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傾聽;您爆料,我報道!在這里,我們將回應你的訴求,正視你的無奈。新浪財經爆料線索征集啟動,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傾訴與吐槽”!爆料聯系郵箱:finance_biz@sina.com
新浪財經訊 “2018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于11月1日-2日在北京舉行。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出席11月2日“中國資本市場峰會”。
王建輝表示,金融市場也好地資本市場也好,在現代的經濟社會中,普通人對金融服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已經上升為剛性需求。六十年代大家談金融的概念,可能這個詞都不太了解什么意思。當時大家對金融的概念就是去銀行存取個十幾二十塊錢。現在如果說斷掉金融服務,在座有一半的人出門打不上車,因為手機不能用了,錢包不能用了。金融成了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剛性需求。
以下為王劍輝發言實錄:
各位下午好!來之前朋友來電話向我咨詢怎么進行盡職調查。我問你想去哪兒調研?他說我想去相親,就是想拿研究員的方法判斷未來的進展是否有發展前景,我說真是不把我們研究員當研究員看。
現在大家講了很多對市場的判斷,對行情的展望,其實都是基于基本面,技術層面評判。今天的討論換一個角度,從務虛的角度,或者從市場供給側缺失的層面來研究一下未來市場會出現很低迷的狀態,或者說在低迷的狀態下,投資者如何判斷下一輪景氣何時到來?
說到市場供給,金融市場也好地資本市場也好,在現代的經濟社會中,普通人對金融服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已經上升為剛性需求。六十年代大家談金融的概念,可能這個詞都不太了解什么意思。當時大家對金融的概念就是去銀行存取個十幾二十塊錢,但是現在大家已經不能想象,你生活中沒有金融。現在如果說斷掉金融服務,在座有一半的人出門打不上車,因為手機不能用了,錢包不能用了。金融成了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剛性需求,如何滿足這個需求?或者說是否滿足這個需求?在今天的經濟社會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決定了金融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同時由于金融行業和其他行業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其管制相對嚴格,這種嚴格管制的情況下跟其他行業巨大的不同是不是先有需求或者很明顯先有需求后有供給。通常是出現供給的情況下需求才會被釋放。就像剛剛提到的例子,七十年代只知道銀行存款,不知道股市,更別提保險、信托,因為沒人給我們提供,也沒有其他的渠道,當然我們就沒有這個需求或者說需求沒辦法釋放。在當今市場,金融領域是供給先行。三年前我們認為政府黨和中央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經濟理念的轉變,供給側改變的原則,我認為同樣適用于資本市場。
簡單回顧一下供需狀況的發展歷程,在1976年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是計劃經濟主導,計劃經濟沒有非計劃領域。1957年居民消費占GDP消費62%,這個數字表明當時的經濟相當于現在剛剛工作年輕人,是月光族,吃飽喝足兜里一分錢沒有。不可能有儲蓄,不客觀有富余的資產調配,經濟也是一樣,增長波動性非常大。當時要打破西方經濟傳統思維,所以我們講既無外債也無內債,那是作為新中國的名片,向所有的國家宣稱既無內債也無外債。我當時在外交部工作,外交使節非常佩服我們,問中國怎么做到的。但是沒有內債、沒有外債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的情況下,沒辦法為后續增長積蓄力量。
改革開放之后,財富積累有所增加,可以看到1977年的時候,居民消費占比已經開始有所下降,在下降的同時國內總儲蓄(這是經濟學概念)有所提升。但只提升了1.7個百分點。為什么總儲蓄增長這么慢呢?那二十年其實是農業發展的二十年和民營企業發展的二十年。城市銀行只有一家中國人民銀行,改革開放后突然出現工商銀行。金融行業在那些年發展不是特別充分,雙方的關系沒有得到充分的匹配,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盡管有速度,但是波動比較大。可以看出1977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增長中值比較高,百分之九點幾,但最低只有百分之三點幾。如果沒有金融市場支撐,就沒辦法有效的調控,因為手里沒有底牌。
90年代以后情況大大不同,1998年到2017年,中值八點八,最低六點七,好像還是非典時期的數據。經濟的韌性出來了,跟金融市場的關系改善造成,總儲蓄2017年超過了46%,這是長足進步。
影響的具體顯示,A股市場盡管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畢竟是從八支股票,按現在的估值是200億元的市值成長到3600家公司,50萬億市值,還是非常巨大的歷史成就。而且市場盡管有很多問題,但逐步被外界認同,在德國現在也開設了D股,說明中國市場逐步在國際得到認同。新三板是潛在的增長領域,這都是發展的成果。債券市場從13支發展到現在近4萬支,余額83萬億元,都是非常顯著的凈值。使得大量的居民財富有相應的渠道配置,給居民、家庭增加了財產性的收入。由于債券、股市的發展,使得各種衍生市場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基金就是通過債券、股票的配置形成。基金現在規模達到了27萬億,有將近8萬支基金產品,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人數來說,大致推算股民的數量在5400萬到6700萬。大概每十人就跟資本投資市場相關。
從潛力看,我們有需求,需求的潛力在哪兒?社科院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家庭金融資產140萬億,我理解這里是指凈資產,一半銀行存款和現金,理財占52%。不到28%的證券資產,養老資產只有百分之十點五。整體規模金融資產相當于GDP的1.7到2.2倍。聽起來很高,但因為前期有很多評論,說中國在什么時候要趕上美國,但這個差距還是需要一點時間。美國家庭金融資產85.3萬億,現金資產只占14.2%,政權機權益類資產50.8%,權益類很多是非公司股權,可能是投資了一個機構或者工作室。保險類資產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50%的資產提供的是高成長,當然也有高風險的收益。同時有30%的保守投資是放在未來生活保障上的。所以相對來講,這個結構還是比較強的。凈資產將近70萬億,是GDP的3.6倍。所以我們要趕上這個差距還需要較多的時間。
我們最主要的差距是結構,證券資產少,更少的是養老資產。為什么這么少?有統計在居民存款利,有相當一部分是養老儲備,可是把養老放在存款這兒,收益率還是非常低的,不能滿足要求。為什么會造成這種錯配或者供需失衡?有客觀原因。A股90年代到現在三分之二是下跌,再看看標普,一半的時間在上漲,即使印度市場都45%的時間,收益率受置疑,差異化供給很少,同質化供給很多,多到投資者都不想看。養老產品的推出沒有,大家自然就沒有配置。
高發的金融詐騙可以看出居民對于投資理財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2004年的時候,萬畝造林詐騙20億用了兩年時間,是全國最大的詐騙案。而最近錢寶詐騙只用了三百多天就達到了500億。犯罪很猖狂,也說明需求也很旺盛。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首先市場定位特別是A股市場承擔了太多歷史責任。不是說市場部應該承擔責任,而是在太年輕的時候承擔太多的責任,不利于發展。第二投資者的認識要進一步提升。第三行業過早集中,前十家券商占營業收入70%,造成市場認同度非常高。只要這十家公司串通,別家不可能跟它們競爭,所以市場層面的博弈不充分,反倒會產生系統性風險。另外投資文化也需要長時間建立。
提振市場所需要的供給側改革應該做些什么呢?應該做好投資者群體的關愛、關注,競爭層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形成一個多樣化的生態。監管要提升市場效率。我們發現美國并沒有因為監管處罰引起市場的大波動,處罰的過程中并不影響市場運行,這點我們要借鑒。減負減稅,放水養魚。
供給側改革到底應該提供一些什么新的需求呢?我覺得有三大類比較重要,第一類房產投資的替代品或衍生品。不是鼓勵大家買房,而是房產投資還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很多的產品可以涉及。二是養老收入多元化。三是教育方面,有個人教育和子女未來教育。教育個稅抵扣,教育儲備和教育基金將成為未來教育產品開發的熱點,也需要更多的專業服務來支撐。
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