,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其他44國,有可能演變成全球大流行。他同時強調,全球仍有機會控制新冠肺炎疫情。
同日,比爾·蓋茨發文表示,面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領袖承擔著重要責任:既要加速創新研發拯救更多生命,也要聯合起來從長遠改善全球大流行病應對機制。為此,比爾·蓋茨呼吁“全球領導人應當立即行動,刻不容緩”。
而對于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國科學家們也在用扎實的研究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美國東部時間28日凌晨,中國專家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病2019的臨床特征》的論文。該論文整理分析了1099例實驗室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臨床信息。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這些臨床信息由鐘南山院士牽頭收集,涉及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來自31個省、區、市共552家醫院的1099例確診病例。
鐘南山團隊的研究表明,由于未納入輕癥和未就醫患者樣本,COVID-19的實際病死率可能要低于近期報道的水平;同時,近半數患者入院時并無發熱癥狀。此外,這項研究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研究還有哪些亮點呢?以下梳理了幾條主要結論:
病死率為1.4%
文中寫道,盡管與COVID-19相關的死亡總人數多,但其病死率似乎低于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
“我們所確定的病死率(1.4%)低于近期報道的病死率,原因很可能是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更為相似,后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3.2%。由于輕癥患者和未就醫患者并未納入本研究,因此真實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
僅1.9%的患者有野生動物接觸史
在本研究納入的患者中,3.5%為醫務人員;1.9%有野生動物接觸史;483例患者(43.9%)為武漢居民。在武漢地區外居住的患者中,72.3%有與武漢居民的接觸史,其中31.3%曾去過武漢;25.9%的非武漢居民既未去過武漢,也無與武漢居民的接觸史。
近一半患者入院初期無發熱癥狀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癥狀為發熱和咳嗽,但入院時僅有43.8%的患者有發熱癥狀。隨著病程發展,住院期間則有88.7%的患者出現發熱。惡心或嘔吐、腹瀉則不常見,僅分別有5%、3.8%的患者出現此類癥狀。
研究強調,雖然明確消化道癥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粘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有患者就診時無影像學異常
研究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癥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
在入院時進行的975次CT掃描中,86.2%有異常結果。胸部CT的最常見表現為磨玻璃影(56.4%)和雙肺斑片狀影(51.8%)。而877例非重癥患者中的157例(17.9%)和173例重癥患者中的5例(2.9%)無影像學或CT異常。入院時,83.2%的患者有淋巴細胞減少。
重度患者發生復合終點事件的風險遠高于非重度患者
主要復合終點是送入重癥監護病房(ICU)、采用機械通氣或死亡。67例患者(6.1%)發生了主要復合終點事件,包括送入ICU的5.0%、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2.3%和死亡的1.4%。
173例重癥患者中有43例(24.9%)發生了主要復合終點事件。在全部患者中,復合終點的累積風險為3.6%;在重癥患者中,累積風險為20.6%。
潛伏期中位數4天 最長有24天
本研究發現,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潛伏期大于14天的共13例(12.7%),而潛伏期大于18天的僅有8例(7.3%)。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此外,長期居住在武漢或者與武漢地區人員接觸的患者,其潛伏期多為0天(接觸時間按照最后一天計算)。研究者在剔除這些不合理數據后重新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記者|高涵 編輯|鄭直 蘭素英 肖勇 杜波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