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規模“縮水”被公募反超,固收和指數類產品受青睞

銀行理財規模“縮水”被公募反超,固收和指數類產品受青睞
2023年08月10日 21:33 第一財經

  反超背后折射財富管理的偏好和變化

  近期,“公募基金規模首超銀行理財”的話題引起市場熱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公募基金的同期資產凈值超過27.6萬億元,反超2.27萬億元。而在去年年底,前者則領先1.62萬億元。

  在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縮水”的同時、公募基金主動權益類產品的規模也同樣在減少,而固收類和指數類產品規模在增加。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現象或與傳統理財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居民投資偏好以及時下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公募基金規模反超銀行理財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合計規模為25.34萬億元,同比減少13.07%,較去年底的27.65萬億元減少2.31萬億元。

  其中,理財公司的存續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占據主力地位,分別為1.62萬只、20.67萬億元,以四成多的產品數量占全市場81.55%的規模,同比增長7.99%。此外,股份制銀行、大型銀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的存續規模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水”,最高者股份制銀行同比降幅高達84.37%。

  按投資類型來看,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5.15%,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11萬億元,占比為4.38%,較去年同期減少1.5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在銀行理財規模“縮水”的同時,公募基金的規模卻保持增長,上半年末的資產凈值合計超過27.6萬億元,年內增加1.55億元。記者梳理數據后發現,這部分增量主要來自貨幣市場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貨幣市場型基金的基金規模增長最多,增加了9419.78億元,債券型基金次之,增加了7169.51億元。而混合型基金產品“失血”嚴重,上半年規模縮減了3400億元以上。

  不過,縱向對比而言,公募基金今年以來的發行數據并不亮眼。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按基金成立日計算,今年以來共有613只新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成立,較去年同期下滑19%;總發行份額達5286.3億份,同比減少1563億份,同比下滑23%。

  支撐起上半年發行市場的依舊是債券型基金,新發產品數量為170只,合計發行規模達3344.05億份,占總量超過六成;較之去年同期表現,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有明顯下滑。換言之,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避險情緒較高,許多存量資金選擇了風險更低的產品。

  公募規模反超背后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被公募基金反超,一方面是隨著房地產收益率下降、剛性兌付打破、無風險利率下臺階、居民財富管理意識崛起等因素,傳統理財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公募基金產品相對較多、種類更為豐富,在信息透明度和靈活性上更勝一籌。

  “受去年末債市波動影響,理財產品破凈導致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加上6月末部分理財產品到期沖存款對規模也有一定影響。”華南一位金融分析師告訴記者,在過去,銀行理財在大眾的印象中是安全靠譜,但很多理財產品的持有人對去年四季度那次大跌心有余悸。

  他進一步表示,資產配置變化反映了投資者對產品低波動訴求的提升。在股市震蕩偏弱且風格極致的背景下,賺錢效應減弱明顯,投資者的信任度下滑,情緒也明顯比較偏向穩健保守。理財剛兌打破以后,投資者轉投公募基金產品也可能會首選貨幣型或債券型基金。

  “近年來權益類基金業績參差不齊,特別是近幾年來業績虧得比較多,規模下滑也在情理之中,但這并不代表市場沒有錢。可以看到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等非權益產品的規模快速膨脹。”在華南一位基金業內人士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是投資者是否賺到錢。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公募基金規模超越銀行理財只是一個時點數據,銀行理財規模已逐漸回暖。東興證券分析認為,上半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仍承壓,但二季度以來已有所回暖,產品收益率也顯著回升;考慮到存款利率下調或提升居民理財需求,看好三季度理財規模延續回升態勢,有助于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及代銷理財中收恢復性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從公募基金上半年的情況來看,除了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規模大漲外,股票型基金產品也獲得了不少增量,較去年底增加了近2200億元。記者梳理細分數據發現,這部分資金大多流入了指數型基金產品,而主動權益類產品(包含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同期減少超過2000億元。

  換言之,基民們正在“拋棄”主動權益類產品,漸而轉投被動指數類產品。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除了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外,全市場ETF產品上半年的份額合計增加了2469.64億份,若以區間成交均價粗略計算,約有1800億元資金入場。

  “我買的權益類產品還在虧損,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本,所以目前買的都是ETF類產品。”個人投資者王曉也有類似看法,他告訴記者,在市場輪動下自己也不會選擇權益類產品和主題行業類指數這種波動較大的產品,大多關注滬深300等寬基類ETF。

  寬基類ETF成為資金搶籌對象這一情況顯然不是個例,從相關產品的數據也能看出來。數據顯示,截至8月9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份額為265.53億份,按最新份額凈值計算,該基金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達1072.2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也成為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非貨幣基金。

  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蘇燕青則對記者表示,“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主動型產品比較考驗投資者對特定基金經理的信賴,基金經理的知名度比較重要。這里便隱含了兩類風險,一個是基金經理的Alpha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另一個是基金經理離職所帶來的風險,而指數類產品的投資策略相對比較好理解”。

  “主動基金超額收益下降和ETF風險對沖屬性引致ETF規模發展迅速。”在國信證券看來,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和投資者向機構化發展,市場有效性不斷提升,主動基金獲取超額收益能力減弱,指數基金優勢凸顯。

  另一方面,2018年注冊制改革啟動以來,其“寬進嚴出”增加投資者選股難度,ETF指數投資規則可以有效弱化收益波動并賺取平均收益,使得ETF成為投資者和投顧的較優資產配置選項。

  同時,蘇燕青也指出,個人投資者本身缺乏專業性,行業主題以及風格的把握本身存在很高的壁壘;此外,現有指數產品以工具化為主,如何提高持有人的體驗度是管理人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公募基金 債券型基金 理財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16 泰凌微 688591 --
  • 08-15 多浦樂 301528 --
  • 08-14 波長光電 301421 29.38
  • 08-14 視聲智能 870976 10.3
  • 08-14 眾辰科技 603275 49.9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