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唱衰之聲中,中國銀行(維權)業平穩渡過了2020年,并在抵御新冠疫情沖擊的同時,為新一年的資產質量管理預留出了相對充分的空間。
日前,銀保監會披露,2020年全年,銀行業處置了3.02萬億元不良資產。在這一創紀錄的處置規模完成后,銀行業不良率較去年年初“不升反降”。
業內普遍認為,在前期扶持實體經濟、加大不良核銷力度等措施并舉之后,今年銀行業總體不良預期將繼續向好。
但疫情仍是重大不確定性因素,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疫情零星復燃,各地防控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一,不同地區的區域性銀行情況也將出現分化。
另一備受關注的影響因素是預計在今年3月退出的中小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券商中國記者從多位銀行人士處了解到,不少銀行已經對小微企業客戶風險情況進行摸排,政策退出對資產質量影響或許有限,反而能使銀行獲得更多自由裁量空間。銀保監會2021年工作會議披露,去年全年累計為中小微企業和外貿企業實施延期還本付息6.6萬億元。
與此同時,在房貸嚴管壓力下,有城商行人士對小型房企這類客戶的資產質量產生擔憂。亦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銀行仍需重點關注信用卡業務和地方融資平臺的潛在違約風險。
不良資產處置創紀錄
“銀行通過清收、核銷、轉讓等多種形式,處置了這么多不良資產,力度前所未有,金額也是歷年最高。”1月22日,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銀保監會初步統計,2020年,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資產3.02萬億元,創下歷史紀錄;新提取撥備1.9萬億元,同比多提取1139億元。
“能實現這么大規模的不良資產處置,還是源于銀行主動加大核銷力度,來抵御疫情造成的資產質量劣化風險,也為新一年不良資產的生成留出空間。”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表示,在不良資產處置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市場上銀行不良資產的購買方不足以匹配供給量,銀行業主要還是通過自行核銷的方式進行處置。
“如此一來,不良核銷消耗了計提的撥備,銀行補足撥備又消耗了利潤,但這一操作不同銀行是不同步的,反映在凈利潤上也不同步。”他補充道。
中金公司張帥帥團隊也指出,不應低估銀行去年全年創紀錄處置不良和業績底部快速確認所產生的歷史意義。
據銀保監會披露,2020年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2萬億元,同比下降1.8%。這是中國銀行業近十年來首次錄得負增長。
“銀行將大量財務資源用于確認和處置存量問題資產,顯著縮短了信用成本支出周期,消除了投資者對中資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加上商業銀行業績底部的快速確認,有望推動銀行估值快速修復。”該團隊表示。
潛在不良風險可控
在完成創紀錄的不良資產處置之后,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較疫情前“不升反降”。
銀保監會披露,截至去年年末,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816億元;不良貸款率1.92%,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76%,較年初下降5.1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好,銀行資產質量就好,相應地風險也就少。”業內普遍認為,基于這一判斷,在前期扶持實體經濟、加大不良核銷力度等措施并舉之后,銀行業在今年雖然仍面臨一定不良壓力,但總體預期向好。
肖遠企也在前述發布會上表示,“未來銀行不良貸款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潛在的不良貸款還是有可能增加。”這是在監管部門出于審慎角度形成的預判。他指出,“銀行經營必須是審慎的,要把未來的困難想得多一點”,監管部門已做好壓力測試,并形成相應的預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末是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這一特殊貸款政策的退出時點,而這一政策的退出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也備受市場關注。
具體而言,去年6月,監管部門為應對疫情沖擊,要求銀行對2020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本金和利息“應延盡延”,最長延至2021年3月31日。銀保監會2021年工作會議披露,去年全年累計為中小微企業和外貿企業實施延期還本付息6.6萬億元。
券商中國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銀行已于去年對小微企業客戶償債能力及經營風險完成摸排,政策退出可能造成的影響有限。
“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銀行其實對摸排客戶的經營狀況還沒有這么主動,現在銀行反而更想、也更需要去了解自己客戶。”劉曉春表示,“國內生產鏈逐步恢復正常運轉,這些企業是因為疫情暫時困難,還是本身就存在經營問題也隨之浮現,銀行對這些情況已有把握。”
他進一步指出,“政策退出也不意味著突然‘斷貸’,銀行仍然會為資質較好的企業提供延期、‘續貸’等服務,而一些劣質企業也不應該白白占用信貸資源。”
“延期還款政策屬于銀行貸后環節,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控制要求進行政策落實,相對可控。”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記者表示,監管要求銀行落實于貸前的政策給銀行帶來更大壓力,例如,增加銀行普惠貸款指標、年利率在5%以下的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等。
這類貸款可能給銀行埋下一定的資產質量隱患,但由于規模相對較小,產生不良的影響或有限。根據央行數據,去年全年,銀行業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3.9萬億元,同比增加1.6萬億元。
不良壓力分化
“整體來看,國內銀行業的行業體量足以消化其不良貸款風險。”劉曉春表示,但不同銀行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需針對個體進行具體分析。
從不同銀行類型來看,一位國有行人士認為,今年銀行不良壓力存在分化,部分資產質量和風險管控能力較弱城農商行可能出現“掉隊”。
近期疫情在各地方零星“復燃”的現實情況也對城農商行影響較大。劉曉春指出,不同地方對疫情防控采取的政策嚴厲程度不同,部分地方政策可能過分干擾當地企業運作,從而對區域性銀行造成不良影響。
從不同貸款投向來看,劉曉春認為,今年銀行仍需重點關注信用卡業務的不良生成情況和地方融資平臺風險。
他指出,信用卡業務的風險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造成的客觀環境,個人客戶可能出現階段性失業或者收入減低,尤其是對歸還信用卡的大額分期影響很大,這類業務的不良生成可能存在一定滯后;另一方面是P2P網貸機構、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進行清理、整頓,這些渠道才產生的共債風險最后可能就是由信用卡接盤,這一問題銀行也應警惕。
永煤等地方國企信用債違約事件也應給銀行敲響警鐘,打破“剛兌信仰”將成為趨勢,劉曉春指出,“疫情期間,一些企事業單位通過地方融資平臺獲得的貸款也需要銀行關注。”
“地方融資平臺一直是一個風險隱患。”前述國有大行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但他仍認為,這類平臺通常有地方政府背書,暴雷風險不大,“銀行一般會選擇諸如借新還舊、打包轉讓等重組方式化解這類資產風險”。
在他看來,2021年銀行信用卡、消費金融等零售板塊資產將存在較大的不良壓力,“主要是由于零售業務快速發展,這類資產增加,隨之可能產生的不良資產也自然增多”。
此外,不同銀行由于資產結構不同,存在個別差異。例如,某城商行人士對投向小型房地產領域的資產質量更為擔憂。他指出,房地產行業強監管壓力下,非核心城市房地產行業下行,一些小型房地產企業的償債能力可能受到較大影響。據了解,該行以對公業務為主,房地產行業貸款占比較大。
責任編輯:陳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