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交易大猜想(附表)
紅刊財經 文/李健、趙康杰、林偉萍
在科創板打新中,公募幾乎是全體參與,普通投資者也幾乎是人人打新,私募的參與熱度也較高。在打中新股且科創板開市后,這些參與者會怎樣操作?
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的許多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表示,將會優先選擇“鎖定打新收益,因為無法預料科創板行情的演繹”。他們還有一個擔心的理由,就是科創板公司的估值都較貴。
不過,來自海外的高盛相對比較樂觀。高盛向記者提供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他們認為科創板公司的估值并不太貴,同時這些公司的高成長會逐步減輕投資者的擔心。
公募、券商的開市“安排”
在一切都是新的科創板面前,機構們的打新策略大多選擇“盡早賣出”;從首批上市企業本身來看,有公募明確指出大部分公司的基本面不錯。
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是打新大戶。公募基金除了發行科創板戰略配售基金外,很多還設計了以科創板打新為賣點的靈活配置混合基金。一位公募基金經理透露,因為打新命中率相較主板較高,公司目前發行的4只打新策略基金已經募滿金額,之后將限制大額申購,只能以小額——小于10萬元買入。另據《紅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有中信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等12家公司成立了逾30只科創板打新產品,如華泰資管已經發行了2只集合產品和1只專戶產品。
對于打中的新股,券商和公募幾乎都想著在開市后馬上賣出。一位滬上券商資管部負責人向《紅周刊》記者透露,“這些新股我們最多持有幾天,一些估值較高或質地較差的公司,第一天就會全部賣出。”
一家千億券商資管負責人也表示在第一個交易日就會全部賣出,“我們的策略是開盤后賺錢了就賣。打新是一個提前制定好的策略,這個策略意味著股票開盤后打新策略就結束了,不管賺了多少,都要落袋為安。在這一點上,我們執行得很嚴格。”
相比券商,公募的情況更為復雜。一位中型公募的基金經理向《紅周刊》記者表示,“我們原則上是第一天全部賣出,除非監管層要求第一天不準拋售。如果破發可能會考慮止損或在企業質地優良的情況下持有等待一段時間。”
積極賣出不等于看衰科創板。以上中型私募人士表示,“當然,我們認為破發的可能性不大,之前銀河證券交易員由于操作失誤棄購天準科技,其公司自營投資負責人最終被給予了黨內警告的處分,從高層意愿上也不允許開市第一天就出現破發的新股。另外,監管層將大量流通股鎖住了,不僅戰略配售基金中的股票有鎖定期,網下打新的股票中也有4成在公募基金手中。但市場中炒作的人永遠存在,一旦鎖住只會炒作得更高。”
鵬華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基金基金經理李韻怡更是堅定的“看多者”,她表示,“通過對于首批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系統研究,我們對于大部分公司的基本面具備信心。但是落實到投資上面,仍要參考發行價格、估值等因素來具體評判公司的投資價值。”
李韻怡介紹說,開市后,他們將根據具體標的和價格確定建倉與否,“除科創板股票外,科技創新的其他公司也在我們主題基金的選擇之中。”這個觀點與某大型公募基金的選擇類似。某大型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在科創板投資主要是選公司,“尤其是技術上和賽道上占據非常強地位的公司,寧愿少選公司也不想做波段。其次是關注公司的財務費用、財務指標等。”
從收益目標來說,李韻怡以跑贏業績基準為首要目標。
不過,券商給出的收益目標相對主板來說并沒有什么優勢。上述滬上資管負責人表示,第一批上市企業的樂觀預期收益是100%,中性預期是50%,悲觀預期是0。
在猶豫、擔心、興奮等因素的作用之下,有券商將最快的報價系統提供到科創板股票的交易中,“如果市場中的資金都想離場,這時候比拼的就是誰先把交割單遞送到交易所的報價系統中。不過,這種情況我們沒經歷過,其他券商也沒經歷過,都是第一次開門做生意,都會根據當天情況臨時調整。”
科創板的流動性用擔心嗎?
公募基金準備的資金頭寸在2200億左右(靜態數據),同時還有券商自營和券商資管等資金,甚至還有游資等待進場。最終流入科創板的資金規模,取決于科創板的實際表現。
市場普遍擔心科創板的流動性問題,比如A股塔尖上的380萬戶投資者是否能支撐科創板的活躍交易?隨著科創板不斷擴容,市場資金夠不夠?
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測算,目前,公募基金準備的資金頭寸在2200億(戰略配售1078億+存量調整1000億+前2批科創主題基金120億)左右。這個數字是高了還是低了?
李韻怡向《紅周刊》記者表示,“這個數據只是靜態假設數據,初期參與的具體數值可能高或者低,取決于上市價格和各家基金公司的風控要求及投資判斷,中長期這個數字偏低。基本投資原則是尋找中長期值得投資的標的,在合適的價格進行參與,共同分享科創板公司的長期成長帶來的收益。”
除了公募基金,還有券商自營和券商資管等資金,甚至還有游資等待進場。
券商自營應會參與到二級市場的交易中。科創板的一個創新舉措是在開市第一天即可進行融資融券交易,但一些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感嘆“市場中沒有券!”不過,一些頭部券商卻可以提供融券交易,而券源則來自于自營盤中配置的股票。這意味著頭部券商在戰略配售之外,可能會以自營盤買入科創板公司。
此外,還有部分券商正在籌備以投資為目的的資管產品,記者了解到一家北京大型券商正在準備一只長期跟蹤科創板企業的集合產品。另一家大型券商的資管產品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他們考慮在半年后成立一只指數型產品。“剛剛上市的公司存在粉飾財報的可能,我們需要等到半年報和年報發布后,才能確認哪些是業績增長強勁的公司,屆時會成立長期跟蹤的產品。”
各路資金都在關注科創板開市。上述滬上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此前有2000萬的游資定制了科創板打新產品。”相比之下,公募的很多產品目前只能進行小額申購,上述公募基金經理提到,“雖然是小額申購,但每天也有幾百萬至上千萬資金流入打新基金中。”
估算科創板參與資金的規模是困難的,但從關注度來看,科創板吸引來的“活水“將是空前的。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如果第一批上市企業的股價表現可觀,除高度關注的資金會流入更快,那些觀望的資金也會加速進場,“但如果股價表現低于預期,可能形成反效應。”
高盛唱多 富蘭克林鄧普頓觀望
高盛為外國投資者參與科創板投資提出了種種建議,且看多科創板上市公司。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則希望科創板公司,好公司和好價格同時出現的時候再參與。
今年以來,高盛針對科創板發布了兩份研報,分別解析了科創板從哪些角度進行改革以及科創板的投資機會,尤其在6月27日發布的報告中,高盛用了“中國的明星股票有哪些?”作為標題,其對科創板的看好可見一斑。
在高盛看來,科創板上市的第一批企業具有長期投資價值,他們計算了中小板第一批登陸的8家公司,以及創業板第一批登陸的28家公司從發行日起至今的股價漲幅,36家企業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5%,大幅超過滬深300指數的9%。
同時,高盛將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命名為“新中國”的代表,認為這些企業是創新領袖以及未來的增長引擎。對于這些新興公司,高盛認為其估值并不算特別貴:科創板上市企業過去三年的成長軌跡令人印象深刻,它們在過去的3年里(2016年至2018年)的收入和盈利分別增長了35%和57%,大幅超過滬深300的15%和13%,以及MSCI A股指數的16%和15%。更重要的是,高盛認為企業的高速增長會減輕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的擔心,特別是那些講了激動人心的成長故事的企業。
高盛作為全球頂尖的投行,為全球資金提供投資服務。在研報中,高盛詳細列舉了外資參與科創板的方式:“目前外國投資者參與的唯一方法是通過QFII,科創板公司還沒有通過滬港通進行交易的資格。對于不能參與QFII但希望參與投資的海外機構,可以投資中小創中的相關影子股獲得投資收益”。
此外,高盛在研報中還提示了A股“獨家”存在的“打新策略”,他們通過研報向客戶解釋道:在A股打新策略大概率可以盈利的原因在于監管層默認的23倍發行市盈率的規則。雖然高盛沒有提及科創板不規定發行市盈率是否會導致“打新策略”失靈,但從高盛的服務來看,海外大有躍躍欲試的資金存在。
或許正因如此,高盛在報告中還提到今年1月31日證監會發布咨詢函的情況,并判斷QFII最快或在今年年底出現變化。
但也有海外大行表示需要觀望一下,《紅周刊》記者聯系到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其中國市場股票投資組合管理團隊總監Jason Zhu表示,“我們看好科創板的建立。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一步。但要識別有潛力的企業還需要投資者具備強大的研究能力。特別是一些履歷尚淺、仍處于早期創業階段的企業,需要結合財務分析以及實地研究,建立對企業發展前景的完整認知。這些企業的股票可能波動性更高、流動性更低,或將影響投資組合的搭建。在我們找到高質量、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并且價值與價格錯位的企業之前,我們可能仍會保持觀望狀態。”
炒作基因的“饋贈” “短時交易者”將率先活躍
科創板開市初期可能缺乏炒作的估值基礎,但仍避免不了“引入”主板市場的“炒作基因”。
記者了解到,市場中很多私募會采取短線操作策略,星瀚投資董事長陳曉虎直言自己此次網上打新沒有中簽,但如果中簽將在“開盤前15分鐘”集合競價結束后全部賣出。“我不參與科創板炒作,因為具體哪只會被炒起來不好判斷,我們也不賭這個概率。”
同樣,“開盤就賣”的還有寶鼎投資董事長張亮,他向記者解釋道,他們會在開盤后1個小時內賣出,如果出現破發會持有觀望一段時間,但如果漲勢兇猛,半小時內就會全部賣出。“我們不想賺市場的差價收益,因為差價是不確定的,只有企業的成長是確定的,所以在參與打新之外,我們也準備走訪企業,如果未來有優質企業,我們一定會長期持有。”
東方港灣投資公司的一位基金經理向《紅周刊》記者提到,他們目前只參與了科創板打新,沒有炒作和投資的打算,因為目前整體估值偏貴。一位深圳私募董事長也表達了同樣的擔心,以科創板目前的高估值,賭博屬性更強一點,“按照目前的估值,我們認為會透支未來的成長預期。”
不過,上述私募董事長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雖然目前科創板企業估值較貴,但仍存炒作機會,“就像鎮江排骨中也沒有排骨,一樣有人點單。”
實際上,科創板可能會“引入”主板市場的“炒作基因”。一位北京私募投資經理向記者表示,對科創板之前有投資經理說“只有鐮刀,沒有韭菜”引起了熱議,“市場的走勢也是由主力資金帶動的,與幾萬股的散戶關系很小。按照國內市場的特征,我們認為破發應該不會出現,因為此前成立的科創板主題基金可能會進場布局,但‘鐮刀’得先揚起來吧。”
“長投者”等待合理估值出現和新規則試水結果
在價值派私募看來,科創板公司估值短期內可能不會太便宜,等到便宜時參與也不晚。
科創板第一批網下打新中,林園投資、少藪派投資、九章投資、迎水投資、希瓦資產等私募中簽率較高,如林園資產打中13只新股,少藪派打中新股12只。在這些網下“打新大戶”中,有些機構認為第一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中存在值得投資的公司。希瓦資產有3只產品獲得配售,希瓦資產CEO梁宏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第一批上市的企業中有3家企業質地不錯,中微公司算是一家。
另外,有上海百億私募董事長更為樂觀地認為,科創板中有一半具有投資價值。“例如中微公司的董事長尹志堯在國際上有話語權,時常會讓國外半導體企業難受一下。尹志堯執掌公司,我們就認為170倍估值不算高。”
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此前表示“只做打新,不參與投資”,但隨著所有25家公司的發行價陸續公布,林園更新了他的看法,“未來有便宜的公司,我們會持續保持關注。”
和林園類似,香港博文資金董事長王文也認為,科創板首批公司的發行價定得較高了,“我們會長期關注科創板中的公司,如果有價格合理的企業可能會考慮參與,但目前不會,而且這條回歸的路可能會走兩三年。”
“我們認為,企業質地與技術和業績無關,而是與商業模式有關。”王文說,“科創板企業的商業模式決定了這些企業是‘煙花式’發展路徑,前3年凈利潤上漲,第4年出現暴跌的情況在資本市場中也經常上演,只有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能掙多少錢。而技術隨時會被迭代,汽車也可以算科技,但這項技術能保證企業掙錢嗎?不過,我們不排除一些企業已經形成了技術壁壘,但甄別的難度很大,而且當前的估值給的很高,其中已經包含了技術優勢。”
同時有一項重要的交易制度值得關注。上交所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細則(試行)》中規定:每次報價不能高于或低于上一次成交價的2%。
在梁宏看來,該項舉措的目的是為了企業平抑過大的市場波動,但或許會帶來更明顯的漲跌。“如果每一次報價不能高于或低于上一次成交價的2%,那么上市首日會出現很多的小漲停和小跌停。在股價快速拉升的時候,會呈現一個2%連著一個2%的小折線。如果有人想以5%的幅度提價,他報出的訂單就屬于廢單。在股價快速拉升的過程中,算出下一個合適的報價之后下單,可能已經錯過了成交的時機,導致每次都買不到。原來提高5%可以買到的,現在通過多次2%的提價,最終買入價格可能還要高于5%。這就會造成投資者情緒的極端變化,一直買不到就拼命想買,像熔斷時候一樣,會帶來漲跌幅的加劇。”
采訪后記
多數受訪者短期持謹慎觀點
本次記者采訪公募7人、私募23人、券商資管2人、職業投資者4人、散戶投資者4人,合計40余人。40名受訪者中,參與打新的投資者為28人,占比70%。受訪的2家券商資管機構和7家公募基金全部參與打新,而在受訪的23家私募機構中,16家私募參與打新,占比69.56%。未參與科創板打新或者未開戶的投資者理由聚焦在:科創板新股市盈率過高、新事物看不懂、存在不確定性等。
在40位受訪對象中,有19位受訪者對于中簽個股的首日操作給出了預期,其中7位投資者明確表示“開盤即拋”,部分投資者甚至明確到“開盤前15分鐘”集合競價結束后即賣出;7位受訪者表示將根據市場博弈情緒決定持有時間。
對于未中簽的個股,40位受訪者中短期多數持謹慎或觀望參與態度,部分樂觀投資者已準備開始走訪相關看好的科創公司。對于科創板開市首日是否會破發,在40位受訪對象中,14位投資者給出了明確態度,其中8位投資者認為破發概率很小或不會出現破發,6位投資者認為有可能出現破發現象。
此外,40位受訪者中多數認為科創板短期或將對主板資金產生一定的分流影響,但比較有限。除非市場出現賺錢效應,科創板對主板抽血或將加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紅刊財經”】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