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迅雷
政府和企業如何來做,我覺得還是要通過減稅,創新,通過新舊的轉換來化解經濟當中的問題。
各國之間的經濟比拼,其實就像一場超長馬拉松比賽,前面三分之一程的速度一旦落后,再要超越別人是很難的。韓國,印度,中國這三個國家都是亞洲的,經濟增速也不一樣。我國慢就慢在最前面的30年:1949年到現在將近70年,這70年里面,前30年跟后40年相比,后40年增長非常快,前30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使得經濟增速放緩,前面留級了,后面再升級也沒有用了,因為歲月不饒人,人口老齡化使得趕超的時間維度存在障礙。盡管有40年高增長的所謂“奇跡”,但仍跟韓國人均GDP相差近兩倍,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趕超的。中國與日本、韓國差距的相對數確實縮小了,但是絕對數差距還是擴大了。
因此,經濟增長的質量非常重要,十九大報告提出把經濟高增長調整為經濟高質量增長,把軟實力提高,把科技水平提高,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不要認為經濟增速下行了,中國經濟就不好,隨著經濟高增長到了一定限度,經濟增速下行會成為長期趨勢,所以大家要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但不是絕對艱難,過去我們總是在一個高增長的環境下面,習慣于收入提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今后可能是緩慢增長的,但是還是在增長。
造成經濟增幅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現象,即勞動力年齡人口數量出現了減少,韓國、日本、新加坡當它的勞動力數量出現減少的時候,它的經濟增長就無一例外的回落了。研究中國經濟未來的趨勢,必須得研究人口,研究人口的這種變化的規律,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未來經濟的增長了。過去的高增長,改革開放固然是一大要素,其中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紅利。
不少城市現在在做的事是搶人,搶人確實是一條捷徑,因為從新出生人口到成為勞動力需要15年到20年的時間,但是搶人可以一步到位,今后我們城市之間的競爭,就是勞動力的競爭,我們現在還說人才競爭,其實今后根本不是人才的問題了,而是勞動力的短缺問題了。這個才是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的重要因素。
與此相關的,我們城鎮化增速也在放緩,很多人說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有很大空間,中國城鎮化水平60%不到,按照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至少還有20個點可以上升。但是你忘記了另外一個維度,那就是人口老齡化,因為人口的遷徙是跟年齡相關的,年紀越大越不愿意動,年紀越大,往往就會告老還鄉,所以最近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例如像四川、安徽、重慶等地凈流入人口增加,出現了部分勞動力返鄉現象。城鎮進程的空間收窄,經濟增速自然也會放緩。
還有一個抑制經濟增長的因素,就是資本存量?,F在投資增長放緩了,經濟增長自然會放緩;投資的產出/投入比下降了,資本增量就少了。這很正常,像美國、日本、韓國都出現過同樣問題,也恰恰表明了經濟轉型的契機,過去中國經濟是粗放式增長,外延式擴張,現在要更加注重質量,注重新舊動能的轉換。
未來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外貿不行了,投資增速下來了,房地產增速也下來了,這些問題都會要遇到,需要冷靜面對,因為都是正常的。很多人說明年中國經濟會出現滯脹,就是經濟停滯,不會增長了,但這是不可能的,6%的增長率屬于滯嗎?
中國早已不是90年代的中國,那時候很多商品國內不會生產,需要靠進口,過去是短缺經濟,所以會出現高通脹;1993年,1994年出現高通脹以后,中國再沒有出現惡性通脹了,因為中國逐步從一個依靠進口的、物資短缺的國家,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我們的制造業的GDP遠超過美國。一個能夠為全球制造可貿易的最大制造業國家,所面臨的壓力是產能過剩,而非通脹。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杠桿率上升呢?就是過于看重GDP,如果把GDP當成一個目標的話,要穩定GDP增長,必須拉動三駕馬車,但是出口不是想拉動就能拉動的,它是跟勞動力成本相關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出口就越會不行。
因此,出口不行情況下只能夠通過消費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又是跟老百姓收入相關,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所以政府部門最直接的舉措就是搞投資。投資多了之后又會出現金融寬松,資產泡沫、產能過剩問題又會出現,所以又要壓緊產能,提高利率等等。
因此,市場有形之手的調控不可能很精準,金融總是一會兒放松,一會兒收緊。目的就是為了讓GDP穩增長,但增速再上升,全社會杠桿率水平就進一步提高了。所以持續靠投資刺激經濟肯定是有問題的,前面很快樂,后面很痛苦;過去這10年來已經充分證明了過多刺激帶來的問題。
中國的杠桿率上升是起源于2009年的4萬億,后來為了實現穩增長的目標,投資一直在拉動,財政赤字一直在上升,尤其是廣義財政:包括政府性基金、PPP項目、地方融資平臺等等,這些使得整個社會杠桿水平都在不斷的上升。房地產也是一樣,通過房地產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又希望房價不要過快上漲,故一會兒刺激,一會兒打壓,最終結果使得一些表面問題好像解決了,但實際問題可能又被掩蓋了。
目前來講,企業的杠桿率,尤其是國有企業杠桿率水平是偏高的;就行業而言,像那些房地產,建筑,公用事業,批發零售,水利環境,等等,債務水平也是偏高的。所以產能過剩問題,跟我們國有企業能夠更便利的融到資有關系,跟投資效率下降有關。中國企業債務水平幾乎是全球最高的,主要是我前面講到的4萬億的刺激,由于國有企業背后所對應的是政府信用的背書,使得國有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融資,從而又提高了它的債務水平。
通過這種市場化去杠桿,行政性的去產能,使得企業壓力增大了,這也是企業抱怨比較多的地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客觀上使得一部分國企日子好過了,民營企業日子不好過了,同時遇到了節能環保,遇到了稅基擴大等等的壓力。但另外一方面,確實也存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因素。
中國加杠桿速度如此之快,之所以沒有爆發金融危機,原因就在于有一個強政府,管控力非常強的政府,管控可以延緩金融危機,但是并不等于可以化解金融風險了,金融風險的爆發時間只是被延后了,金融風險并沒有被化解,問題仍然存在。
政府和企業如何來做,我覺得還是要通過減稅,創新,通過新舊的轉換來化解經濟當中的問題。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傳統制造業非常發達,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呢?當制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勞動成本會上升,一定發生產業轉移。中國制造業能成為全球老大,核心原因是什么?就是人口眾多,土地稀缺。中國崛起有它的必然性,勞動生產率的上升是主要原因,勞動力成本低是主要優勢,但這些優勢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而且也容易引起別的國家對你的抵制,認為中國搶了他們的就業。
今后,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會不斷的上升,服務業需求會不斷越來越大,傳統產業要去杠桿,新興產業要加杠桿,所以說我國現階段能穩杠桿就已經不錯了,但要調整杠桿比例。在新興產業上加杠桿,政府必須要支持,既然是個強政府,政府在產業引領方面加大投入,在新興產業發展,給予更多的鼓勵政策,在減稅方面給予更多力度,我們現在盼望的是增值稅的減并問題,一個是減,一個是并,三并二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本文作者介紹: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鑫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