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博文章 作者 寧南山
最近的十年,是中國制造大發展的時期。
2007年的時候,全球制造業總產值為9.324萬億美元,中國為1.15萬億美元,只占世界的12.33%
而到2017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為3.596萬億美元,占全球比例已經提高到30%左右了。中國提高的這17個百分點來自哪里呢,
主要是來自于發達國家,具體的說以歐洲和日本為主,美國也有少部分。
比如說高速列車制造,2017年全球60%-70%份額都被中國中車拿走了,
而在十年前是什么樣子呢,2007年4月18日,時速2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D460次列車從上海站出發駛往蘇州。這是中國第一列正式開行的動車組。
什么意思?中國從2004-2005年從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引進的高鐵技術消化吸收制造的和諧號,2007年才第一次在地球上正式運行,那個時候我們份額是零。
十年的時間,誰的份額下降了呢?歐洲的德法,亞洲的日本,北美的加拿大。
無一不是發達國家,無一不是制造業強國。
其他如家用電器,消費電子產品,安防產品,通信設備等都是一樣。
我們現在視為傳統產業的鋼鐵產業,在2007年我國還進口了1687萬噸的鋼材,而到了2017年,盡管中國國內需求增加了一倍還多,鋼材進口量卻下降到了1330萬噸。可見進口替代在不斷進行,國產化比例在不斷提高,這十年間全球新增鋼鐵份額的大部分被中國企業獲取。
按照產量計算,現在的中國鋼材進口比例只有區區1%左右,也就是99%的鋼材都可以國產化。
中國的崛起直接傷害到了發達國家的利益。
發達國家面對這種局面,心里面自然是不舒服的,他們要做的是盡量遲滯和阻止中國制造的發展和崛起。
在發達國家工業水平和資本實力優于中國的年代,他們對中國市場是處于俯視的狀態,就跟我們現在看印度市場一樣。因此除了直接用先進產品占領中國市場,使用各種方法阻滯和扼殺中國制造的崛起,也是其市場戰略的重要一環,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必殺技,就是收購,利用當時的中國資本短缺的劣勢,以及利用獲取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渴望,通過收購消滅掉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達到狙擊中國制造崛起的目的。
中國巨頭制造業為什么會被賣掉?
三巨頭是產業界的常見現象,也就是行業內通常是有三家巨頭占據第一集團。
比如家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
工程機械三巨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
互聯網三巨頭BAT等等。
實際上,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公司徐工,和中國最大的空調企業格力都遭遇過出售的生死危機。
3.75億美元賣掉徐工機械
2018年4月13日,徐工機械發布業績快報,公司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91.31億元,同比增長72.4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26億元,同比增長391.95%,這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公司之一。
然而在13年前的2005年10月26日,新華社從徐州發了一條專電,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25日在此間宣布,徐工集團當日與美國凱雷投資集團簽署協議,出售其全資子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85%的股權。
該交易總價值約3.75億美元,交易完成后,徐工集團將保留徐工機械15%的股權。該交易已獲得徐州市政府的批準,待江蘇省政府有關部門批準后,將按照有關程序向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報批”
徐工機械董事長王民說,引入凱雷投資將使徐工集團獲得高新技術、發展資金和新的項目,加快徐工機械做強做大、走向國際化的步伐。
從當時徐工董事長的表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制造業的一些心態,認為企業出售可以“獲得高新技術”,獲得“發展資金”,獲得“新的項目”,“做強做大,走向國際化”。
可見新技術,新項目和資金,對當時徐工的吸引力。
收購徐工機械的凱雷投資集團,總部設于美國,是一家全球私人股權投資機構
按照當年的匯率,3.75億美元約等于22.42億元人民幣。
而徐工集團2003年營業收入超過154億元,徐工機械的收入大約占集團的60%-65%左右。
實際上,2003年春,徐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就已經正式啟動徐工整體改制工作,向海內外發布項目推介。簡單的說,就是要出售徐工機械的股權。
為什么徐工集團要賣掉徐工機械的大部分股權?
在那個年代,國有企業改制是普遍的現象,作為國企,徐工集團的效益并不好,大部分產品線處于虧損狀態,不僅面臨貸款和債務壓力,同時還存在妥善安置大量員工以及退休人員的任務,而企業發展,例如投入研發新型產品和技術也需要資金。
因此通過債轉股改制,引進新的資金和資本方,同時利用外資獲取新市場和項目,是國企尋求生存發展的一種方式。
當然,出售股權,徐工也希望保留管理團隊和品牌資產,以實現繼續發展。
2003年秋,國內外三十余家企業和基金蜂擁而至,其中有德隆集團,三一重工等十余家國內民營企業,及美國同行卡特彼勒、美國的財團凱雷,摩根大通等。
有意思的是,2004年6月,第一輪競標之后,中國民營企業全部出局,當然徐工給出的原因是報價總體比較低,而且國內企業總體實力不佳,不能帶給徐工好的發展。
6家入圍者全部是外國資本和企業,包括卡特彼勒、華平投資、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和花旗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
最終在2005年10月,徐工集團與美國凱雷資本簽署協議,只待國家批準。
事情看起來就是那么順利,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公司控制權即將易手。
改變這一切的是因為收購徐工失敗的三一重工,在并購中出局的三一,
其總裁向文波在2006年6月連續發博客披露了徐工集團收購內幕,并且提出
三一重工愿意以高出凱雷30%的價格收購徐工
另外,向文波還爆出凱雷競爭對手摩根大通的報價為31.98億元人民幣,高于凱雷3.75億美元的報價。
向文波不斷發出的博客文章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一個月后的2006年7月,中國商務部在北京組織了聽證會,將徐工集團,徐州市政府,以及對收購不滿的三一集團高層召集到北京進行質詢。
同時美國凱雷集團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攜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也到達北京活動,就收購一事進行溝通。
聽證會的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聽證會三個月后的2006年10月,徐工集團和凱雷重新簽訂了協議,從3.75億美元收購85%股權變成了18億人民幣收購50%的股權,單位價格明顯上升了。
但是商務部仍未批準,到了2007年3月,再次重新修訂協議,變成收購45%的協議,而單位價格在第一次修改的基礎上再次上升11%。
而到2008年7月,由于協議期已過,徐工集團和凱雷投資發布聯合聲明,終止合作。
實際上,徐工機械的母公司徐工集團,2017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
2017 年 9 月,“第四屆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發布的“ 2017 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 50 強排行榜”,中國企業徐工集團位列第 7 位,連續數年成為唯一進入前 10 位的中國企業。
9個億賣掉格力--董明珠告狀記
張藝謀有個電影,叫《秋菊打官司》,講的是秋菊的丈夫被村長踢傷了,秋菊去告狀的故事。
而今天格力電器的掌門人董明珠,在十幾年前,也曾經為了格力品牌的存亡到省里去告狀,原因是有的領導堅持要賣掉格力給美國人。
直到今天,董明珠仍然稱此事是格力“一次最大的挑戰”。
2015年10月1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MBA商學院和鳳凰創投共同舉辦的“中國制造2025新思維董明珠公開課”
以下為董明珠講話原文:
“首先我告訴大家,格力在2004年的時候,曾經遇到一次最大的挑戰。
當時我們政府希望把格力電器賣掉,2004年的時候我們的銷售額138億,如果我們同意賣掉的話,我們只能按凈資產9億,但是我想今天就沒有中國自己的世界五百強。
我們政府的建議也不能說錯,他迫切地希望我們的城市有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但是你有沒有想這個不是中國的,有什么值得驕傲的?有什么值得感覺自豪呢?所以當時我們堅決反對。
后來這個買家就說,我們很奇怪,在中國已經收購了好幾個企業,都很成功。怎么到格力就變了。
因為當時我們的國有資產占了58%,當時我也強烈要求不能賣。結果外資企業告訴我,說給我年薪八千萬,我們中國所有的合資企業經營者都是非常滿意的,但是我說我不滿意。
你收購的成功就意味著我們的失敗, 你告訴我,我們中國有多少自己的品牌生存下來了?有多少好的品牌今天不存在了?因為我們的品牌基本上都賣完了,我們成了外國的加工基地,所以我們中國走向世界的時候,有多少人了解中國?高露潔在中國生產,但是原來就是中華。當然還有無數的品牌。
2004年我沒辦法,我就跑到省里去向書記匯報。雖然我們才130多個億,但是我告訴他,我們格力電器有未來。
第一,中國的家電企業,企業的結構都是按照外國人的結構來設計的,它的名稱都是事業部,這來自于哪里呢?來自于日本。我記得那時候我當總經理,別人勸我趕緊改名,因為“人家都是總裁,總經理顯得檔次不夠”。總裁也好,總經理也好,空調不好,什么裁都沒有用!
所以當時找張德江匯報的時候我就說,
格力電器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研發能力,說老實話,我們的研發技術還是遠遠不夠的,但是我們堅守十幾年,我們改變了。為什么改變?是因為我們堅守,我們相信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們成功了。
第二,格力電器從1997年開始,我們沒有銀行貸款。曾經我這個無貸款,很多人質疑我,說我經營的不好,要資本運作才是好企業,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企業不行了,我們的利潤增長了50%。
當時,我們賣與不賣,發生了很大的爭執。當時省里跟書記匯報完了,書記還沒表態。但是我想我是在為國企打工,我覺得作為一個國人我堅持了我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說我們堅持了自己的原則。
但是一定要賣,我們就沒有辦法了,非常不高興。半個月以后,省里來了調查組,調查完以后決定不賣。
我們用十年的時間,2004年到2014年的時間,我們給國家的稅收是150億。如果我們賣完以后,我們國家還有這么多的稅收嗎?我們國家格力這個品牌就沒有了。而中國這么大的市場,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外國的,所以我們中國人養成了崇洋媚外的習慣。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董明珠說的這家外資企業就是美國開利,它是世界五百強,也是當時全球最大的空調企業之一。
當時不只是董明珠,董事長朱江洪也表示反對并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充分說明當時賣掉格力的決定并不是企業經營者的意愿,而是相關領導的決策。
實際上,僅僅2017年,格力預計就能實現凈利潤200億,上稅200億人民幣。
如果當初九個億賣掉格力,會給我國造成多么大的損失!
在家電行業,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像格力那樣,像我國小家電企業,也是最大的炊具企業蘇泊爾,目前就已經是純正的法國品牌。
2008年蘇泊爾被法國SEB(法國賽博集團)公司收購控股50%以上的股權,
2014年9月,蘇泊爾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由蘇顯澤變更為法國人Frdric VERWAERDE。
之后由于不斷增持,目前SEB持有蘇泊爾80%以上的股權,而蘇泊爾集團只占股權的0.01%,已經完全退出。
國資與洋資---中國啤酒產業
中國的啤酒產業,也在當年的改制大潮中一度被外資控制
2004年,哈爾濱啤酒被百威啤酒的母公司美國安海斯-布希(現為百威英博)收購了99.66%的股權。到目前為止,哈啤仍然是純正的外資企業。
我周末晚上在深圳逛超市,就會不時買哈爾濱啤酒,心理活動是東北經濟增速下滑,作為個人也要多少支持下,只是知道哈啤已經成了外資,心情不免有點復雜。
另外的兩大啤酒公司,青啤和華潤雪花也是如此。
2005年,通過不斷債轉股,安海斯-布希持有的青島啤酒股份于達到27%。
這一年,安海斯-布希派駐青島啤酒的董事 Stephen J. Burrows ,安海斯-布希CEO,有了中文名“伯樂思”,還成為青島啤酒的副董事長。
2009年,日本朝日啤酒以6.665億美元從已經改名叫百威英博的安海斯手中購入青島啤酒19.99%的股權。
華潤雪花啤酒(旗下雪花,金威)也被南非啤酒公司SAB米勒入股49%的股份。
哈啤,青啤,華潤雪花這些中國最好的啤酒企業,基本都被外資持有股份。
根據新華網的報道,到2014年,中國的啤酒產業,唯一純正100%中國血統的啤酒公司只剩下燕京啤酒一家。
當然,對于中國而言,只要品牌還在持續經營,還是有翻盤的機會,
2015年以后,事情發生了逆轉,
2015年百威英博與SAB米勒這兩家全球第一、第二的啤酒公司宣布合并。中國通過反壟斷審查的方式,迫使SAB米勒不得不放棄雪花啤酒的股權。
2016年3月2日,華潤集團以16億美元回購了49%股權,自此雪花和金威兩大啤酒品牌回歸中資。
2017年12月20日,復星國際聯合中國財團回購日本朝日啤酒手中持有的青島啤酒17.99%的股權,代價合共約66.17億港元,青啤的外資也基本被清退。
持股青啤多年的朝日啤酒退出了,我感覺喝起青島啤酒更爽了。
與青啤和哈啤命運類似的,還有中國最大的堿性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
2003年被吉列公司收購,南孚被控股之后,為了避免和大股東吉列沖突,被迫從增長迅速的海外市場退出,延緩了進軍海外的步伐。
2005年南孚被并入寶潔公司,然而寶潔并不想主推南孚電池,而是試圖借助南孚電池的渠道力推自己的金霸王電池品牌。
由于南孚電池管理層始終保持獨立經營,業績和市場份額良好,長期在中國市場處于壟斷地位,因此盡管寶潔為了利益,努力試圖扶持自有品牌金霸王,卻也始終無法勝過南孚品牌。
2014年11月底,鼎暉投資以約6億美元從寶潔公司手中收購南孚電池78.775%的股份。這個世界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之一的民族品牌,終得回歸。
從南孚,青啤,雪花這些出售又回歸的例子,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那就是只要自己夠強大,保有足夠的股權或者強大的品牌力
即使出售了部分股權,也還是能夠保持話語權,后面還是有翻盤回歸的機會。
對中國進行全行業并購
中國歷史上,由一家外資企業對中國該產業所有企業進行并購的案例,恐怕是空前絕后了,但是真的有一家公司幾乎實現過,那就是美國柯達公司。
中國的感光行業企業并不多,90年代大約有7家,給相機提供膠卷,
由于技術落后,體制僵化和經營不善問題,在市場競爭中和外資相比處于劣勢,中國市場份額三分之二被日本富士占領,另外美國柯達也占有部分份額。
而中國這些國產廠家,在外資競爭下,技術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
柯達看好中國市場,試圖擴大在中國的份額,徹底打敗日本富士
于是1994年初柯達開始計劃對中國的感光材料產業7家公司進行全部并購,經過和中國政府長達四年的談判,最終在1998年簽訂了著名的“98協議”,根據協議,柯達直接和無錫阿爾梅,汕頭公元,廈門福達成立合資公司,柯達占據70%-80%的股份,同時其余3家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遼源膠片不直接簽訂合資協議,但是事實上也成為合作關系。
中國只剩下樂凱一家民族感光材料企業。
通過98協議,中國感光材料領域由此對柯達開放。
柯達利用中國公司的本地化產線,可以獲取內資待遇,同時極大降低了生產成本。而對富士這樣的外資企業,由于中國對進口彩色膠卷,征收高額關稅,到2004年4月1日起,才降到每平方米征稅120元,而之前是170元。
日本富士盡管在技術上不弱于柯達,但是在價格上完全無法競爭。
“98協議”后,柯達在中國影像市場的業務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長,到2004年已占有了市場份額的70%以上,而富士、柯尼卡等品牌的份額,合起來也不到25%
2003年,樂凱也與柯達合資,柯達以1億美元現金和其他資產換取樂凱20%的股份。柯達自此可以說實現了中國感光材料產業的全產業收購。
單看柯達對中國感光材料的全行業并購來說,是非常成功的,
不過,歷史的黑色幽默就是,2000年之后,數碼相機的時代逐漸到來了,膠卷的使用量不斷下降。在數碼產品沖擊下,柯達的感光業務在全球范圍來看不可避免走下坡路。
2007年,柯達不得不出售了樂凱的20%股份給中國公司,此時出售價格僅為4.02元每股,而2003年柯達購買樂凱股份時為8.3元每股。居然還虧損了。
2012年,柯達開始了破產保護流程,至今柯達仍然健在,不過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
而樂凱集團,則在2012年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收入麾下。
感光行業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幸運,因為全行業衰落了,所以也徹底的消滅了外資在該產業的絕對優勢,但是對于我國被收購的其他行業來說,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中國日化產業---失去的二十年
我們說失去的二十年,一般都是說日本,其實中國也有一個失去了二十年的產業,那就是日化行業。
相對于其他行業國產品牌的大發展,日化行業的中國民族品牌在外資并購中損失嚴重,至今仍然極其弱小。其背后的原因是,在和外資合作過程中,對國產品牌缺乏保護意識。
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當年可謂家喻戶曉,“活力28,沙市日化”是當時電視上耳熟能詳的廣告,連小學生都會背誦。
然而這個品牌僅僅六千多萬人民幣就出售給德國美潔時公司五十年使用權,而德國方面卻把所有渠道資源和廣告用來推自己的“巧手品牌”,當中方意識到問題,七年后收回活力28品牌時,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品牌一落千丈。
同樣的還有小護士,美加凈,羽西,大寶等
2003年小護士被法國歐萊雅收購,盡管歐萊雅現在并未關閉該品牌,但目前消費者只在一些低線城市還能看到該品牌,而在當年,小護士是中國前三的護膚品牌。
本土品牌丁家宜2011年4億美元出售給跨國日化巨頭科蒂集團,之后業績下滑退出中國市場,創始人莊文陽在2015年將其輾轉買回重新運作,但品牌已經元氣大傷。
1990年,美加凈在全國護膚品市場的占有率高達20%,同年,上海家化在政府招商引資的指令下, “美加凈”商標被莊臣以合資方式收購,作價1200萬元。1994年,上海家化花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2004年,美加凈開始重塑塵封10年的品牌,但已錯失發展的寶貴時機。
2012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的國產面膜“美即”品牌,
當年的銷售額達到13.49億港元,增長了41%,凈利潤為2.05億港元,美即面膜銷售回款13.53億元。
2013年8月15日,國際日化巨頭歐萊雅集團宣布收購美即控股全部股份,總價為65.38億港元(當時約合51億元人民幣)。之后美即控股退市。
中國喪失了最大的面膜品牌,不僅如此,美即如今發展也并不好,其銷售額出現暴跌,至今未恢復到2012年的水平。
2007年,德國著名日化巨頭拜爾斯多爾夫公司出資3.17歐元收購當時中國最大的洗護發企業絲寶集團旗下絲寶日化85%的股份,拜爾斯多夫一舉拿下當時國內最大的洗護發企業——絲寶集團旗下舒蕾、風影、順爽和美濤四大護發品牌。隨后,拜爾斯道夫將絲寶剩余15%的股份也全部購買。
2004年6月,世界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歐萊雅(L’Oreal)收購“羽西”化妝品及其品牌。
更為著名的是1954年在上海成立的中華牌牙膏的品牌使用權,這家誕生在上海的老牌國產品牌,其使用權無限期被聯合利華擁有。
牙膏這個日用化學品,至今仍然沒有實現完全國產化,目前中國的牙膏市場,外資品牌仍然占據優勢份額。下圖為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的統計,2016年中國牙膏市場前四名有三個是外資品牌,只有云南白藥排在第二位。
前十名中,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均為外資品牌
排名(2016年) |
品牌名稱 |
銷售額(億元) |
份額(%) |
1 |
黑人 |
50 |
20.6% |
2 |
云南白藥 |
43.2 |
17.8% |
3 |
佳潔士 |
27 |
11.1% |
4 |
高露潔 |
23.8 |
9.8% |
5 |
冷酸靈 |
14.1 |
5.8% |
6 |
中華 |
13.6 |
5.6% |
7 |
舒客 |
11.7 |
4.8% |
8 |
納愛斯 |
7.8 |
3.2% |
9 |
舒適達 |
6.3 |
2.6% |
10 |
六必治 |
3.4 |
1.4% |
今天我們市場上,日化產品外資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中國本土品牌只在一個領域有優勢,就是洗衣粉和洗衣液市場,藍月亮,立白,超能等本土品牌占據優勢份額,最大的廣州立白集團2017年銷售額突破了200億人民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他如浙江納愛斯,藍月亮等也有不錯表現。
其他與化妝品護膚有關領域,本土品牌處于絕對弱勢。
我們今天說買化妝品和護膚品,基本都是法國貨,日本貨或者是韓妝,國產份額極低了。
不過在護膚和彩妝領域,本土品牌也有希望,那就是上海家化公司,
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64.88億元,同比增長8.82%
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3.61億元,同比增長97.28%
更讓人欣喜的是,上海家化公司2017年度自有品牌實現營業收入50.69億元,同比增長15.85%,取得大幅度增長;
旗下佰草集,六神,美加凈,雙妹等品牌均實現上升,尤其是佰草集高端化非常明顯,400元以上產品從31.2%上升至40.15%。未來佰草集將主打400元、600元以上的系列
實際上,除了本文提到的工程機械,日化,啤酒,家電
在21世紀初,還有制藥業的哈藥集團,華北制藥等均向外資出讓股權,
世界最大的鋰聚合物電池公司被外資收購
更讓人感到可惜的是新能源科技集團(ATL),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鋰電池生產企業之一。
該公司創始人和管理層都是中國人,然而由于創業發展期間需求資金,2005年6月,日本TDK集團1億美元收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ATL成為TDK的全資子公司。
ATL保持高速發展,2012年成為全球第一的鋰聚合物電池電芯供應商,我們使用的三星,蘋果,華為,OPPO, VIVO,小米等手機和平板電腦均使用其電芯。
2016年曾經爆發的三星NOTE 7電池爆炸事件,使用三星SDI電芯的電池出現爆炸,而ALT的電池卻安然無恙,足見其強大實力。
實際上,全球第一的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其旗下產品也是使用ATL的電池。
目前ATL公司每年銷售額高達20億美元,在鋰聚合物電池領域全球份額接近50%。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ATL的創始人曾毓群在福建寧德創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公司(CATL),該公司專門做汽車動力電池,是源于ATL的動力事業部獨立出來的,目前是100%的中資公司,2017年已經超過比亞迪成為中國第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
從中國制造的發展史,我們多少可以吸取一些教訓,看出一些規律,
1:如何看待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外資占大頭?
從本文的案例來看,保留了一定控制權的,能夠獨立運營的公司,最后都有翻盤的機會。
典型的如南孚電池,雖然大部分股權被收購,但是由于經營獨立,并且一直保持較高市場份額,因此一直具有話語權,因此最終能夠回歸中資。
中國的啤酒產業也是一樣,未將全部股權出售,只是出售部分股權,因此最終還能進行回購。
但是那些喪失了控制權的,就翻盤無望了,例如蘇泊爾,例如哈啤,以及無限期轉讓商標使用權的中華牙膏等等。
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阿里,騰訊三巨頭都有大量外資持股,
百度第一大股東是美國德豐杰風險投資,
而到2017年6月,軟銀集團持有阿里巴巴7.46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29.2%;第二大股東雅虎持有3.83億股,持股占比為15%;馬云持有1.78億股,占比7%。
騰訊的第一大股東則是南非Naspers(旗下MIH),注意與網上盛傳的工商銀行沒啥關系。
因此不少國人說這些都是外資公司,馬云也是在為軟銀打工。
股權旁落是事實,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和運營人仍然是中國人,公司的員工支出,稅收和公司運營支出主要都是在中國,中國仍然是主要受益者和控制者,只要我們保留了公司控制權,是仍然有完全翻盤的機會。
只要控制權在手,外資不可能永遠不套現,必然會有退出套現的一天。軟銀2016年就出售了大約3個百分點的阿里巴巴股票,套現數十億美元。
2:國人要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很多人內心缺乏自信,認為中國公司不可能成為世界級品牌,認為中國公司不可能戰勝外國公司。
出售格力就是典型,2004年的珠海想要有世界五百強,所以通過出售的方式獲得“世界五百強”的開利投資。
那個時候的人有這種想法其實不奇怪,2003年中國才有多少家世界五百強企業?11家。我那個時候看報紙,很關注中國企業沖擊世界五百強的情況,我記得當時有報紙說,2010年中國企業會有50家進入世界五百強,我當時還覺得有點吃驚。實際上現在輕松有一百多家了,而且后面還會更多。
所以說,當時很多人,是不敢想象以后中國企業能做那么大的,更不敢想象僅僅十年以后格力就進入世界五百強了。
實際上,2017年的格力,不只是營收,市場份額和凈利潤都遠遠超過開利,即使是和開利的母公司聯合技術集團相比,聯合技術公司一年營收570多以美元,凈利潤50億美元左右,格力一年凈利潤可以達到聯合技術的60%。
聯合技術公司旗下有奧的斯,普惠發動機等子公司,非常低調的高技術公司。
我在這里再次強調一個事實,
中國重回世界巔峰只是時間問題,近代幾百年被外國人拉開代差的黑暗時期并不是常態,中國處于世界頂峰位置,在各個方面普遍的做的比外國人好才是常態
這句話是不是非常的民族主義?事實上,世界少數幾個強國,其國民的智商和勤奮程度差距并不太大,一項技術你能搞出來,我也能搞出來,主要還是時間問題。
美國人1945年搞出了核武器,短短一二十年時間,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其他主要強國就全部都搞出了核武器。
美國現在掌握的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技術也是一樣,看起來高不可攀,只要別的先進國家有足夠的資源砸錢砸人搞,不會說搞不出來。
韓國人搞存儲器就是個典型,三星和海力士高強度的投資存儲器研發,如今美國美光,日本東芝都已經被三星和海力士超越。
但是我國有一點顯著優于其他國家,在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力量上遠比其他國家強大。所以我國能在化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通訊設備,智能手機,顯示面板,集成電路,汽車及零部件,醫療設備等全線推進,這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
在不自信的情況下,人往往會低估自己的價值。
國內精日就喜歡吹噓日本如何如何發達,連帶著吹噓當年的偽滿如何發達,其內心深處就是認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無法超越日本,認為自己能創造的價值不如日本人,所以會產生仰視的心理自我矮化。
一個美國的失業維修工,這樣一個底層人物到了中國卻大受歡迎,不斷有人搭訕,以至于他在youtube發視頻吹噓自己的戰果有兩百人,活得很滋潤,把中國女孩當戰利品。面對這樣一個洋洋自得的底層屌絲,國內女權卻說是中國女孩占便宜了,誰睡了誰還不一定。
其實這些女權的內心想法,和精日非常類似,就是認為自己的價值,是低于外國人的。不僅低于美國白人女性,也低于美國底層男性,所以即使是美國白人女性看不上的底層男,也覺得是自己占了便宜,即使對方看不起自己也不以為意。
精日與女權的這種心理,其實就是內心缺乏自信導致的價值觀扭曲,以至于他們沒有被外國人尊重的需求。
我們不排斥日本人,白人,但是只有不卑不亢,平等自信,以尊重為前提的和外國人交往,才能獲得對方尊重和自我價值最大化。
鄧文迪就是個充滿自信的中國人,她本身并不是豪門,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在和外國人交往過程中,散發著強大的自信,不僅能夠征服默多克這樣的西方商界巨頭,離婚后不僅能交往小她17歲的英國小提琴王子查理西姆,也能交往小她27歲的,身材健美的匈牙利男模。
像鄧文迪這樣聰明自信的中國人,顯然不會像國內女權一樣,把美國底層失業維修工都當個寶,還覺得自己占便宜,這會大大降低她的個人價值。
國人不應該低估自己的價值,要有我們的個人價值高于外國人的自信。
在中國企業出售的這些案例里面,我們有的人覺得格力就值9個億,徐工機械就值二十億多點,活力28才六千多萬人民幣就把品牌賣掉,這點錢就想把自己賣掉,甚至還覺得是自己占了便宜,這就是嚴重低估了自己的價值
而像董明珠這樣的企業家,就很有自信,才能最終讓價值最大化。
3:不排斥合資,但是事實是如果不掌握主導權,合資很難得到先進技術
我國企業當年選擇以出售股權,以及出售品牌的方式和國外巨頭合資和合作,
除了獲取企業發展急需的資金以外,其實還寄希望于借助外資的品牌渠道打開國外市場,同時通過合資獲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
而從實際的經驗來看,是外資通過收購股權,更多的是獲得你在中國的銷售渠道,打開中國市場,而不是幫助你去打開國際市場。
而我國這些年崛起的,能夠大肆搶奪市場的優秀企業,
汽車的吉利,通訊設備的華為,高鐵的中車,安防的海康,化工的萬華等等,
幾乎沒有合資企業。
反過來我國的汽車產業就是典型的失敗案例,
全行業合資,最終真正能夠從合資當中學習到技術和管理經驗,并且用于自主品牌的發展的,也就是上汽和廣汽還不錯。即使如此,
上汽乘用車(榮威,名爵)和廣汽乘用車(傳祺)加起來的銷售額也比不過吉利,和長城差不多。在電動化方面也慢于比亞迪。
4:我們總體已經挺過了并購危險期,中國進行反向收購的時代已經來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21世紀初期,我國有一個出售國有企業股權的小高潮,本文中大量案例都是在2000-2007年左右,
這里面一個是當年國有企業改制,激活企業活力的需要,
另一方面,當年的中國就處于資本短缺狀態,手握強大資金和技術的外國買家往往在收購中處于優勢地位,出手更大方,讓一些經營處于困境的中國企業選擇出售給外資。
這其中有的是因為中國企業經營不太好,例如感光產業,工程機械的徐工等
有的是中國企業發展初期,雖然經營良好但是急需資金,典型的如ATL,就是因為融資對象退出急需獲取資金,從而讓TDK獲取了入股的機會,1億美元就獲取了全資,可以說日本人賺翻了。
如今中國資本強大了,不管是國家還是民間都有強大資金,
所以現在我們反擊和仿效的機會來了。
反擊是對發達國家進行反擊,
我們要認識到一點,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位,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二十多個發達國家,除了美國以外,我們的資本力量比其他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要強大。現在是他們對我們的收購感到恐懼的時候到了。
除了像華潤雪花,青島啤酒,南孚電池一樣回購民族品牌股份以外,
還要充分利用我國的資本力量優勢,對發達國家經營不善但是具有優勢技術的企業進行收購,尤其是在歐美處于金融危機期間,其總體處于虛弱期,將會出現遍地黃金的局面,更是可以以更低價格收購其優質資產。
這些年我國企業收購的德國的林德液壓,瑞典沃爾沃汽車,日本高田氣囊,瑞士先正達農化,意大利倍耐力輪胎等,都是世界級的優質資產。
中國公司強大的資本實力,也讓歐美現在感到恐懼,美國最近禁止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業進行投資就是個例子,如果歐美再次發生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那就是中國大肆收購的絕佳機會。
關于這些年中國的反向收購戰果,可以查看:
這些年,中國收購的海外技術公司
實際上,對中國對發達國家企業進行收購的統計來看,歐洲被中國收購的先進企業最多,一直覺得歐洲人對核心資產出售敏感性不夠,
除了前面說的輪胎,農化,液壓,汽車,叉車等的頂級企業以外,例如2012年德國人僅僅差不多26億人民幣就把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普茨邁斯特的100%股權出售給了我國三一重工。三一在該領域一躍成為全球老大。
同樣的還有英國人把世界三大移動GPU芯片公司之一的Imagination賣給了中國財團,該公司本來是為蘋果的iphone手機提供GPU芯片,被蘋果宣布自研后,選擇出售給中國。
而對我國收購警惕性最高的則是美國人,不僅我們想買美國的企業,例如我國紫光想買美帝存儲器制造商美光,美國就堅決不賣,
甚至連我們想買德國的芯片設備制造商例如愛思強等,美國人也不讓賣。
當然,美國人不賣,中國人也可以自己搞,
中微半導體的MOCVD,就完全實現了對愛思強MOCVD設備的替代,現在在該領域,我國中微和美國Veeco已經成了世界兩強之勢,而愛思強則日益衰落。
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LED芯片制造商之一的三安光電,以前就是買愛思強的MOCVD生產設備,現在則拋棄了愛思強,轉向了買中微,所以德國人也算是被美國人坑了一把。
美國人不僅對自己的核心資產一律不出售,高技術公司,高技術產品都不賣給中國,甚至還直接打壓中國最優秀的企業進軍美國。
不僅打壓我國企業進軍美國,甚至還反過來以貿易戰方式打壓我國主要還局限在本土的高技術產業。從這一點來看,美國是我國崛起道路上合格的強大對手。
責任編輯:郭明煜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